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

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之家/阅读答案/列表

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

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的善。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和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为最大快乐。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所说的“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色彩有关。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孔子和荀子都指出了“乐”的美和以“仁”为本的善的实现分不开。而这种善的实现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谐共生,所以广义的艺术——“乐”的美必须是“和”的。

总之,“仁”的完满实现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时又能通过艺术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两者既有区别,又完全能统一在一起。正因为这样,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乐”的创造既要“尽善”,又要“尽美”。“尽善”就是要使“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就如孔子盛赞古代与尧治国的伟大业绩相连的“乐”那样,“焕乎,其有文章”。

——摘编自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美学精神中,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儒家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B、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已”的位置。

C、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都属于“乐”的内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

D、 “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关系。

B、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问题,进而把人道精神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

C、第三段中以“乐”为例,论述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

D、文章先提出话题,再从“仁”和“乐”来论述,得出中华美学精神成于尽善尽美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念对中华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是超过其他各家学派的。

B、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仁者爱人”是一种博大的人道精神,与“治国平天下”有联系。

C、儒家思想中的“仁”要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还需要通过“乐”这类艺术来表现。

D、 “尽善尽美”是“乐”所追求的境界,“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

【答案】

1、 A

2、 B

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