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之家/教学设计/列表

《陋室铭》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学设计(通用5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结合自己手中的资料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屋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屋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

二、赏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打开课文《陋室铭》,注意生字和韵脚。

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感情。

三、品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字的解释。

2、翻译全文。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2、直接表明作者对陋室态度的是哪个句子?

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上四句作者从哪三方面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清幽;

2、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3、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

4、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这种写法叫什么?

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

这种写法叫类比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以反问句点题,与“惟吾德馨”相照应,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5、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6、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多媒体展示)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从而来揭示中心其意不言自明。

四、悟读课文。

1、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到汶川支教的年轻教师。

五、写作训练。

1、教师展示课文仿写。让学生借鉴文中的写作手法自己写一篇仿作。如“教室铭”,“寝室铭”等

《南水铭》

校不在大,齐备就行。

史不在长,几年就名。

斯是陋校?惟吾德馨。

水泥运动场,白褐又分明。

严师出高徒,苦学是捷径。

可以怡性情、阅古今。

有勤奋之学子,无偏颇之爱心。

香炉山下,平桥河畔,

人皆云:“南水真行

2、背诵课文。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但我会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是的,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板书设计:

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

环境清幽

陋室特点交往高雅

生活情趣

以古代名贤自比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陋室铭》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自述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 安贫乐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 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 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简介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

1、关于作者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拥护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他著有《刘宾客集》或称《刘梦得文集》。

2、关于《陋室铭》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屋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3、关于“铭”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反复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并划分朗读节奏。

(2)播放课文朗读带,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3)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4)推举代表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2、疏通文意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2)学生互动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教师强调重点词句

(4)指名粗译课文

(5)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五、问题探究

(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清幽。(室中景)(2)交往人物不俗。(室中人)(3)生活情趣高雅。(室中事)。烘托或衬托出陋室的不陋

(2)既然以上几个方面已经突出了陋室不陋了,那文章开头为何要写山、水,文末又要点出“诸葛庐”“子云亭”呢?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又有什么含义?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六、拓展延伸

陋室的主人公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同时还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你喜欢陋室主人的这种生活吗?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金钱、地位、名利呢?当你发现身边的人个个都比你富有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做呢?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不要过于看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应注重品质的修养和志趣的培养。

七、总结全文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同步辅导与训练》

《陋室铭》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环节一:引入(此环节2分钟)

(一)安排课前2分钟学生演讲

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演讲准备,演讲的内容为“我眼中的郑板桥”。重点介绍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他所说的“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这句话。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环节二:走近作者及文本(此环节3分钟)

(一)学生相互交流预习的心得。(学生相互交换预习学案,针对预习题互相评改,请一个小组派代表读一读有关刘禹锡介绍及本文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刘禹锡,彭城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我们已经学过他的诗词有《竹枝词》《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

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屋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文章体裁: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环节三:朗读并感知课文。(此环节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

下列生字怎么读?

德馨(xi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环节四: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此环节9分钟)

1、学生个人结合预习导学案,再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先进行2分钟的自我理解,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再用3分钟把个人的学习困难交予小组进行研讨交流。

2.让学生代表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此环节比较灵活,教师要随机应变,学生代表提出的疑问,让其他小组学生解决。建议3分钟内解决。

3、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一人一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翻译完了,教师在投影下面的翻译范本,学生齐读一遍(此环节4分钟)。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环节五: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此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5大问题,学生分小组解决,此环节一定要小组充分合作)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此题可以几个小组都来参与,相互补充)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此题如果有学生能回答出“类比”,教师就大力表彰。)

5.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6.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学生回答此题后,教师要顺势引出作者的文本思想)

1.陋室真的陋吗?

2、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3、这种写法叫什么?

文章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托物言志。

环节六:诵读——写法借鉴(此环节8分钟)

(一)学生在理解了文本基础上,大声地进行诵读。要求熟读并达到最快的背诵。(3分钟)

(二)理解“托物言志”:谁来说说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小组讨论。

对于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有人很欣赏,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刘禹锡在这样的陋室里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而且对于社会上的不好的现象不去抗争,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对这两种不同意见,你怎样看?说说你个人的看法。

此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教师要容许不同的声音。

环节七:结束篇(此环节2分钟)

1、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的发言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铭文,它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是啊,“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老师在此也送给你们一副对联:清贫能乐道,德馨陋室明日月;堕落可丢人,气贯长虹照春秋。

2、再读经典。学生再齐读课文,教师播放轻音乐配音。

3、布置作业并下课。

《陋室铭》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屋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谈笑有鸿儒的‘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白丁’,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草色”。“阶绿”相对?“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山和水

对偶描环境陋物托

衬托夸朋友室物

对比话生活不言

类比立志向陋志志

TAG标签:陋室铭 教学 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