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之家/教学设计/列表

关于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吓唬(xiàhu)挨(āi)绊(bàn)耽搁(dānge)揉(róu)绽开(zhàn)沉郁(yù)缥缈(piāo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chàng)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词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三、初读感悟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7):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整体感知。在读文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总之,在读文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重点研读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预设: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

(1)这里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焦急、执着)

(2)“看着”“我一声不吭”,这个动作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

师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3、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4、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师引导学生感受: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5、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这里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

6、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内心的绝望,无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7、总结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设计意图: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

三、积累拓展,质疑问难。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全班交流。

3、预设问题。

(1)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3)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连声对“我”说对不起。

四、归纳总结,当堂练笔。

1、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2、试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

(1)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2)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

3、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五、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试着完成下面的学习单。

课文表达方式相同点不同点

《匆匆》

《那个星期天》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自主完成表格。

3、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谈感受。

4、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

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