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當前位置 /首頁/教師之家/教案模板/列表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孤獨的牧羊人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1

一、預設目標

1、繼續欣賞樂曲,體會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瞭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能夠看指揮用打擊樂器爲樂曲伴奏。

3、感受集體合作演奏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一)知識準備:

1、幼兒已經有了牧羊的概念,瞭解牧羊人。

2、幼兒已經熟悉這首樂曲的旋律。

(二)物質準備:

1、音樂《孤獨的牧羊人》。

2、自制打擊樂圖譜、樂器標記圖。

3、打擊樂器若干(碰鈴,圓舞板,鈴鼓,沙錘)

三、活動過程:

(一)、故事匯入

1、完整的欣賞樂曲《孤獨的牧羊人》一遍。

提問:

1、前兩天我們一起聽了一首曲子,誰還記得叫什麼名字?《孤獨的牧羊人》。

2、孤獨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你們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羣裏有大羊有小羊,剛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這下可着了急,爲什麼呢?他怕羊跑丟了,於是他拿着牧羊鞭連忙追過去,你們猜他追上了沒有?)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看圖譜學習節奏兒歌,並分組透過肢體動作練習節奏型。

1、看圖譜,讀兒歌熟悉節奏型。

①、教師示範看圖譜讀節奏兒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準備動作。

A段:(重複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揮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揮起 小皮 | 鞭0 0 |

間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準備動作。

A段:(重複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圖譜練習讀節奏兒歌。

師:我知道你們都是有愛心的小朋友,那你們可以幫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嗎。牧羊人說了,只有學會了這首兒歌,纔可以啊。你們有沒有信心把兒歌用最快的時間學會。我們來試一試。

③、聽音樂練習讀節奏兒歌。

師:加上音樂來一次好不好?

2、分組練習用肢體動作打節奏。

①、一起確定4種角色的身體動作。

師:我來看一看圖譜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揮皮鞭,現在我們要用身體動作來表現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動作來表現,誰來說一說小羊用什麼動作?牧羊人用什麼動作?揮皮鞭用什麼動作?好的我們一起說着兒歌試一試。

③、分組嘗試邊聽音樂邊打節奏。

師:好我們現在分成四組,大羊組,小羊組,牧羊人組和揮鞭組,到誰的時候誰做動作。

(三)、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並分組進行演奏

1、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

師:終於追上了,牧羊人要慶祝一下,你們瞧他還帶來了樂器呢,看看都有什麼? (碰鈴、圓舞板、鈴鼓、沙錘、)

師: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揮鞭分別應該用哪種樂器演奏呢?誰來說一說?

(教師綜合幼兒建議在圖譜上貼上相應的樂器圖片,並一起嘗試。)

2、分組進行樂器演奏練習

①幼兒自由選擇樂器。

②分組練習運用樂器看圖譜練習演奏。

3、嘗試看指揮分組演奏樂曲

教師跟隨音樂指揮,幼兒看指揮集體演奏。

活動延伸:

師:牧羊人說今天他一點也不孤獨因爲有小朋友們爲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爲他跳舞呢,他還說演奏時再可加入一種樂器會更好聽,你們猜猜是什麼樂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帶來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2

教學目標

1、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瞭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能夠看指揮用打擊樂器爲樂曲配伴奏。

3、感受音樂的歡快熱烈的情緒。

4、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重點難點

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環境與材料

1、幼兒已有了牧羊的概念,瞭解牧羊人。

2、播放這首樂曲,使幼兒熟悉旋律。

3、自制大樂譜,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圖片若干。鈴鼓、鑔、雙響筒、碰鈴、三角鐵。

4、音樂錄音帶。

重點指導

瞭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

一次備課

一、看圖講故事

教師結合音樂,邊擺圖片邊講故事(圖片擺放格式按樂譜的格式):

[1-2]小節:"草地上走來四隻羊"。熟悉舞蹈音樂及動作結構,學習跟隨音樂跳集體舞。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1-2]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每拍擺一個大羊圖片,並試着拍一拍。

[3-4]小節:"草地上又走來七隻小羊"。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3-4]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半拍擺一個小羊圖片。

[5-6]小節:同[1-2]小節。

[7-8]小節:同[3-4]小節。

[9-10]小節:"牧羊人大步走來"。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9-10]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人的圖片。

[11-12]小節:"牧羊人揮舞着鞭子"。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11-12]小節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鞭的圖片。

[13-14]小節:同[9-10]小節。

[16-17]小節:同[11-12]小節。

[18-20]小節:同[1-4]小節。

[21-23]小節:同[5-7]小節。

[24]小節:"牧羊人揮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趕到了一起"。教師講完這一句,邊哼唱[24]小節的旋律,邊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圖片擺在[24]小節相對應的位置上。

二、配樂器

教師啓發幼兒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

三、演奏

1、在教師的指揮下看圖譜演奏。

2、請幼兒做指揮,進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獨的牧羊人》選自堪稱經典之作的影片《音樂之聲》。音樂以木偶爲主要線索,貫穿始終,爲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種形象,並透過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來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情趣。

這首音樂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它的襯詞部分,詼諧、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從幼兒角度出發,木偶劇的欣賞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劇間接成爲一種教學手段。從教師角度出發,要剖析音樂內部結構,找出幼兒的興趣點——襯詞進行模仿、創造,並幫助和引導他們領悟到音樂的深層結構(這首音樂表現的是牧羊人和羊羣們之間的事情),挖掘幼兒的興趣所在,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主動接受新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課題。

透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獨的牧羊人》向幼兒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畫面:一個孤獨的牧羊人,透過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聲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裏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爲什麼他的歌聲能達到這種效果呢?就是因爲他的羊羣們爲他的歌聲進行了伴唱,這句是其中的襯詞部分。於是對襯詞的學習便成了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

單單學習襯詞的演唱,形式過於單一,再繼續深入挖掘其教材,我們會發現,原來可以賦予襯詞相應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聲和小山羊的歌聲。從兩種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徵出發,以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對音樂理解的昇華部分。讓幼兒在學習掌握襯詞演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的“指點迷津”了。

從幼兒的情感體驗來分析,與教師合作完成一樣東西,便是一次愉快的體驗,由此也可以達到師幼互動的良好氛圍。“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是必要的,師幼師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將成爲歌唱藝術中不容忽視的一種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對此活動教材的粗淺分析,並在基礎上做的一些藝術處理。可能還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3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旋律,能夠隨音樂拍出基本節奏,並能夠用肢體動作表現。

2、能夠運用樂器隨音樂演奏。

3、感受集體合作演奏的快樂。

4、能根據音樂的速度,變換動作速度。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音樂《孤獨的牧羊人》,音樂圖譜,打擊樂器。

【活動重難點】

根據音樂圖譜,有節奏的演奏音樂。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瞭解音樂

在音樂《孤獨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師帶領幼兒走進教室,簡單介紹音樂。

二、利用動作,感受音樂

1、欣賞音樂,引導幼兒用身體的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

2、個別演示表現音樂節奏的動作。

3、結合笑臉圖譜,感受音樂的節奏。

4、根據圖譜提示,跟隨音樂進行動作演奏。

5、分聲部演奏。

三、打擊樂器,表演音樂

1、整體演奏音樂

2、按教師指揮分聲部演奏音樂。

活動反思

《綱要》中提出:給予孩子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樂於與同伴一起娛樂、表演、創作。

1、熟悉音樂

讓幼兒在音樂背景下走進教室,初步感受,進而引領他們專注的傾聽音樂的節奏。

2、用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

在熟悉音樂旋律的基礎上,讓幼兒用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孩子們很輕鬆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節奏形式:拍腿、拍手、點頭、打口哨、打響指……

3、跟隨音樂的旋律,孩子們用不同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是,孩子們對音樂的表現力非常強。

4、出示圖譜環節,孩子們接受的非常快,對笑臉所代表的意義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夠比較快的接受和跟隨圖譜打出節奏。

5、打擊樂環節中孩子們也是輕鬆的跟下來,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動的亮點:

師生互動配合默契,幼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教師積極準備充分,細緻,對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動的缺點:

活動目標比較簡單,缺少挑戰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難度,更能夠吸引孩子。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4

一、教學重點:

1、透過欣賞歌曲《孤獨的牧羊人》,感受樂曲詼諧、輕快、活潑、生動的情緒。

2、透過爲歌曲創設情景,表現童話般的意境,初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體驗美國鄉村歌曲的唱法,瞭解音樂劇的知識。

二、教學難點:

可以用肢體語言表現出歌曲不同的情緒。

三、教具準備:磁帶 CD PPT

四、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a、聽《do re mi》踏步拍手進教室。

b、練聲曲:《do re mi》

師:同學們,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們的音樂小夥伴,一起來唱一唱“do re mi”,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音符,一起唱起來吧!

(學生演唱《do re mi 》)

2、欣賞《孤獨的牧羊人》

a、匯入:

師:真棒!哪個同學知道這首歌曲是哪部電影的插曲呢?

生:《音樂之聲》。

師:對!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國電影,由同名音樂劇改編,曾一舉榮獲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音響等五項大獎!那它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生:家庭教師和七個孩子的故事……

師:說的很好!這是一個發生在奧地利的真實故事,善良美麗的見習修女瑪麗亞,來到退役海軍軍官特拉普上校家擔任家庭女教師,她透過音樂及生動的教育方法,對7個調皮的孩子進行啓發及薰陶,終於使七個孩子對她產生深厚的感情,同時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愛情。剛纔同學們所聽到的這首《哆來咪》就是這名女教師與那7個孩子所演唱的。

2、初聽:

師:很好!那就一起來欣賞這首《孤獨的牧羊人》,邊聽邊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麼?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詼諧,幽默,歡快。

師: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寫的是什麼故事呢?

生:瑪利亞和孩子們一起在做木偶戲表演。

1、復聽:

2、師:真聰明!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幾句?

*觀看影片中木偶戲的片斷

生: “來咿噢嘟。。。。”一會兒高音,一會兒低音。

師:你可以簡單的模仿一下嗎?

(學生模仿真假聲的交替唱)

師:非常好!那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

(學生拍手唱襯詞)

師:好極了!其實這是一種叫作“藍色約德爾”(yodel)的鄉村歌曲唱法。

它的特點是真聲、假聲不斷的交替,一會兒高八度,一會兒低八度,形成了一個奇特的音響效果,讓人覺得特別有趣。

我提議我們一起來爲這段木偶戲配音,唱一唱這幾句,好不好?

生:好!

*一邊觀看木偶戲,一邊唱一唱最有趣的幾句。

4.學習歌詞:

師:那木偶戲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爲什麼叫他孤獨的牧羊人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朗讀PPT第一段歌詞)

生:只有他一個人在唱歌。

師:恩,那後來呢?他的心情有沒有發生變化?

(朗讀PPT第二段歌詞)

生:歡快!不孤獨了,因爲有許多的人都在聽他唱歌了。

師:很好!讓我們再看下去。

(朗讀PPT第三段歌詞)

5.瞭解歌曲旋律:

師:我們也來做一回快樂的牧羊人吧。一起來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學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聽《孤獨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示不同的段落,聽聽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幾段?

三、小結,下課。

師:同學們,我們的音樂之旅就快接近尾聲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們學到了哪些本領呢?

生:瞭解了音樂劇……

師:修女瑪麗亞用音樂喚起了孩子們的創造力以及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如果你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那麼你一定能成爲一個最快樂的人!

讓我們唱着《do re mi》結束今天的音樂之旅。

(唱着《do re mi》,離開教室)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情緒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現歌曲中襯詞部分,並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2、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協調與快樂。

3、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4、藉助圖譜記憶歌詞、學習歌曲。

【教學準備】

1、電視機、影碟機、電影《音樂之聲》片斷。

2、錄音機、《孤獨的牧羊人》音樂伴奏帶。

3、《牧羊人》圖譜一張

【教學過程】

(一)聽《牧羊人》音樂,自由用各種動作跳進活動室。

(二)看錄像,瞭解歌曲內容,引起學唱興趣。

1、聽了剛纔的音樂,你有什麼感覺?

2、第二次聽有歌詞的音樂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麼嗎?不過有一句我們可以先來學一學,它是這首歌的襯詞。

3、根據圖示學唱襯詞部分。

(三)欣賞歌曲,並初步學唱襯詞。

(四)出示圖片,教師教唱歌曲。引導幼兒在回答中理解歌詞,根據幼兒回答,教師整理歌詞,並學唱歌曲

1、圖片上的人是誰?它在什麼地方?

2、他在幹什麼?

3、又有誰來了?

(五)對不同角色的襯詞部分進行處理。

1、引導幼兒用不同音色演唱襯詞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覺得他的聲音應該怎麼樣?

(2)老山羊年紀一大把,它唱起歌來會怎麼樣?

(3)小山羊最可愛了,它的聲音我們也來學一學

2、以遊戲形式,分角色演唱襯詞部分。

(六)即興打擊樂演奏,充分感受樂曲旋律。

今天我們又唱又跳,又看錄像又打擊樂器,這首好聽的歌曲就叫做《孤獨的牧羊人》。

教學反思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難點在角色表演中解決了,又利用圖譜教學讓幼兒輕鬆的記住了歌詞和二分音符,因爲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目標達到了所以幼兒能在活動中始終保持愉悅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歌唱的興趣,透過幼兒動聽的.歌聲,準確的節奏,我們一起享受到了音樂賦予生活的情趣,我想這就是藝術活動最大的樂趣。

小百科:牧羊:牧羊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農業系統中屬於畜牧業的一種,其生產成品以羊毛或羊奶爲主。一般而言,羊羣非常依賴牧羊人的飼養和保護,或由牧羊人的帶領下尋找新的草場覓食。而牧羊業仍舊是歐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傳統農業地區的主要產業和經濟來源。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6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熟悉節奏,知道樂曲分爲三段,感受歌曲活潑詼諧的風格。

2.能與同伴合作設計圖譜,用簡單的肢體動作表現不同樂段的不同節奏,並嘗試用樂器爲音樂伴奏。

3.體驗與同伴合作用樂器爲音樂進行伴奏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1.活動的重點是:熟悉掌握2/4拍節奏,體驗與同伴合作用樂器爲音樂進行伴奏的樂趣。

2.活動難點是:能與同伴合作設計圖譜,用簡單的肢體動作表現不同樂段的不同節奏,並嘗試用樂器爲音樂伴奏。

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的完成目標我在課前做了以下準備:

物質準備:《孤獨的牧羊人》音樂、圖譜、打擊樂器。知識經驗準備:提前讓幼兒試聽歌曲,對歌曲有了初步的瞭解。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1.出示課件,提問:小朋友,看,我們今天來到了哪裏?(羊村)是誰出來歡迎的我們?(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

2.師小結:今天青青草原要召開運動會,小羊們在準備運動會的開幕入場式,開幕式要跟着好聽的音樂進行走隊,也想邀請我們參加,想去嗎?(想)

(二)完整欣賞音樂,知道樂曲名稱,初步感受樂曲節奏。

1.完整欣賞音樂,提問:知道這首音樂叫什麼名字嗎?(《孤獨的牧羊人》)

2.師:知道什麼事牧羊人嗎?

3.師小結:牧羊人就是保護小羊不受傷害,如果羊村有這樣一位牧羊人就再也不用害怕大灰狼啦,入場式要跟着好聽的音樂進行走隊,現在我們跟着音樂試試吧。

(三)再次欣賞音樂,將幼兒分組,用踏步的方式探索不同的節奏。

1.教師將幼兒分成三組(喜羊羊組、美羊羊組、慢羊羊組)請幼兒跟着音樂想着自己扮演的小羊,根據小羊的特點進行踏步,探索節奏。

2.請幼兒示範自己小羊跟着音樂走出的節奏。

3.師小結:慢羊羊節奏是X-IX-I美羊羊節奏是XXI--I喜羊羊節奏是XXIXXI

(四)幼兒探索設計圖譜,併合作用踏步的形式演奏圖譜。

1.師:村長要求我們的圖譜是第一段輪流走,第二段兩隊配合走,第三段再次輪流走。

2.幼兒根據要求分組製作圖譜。

3.嘗試跟着音樂和圖譜分段練習。

4.幼兒共同合作完整的按照圖譜進行踏步。

(五)運用樂器爲歌曲伴奏,體驗同伴合作爲樂曲伴奏的樂趣。

1.分配樂器:村長爲小朋友準備了好聽的樂器爲音樂伴奏,我們一起分配一下吧!(喜羊羊:響板;美羊羊:鈴鼓;慢羊羊:碰鈴)

2.幼兒跟着音樂運用樂器完整的爲樂曲進行伴奏。

(六)活動結束:

師小結:在小朋友樂器的演奏下,這首《孤獨的牧羊人》變得更美妙了,孤獨的牧羊人再也不孤獨啦,讓我們拿着好聽的樂器回到教室爲其他小朋友演奏一下吧!

大班打擊樂《孤獨的牧羊人》課後反思

《綱要》中提出:給予孩子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樂於與同伴一起娛樂、表演、創作.現對本節活動進行以下反思:

1.創設青青草原舉行運動會的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情境下,幼兒跟隨音樂他不做動作,興趣比較積極。

2.用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在熟悉音樂旋律的基礎上,讓幼兒用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孩子們很輕鬆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節奏形式。跟隨音樂的旋律,孩子們用不同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是,孩子們對音樂的表現力非常強。

3.出示設計圖譜環節,孩子們興趣很高,接受的非常快,所以也能夠比較快的接受和跟隨圖譜打出節奏。

4.打擊樂環節中孩子們也是輕鬆的跟下來,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動的亮點:師生互動配合默契,幼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教師積極準備充分,細緻,對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動的缺點:活動目標比較簡單,缺少挑戰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難度,更能夠吸引孩子。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7

活動目標

注意傾聽錄音音樂、教師演唱、觀看電影資料、自己演唱等方式,感知、分辨牧羊人“唱歌”中獨唱、齊唱、合唱的不同。

理解“孤獨”,知道在孤獨時,可採取唱歌等積極的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

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性質,嘗試唱歌曲中襯詞部分,透過和教師對唱,進一步感受襯詞的重複和趣味,體驗歌瞳活潑、詼諧的風格。

活動準備

手提電腦、採集的“孤獨牧羊人”錄音和電影資料。

在此之前,最好幼兒已學過簡單的兩部合唱歌曲,有初步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出歌曲

(1)你們知道“孤獨”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孤獨時候嗎?在什麼時候會感到孤獨呢?

(2)“牧羊人”是幹什麼的?在哪兒放羊?

教師透過問題幫助幼兒提取自己的已有經驗來理解“孤獨的牧羊人”是怎樣的?引導幼兒說出是“寂寞、一個人、沒有朋友、很憂傷、可憐”。

(3)教師引導說:“今天老師給你們欣賞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孤獨的牧羊人》。你{:門_仔細聽聽看,這個牧羊人是不是像你們說的那樣?爲什麼?”

二、完整地欣賞歌曲《孤獨的牧羊人》

(1)“聽了這首歌,你們認爲他是一個孤獨的牧羊人嗎?你是從那裏聽出來的?”教師引導幼兒從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演唱者人數等方面感受出“牧羊人”不是孤獨的,而是快樂的。

(2)欣賞歌曲錄音:“你認爲歌曲什麼地方最有趣、好玩?學一學。爲什麼?好像在做什麼事?”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感受最好玩的地方:襯詞“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低音處、唱歌中聲音等好玩。

(3)教師先演唱襯詞“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部分,接着請幼兒跟着學唱。滿足幼兒對此部分演唱的需要。同時進一步體驗其幽默性。也爲下一個環節的對唱做好準備。

三、教師用中文完整地演唱歌曲

(1)教師演唱前引導:“這個牧羊人到底是孤獨的還是快樂的,這首歌裏說的是什麼呢?現在老師用中文來唱,你們仔細聽歌詞,說的和你聽到的感受是一樣的嗎?”

(2)教師演唱後引導幼兒討論:

①他快樂嗎?他用什麼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的?引導幼兒說出:透過歌聲將所有人都吸引來,用歌聲給自己帶來快樂。

②你在孤獨的時候,除了唱歌還會用什麼和他不一樣的方法,使自己和別人的快樂呢?引導幼兒說出:可以開玩笑、看漫畫書、看電視、跳舞、找好朋友聊天、做遊戲等多種方法來排除孤獨。

(3)教師用中文與幼兒完整地對唱歌曲。教師唱歌曲敘述部分,幼兒演唱襯詞“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部分。

四、再次完整地欣賞歌曲,用英文演唱

(1)教師在欣賞歌曲前引導:這首歌曲有多人在唱,從頭到尾唱的都是一樣嗎?你能聽出有幾種唱法?

(2)教師在欣賞歌曲後引導:什麼叫二重唱?哪個地方是二重唱?

(3)教師分別讓幼兒欣賞齊唱和合唱部分請幼兒分辨,感知、體驗二者的差異。

五、欣賞電影

《音樂之聲》中《孤獨的牧羊人》的片段。

觀賞《音樂之聲》中《孤獨的牧羊人》的片段。幼兒進一步體驗歌曲的活潑和幽默的風格。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8

教學目標

1、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瞭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能夠看指揮用打擊樂器爲樂曲配伴奏。

3、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4、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重點難點:

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環境與材料:

1、幼兒已有了牧羊的概念,瞭解牧羊人。

2、播放這首樂曲,使幼兒熟悉旋律。

3、自制大樂譜,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圖片若干。鈴鼓、鑔、雙響筒、碰鈴、三角鐵。

4、音樂錄音帶。

重點指導:

瞭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

一次備課

一、看圖講故事

教師結合音樂,邊擺圖片邊講故事(圖片擺放格式按樂譜的格式):

[1—2]小節:"草地上走來四隻羊"。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1—2]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每拍擺一個大羊圖片,並試着拍一拍。

[3—4]小節:"草地上又走來七隻小羊"。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3—4]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半拍擺一個小羊圖片。

[5—6]小節:同[1—2]小節。

[7—8]小節:同[3—4]小節。

[9—10]小節:"牧羊人大步走來"。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9—10]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人的圖片。

[11—12]小節:"牧羊人揮舞着鞭子"。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11—12]小節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鞭的圖片。

[13—14]小節:同[9—10]小節。

[16—17]小節:同[11—12]小節。

[18—20]小節:同[1—4]小節。

[21—23]小節:同[5—7]小節。

[24]小節:"牧羊人揮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趕到了一起"。教師講完這一句,邊哼唱[24]小節的旋律,邊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圖片擺在[24]小節相對應的位置上。

二、配樂器

教師啓發幼兒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

三、演奏

1、在教師的指揮下看圖譜演奏。

2、請幼兒做指揮,進行演奏。

活動反思:

上本課時,我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喚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興趣和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表現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同時,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藝術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透過和學生一道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如:旋律模唱、體態律動、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大家在舉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創造性表演中鑑賞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讓學生在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獲得審美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同時,獲得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本課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整體構思清楚,能從不同角度設計、穿插多種學習活動,最終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2、注重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出發,運用多種藝術形式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倡個性張揚。在愉悅的學習氣氛中體驗、表現和享受音樂,提高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並獲得心靈感悟和情感體驗。

3、積極構建民主、開放、合作的教學模式,採用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感受教學的民主性。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感受美、表現美的意識和能力,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創造。

不足的是,

1、本課的主要目的在於感受樂曲的幽默和約德爾調的風格,所以拓展時選擇影片中具有活潑快樂情緒的音樂進行欣賞,讓學生感受這樣的情緒,逐步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約德爾調的歌曲作爲拓展欣賞曲目,效果會更好些。

2、課堂容量較大,有些環節學生探究的不夠深入。

小百科:牧羊人所謂牧羊人就是放養羊的人,電影牧羊人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9

活動目標:

1、體驗師幼合作、同伴合作演唱的快樂。

2、嘗試用不同的音色表現歌曲中的襯詞部分。

3、根據動作及圖譜中音符的高低位置,唱準襯詞節奏和旋律,並按不同角色形象用相應歌聲演唱。

活動準備:

1、圖片:牧羊人、山羊爺爺、小山羊各一張

2、音符、旋律圖譜

活動過程:

一、練聲部分

——引導幼兒邊看黑板上的臺階邊隨琴聲自由想出一種好聽的聲音進行歌曲中襯詞部分的節奏練唱。

二、結合歌名匯入,引導幼兒初步欣賞歌曲。

1、教師根據事先出示好的圖片談話匯入

——“有一位牧羊人喜歡在山上唱歌,他的歌聲很好聽很嘹亮,但是他每次都覺得很孤獨,因爲沒有朋友和他一起唱,今天方老師請來了兩個朋友和他一起演唱,我們聽聽是誰來和他一起唱了呢?”師

2、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分別出示圖片並引導幼兒再次欣賞歌曲。

——“他們唱了什麼?”

3、嘗試用手、腳動作表現每句襯詞處節奏,引導幼兒重複欣賞歌曲,掌握襯詞節奏及旋律。

三、學唱歌曲部分。

1、出示襯詞圖譜,引導幼兒自主理解圖譜並學唱襯詞。

——“你們想和他們一起唱嗎?那這一句唱的是什麼呢?我們一起試試吧!”(根據幼兒的回答引導幼兒學唱襯詞部分。)

2、引導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困難。

3、、引導幼兒用不同的音色表現山羊爺爺和小山羊的聲音。

——“如果你是山羊爺爺(小山羊),你會怎麼唱這一句呢?”

——幼兒聽琴聲自由嘗試表現

——個別表現

——分組自選角色演唱。

——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師幼分組分角色演唱。

五、與所有在場老師合作演唱。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10

【活動設計】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新課改形式下的這句話成了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兒不感興趣的事物,即使我們教師花的心思進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輸式教育模式,到頭來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於新《綱要》精神。

《孤獨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爲素材,透過欣賞木偶劇的形式,融音樂於劇情的發展中,讓幼兒在欣賞木偶劇的同時,主動接受了音樂資訊,潛移默化進入音樂氛圍中,爲音樂教育開啓了另一種形式的門。

教師透過對教材的處理,如:拎出音樂中詼諧有趣的“襯詞”部分,進行細緻分析,並賦予其角色形象,使音樂教育擺脫以往聽賞式的傳統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有助於音樂活動的開展。

【活動目標】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現歌曲中高音區和低音區兩種不同音區的襯詞分。

2、根據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襯詞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點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3、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的協調和快樂。

4、聽音樂,嘗試分辨樂曲的快慢和輕重,能跟着節奏律動。

5、初步感受歌曲中親切的情緒,用親切的語調唱歌。

【活動準備】

歌曲圖譜、視頻材料、鋼琴、老山羊、小山羊圖片;

【活動過程】

一、播放《音樂之聲》插曲《do,re,mi》營造音樂氣氛

播放音樂,教師帶幼兒進入活動室,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做動作,調動氣氛;

二、介紹劇情,觀看視頻材料

1、今天老師不僅給你們帶來了好聽的音樂,還有一樣好玩的東西呢!

2、教師出示木偶,提問:這是什麼東西?知道它是怎麼玩的嗎?你們有沒看過木偶劇?

3、教師介紹劇情:老師今天帶來的這個木偶人是有個牧羊人,他個他的羊羣——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個高高的山頂上,他沒有朋友,覺得自己很孤單。但是他有一樣愛好,就是喜歡唱歌,他的羊羣們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來。他們的歌聲非常好聽,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們,旅店裏的人,酒店裏的人,小姑娘。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歌聲吧。

4、播放視頻,完整欣賞;

三、欣賞木偶劇,感知襯詞旋律

1、完整欣賞後,提問:音樂裏,唱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2、你們的耳朵真靈,老師送你們兩個大拇指。“來伊噢嘟”在這首音樂裏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襯詞”。這首音樂裏,好多地方都出現“來伊噢嘟”,那它們在每一個地方唱的都是一樣的嗎?

3、幼兒自由討論,並嘗試學一學;

4、播放兩句襯詞,讓幼兒感受襯詞的旋律;

5、幼兒模唱襯詞,教師伴唱;

四、藉助圖譜,學唱襯詞

1、老師還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助我們學習這些襯詞。這五條線放在一起叫做五線譜,像豆芽一樣的叫做音符。我們來跟它們打聲招呼。

2、教師把這些音符請到了五線譜上,就能變出好聽的音樂來。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現在請你們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樂高還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請你們比較這兩張音符的位置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們叫它高音區,它唱起來就像爬樓梯一樣,一級一級往上爬。音符平過去的我們叫它低音區,唱起來像走路一樣,平平穩穩的。

5、幼兒與教師一起做手勢看圖譜演唱一次。

6、這兩句襯詞分別表示贍養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聲音,請你們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爲什麼?

7、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老山羊老了,嗓子會發出怎麼樣的聲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來表現襯詞

A、高音區——小山羊

B、低音區——老山羊

9、觀看視頻,並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

10、請孩子們到鋼琴旁邊,分別學習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來當小山羊,並請個別幼兒模倡;

五、師幼合作表現襯詞,體驗師生合作的樂趣。

1、小朋友們剛剛唱得特別棒,老山羊的聲音都表現出沙啞、粗重、慢吞吞的樣子,小山羊也表現出歡快、明朗、悅耳的樣子了。下面老師請你們跟老師來合作,你們唱襯詞的地方,老師來唱牧羊人的聲音。

2、播放視頻,師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還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羣們唱的,不要緊,老師也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4、出示音樂圖譜,請幼兒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並貼上相應的圖片;

5、教師當牧羊人,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當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結束部分。

1、牧羊人現在還孤單嗎?爲什麼?

2、教師小結:牧羊人再也不孤單了,因爲他不僅有羊羣們陪他一起唱歌,還有我們小朋友跟呢。現在老師請你們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樂,教師擺弄木偶,幼兒邊唱,邊隨意做動作,出活動室。

【課前反思】

歌曲《孤獨的牧羊人》選自堪稱經典之作的影片《音樂之聲》。音樂以木偶爲主要線索,貫穿始終,爲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種形象,並透過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來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情趣。

這首音樂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它的襯詞部分,詼諧、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從幼兒角度出發,木偶劇的欣賞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劇間接成爲一種教學手段。從教師角度出發,要剖析音樂內部結構,找出幼兒的興趣點——襯詞進行模仿、創造,並幫助和引導他們領悟到音樂的深層結構(這首音樂表現的是牧羊人和羊羣們之間的事情),挖掘幼兒的興趣所在,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主動接受新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課題。

透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獨的牧羊人》向幼兒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畫面:一個孤獨的牧羊人,透過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聲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裏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爲什麼他的歌聲能達到這種效果呢?就是因爲他的羊羣們爲他的歌聲進行了伴唱,這句是其中的襯詞部分。於是對襯詞的學習便成了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

單單學習襯詞的演唱,形式過於單一,再繼續深入挖掘其教材,我們會發現,原來可以賦予襯詞相應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聲和小山羊的歌聲。從兩種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徵出發,以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對音樂理解的昇華部分。讓幼兒在學習掌握襯詞演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的“指點迷津”了。

從幼兒的情感體驗來分析,與教師合作完成一樣東西,便是一次愉快的體驗,由此也可以達到師幼互動的良好氛圍。“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是必要的,師幼師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將成爲歌唱藝術中不容忽視的一種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對此活動教材的粗淺分析,並在基礎上做的一些藝術處理。可能還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小百科:牧羊人所謂牧羊人就是放養羊的人,電影牧羊人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11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大意,嘗試唱歌曲中襯詞部分,感受歌曲活潑詼諧的風格。

2、理解“孤獨”,知道在孤獨時,可採取唱歌等積極的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

3、隨歌曲旋律唱出來。

4、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動準備

音樂視頻、圖片等。

活動過程

(一)律動匯入,引出歌曲

組織幼兒聽歌曲《叨來咪》做律動,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首歌曲嗎?”

師:這首歌曲是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樂有關的電影,裏面還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如《孤獨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賞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襯詞的活潑詼諧

1、播放視頻,介紹歌曲名稱《孤獨的牧羊人》,讓幼兒理解“孤獨”的意思。

師:那你們知道“孤獨”是什麼意思?(寂寞、一個人、沒有朋友、很憂傷、很可憐)那我們現在來聽一下《孤獨地牧羊人》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說的那樣?播放視頻,聽了這首歌后,你認爲他是一個孤獨的牧羊人嗎?你是從哪裏聽出來的?

2、完整欣賞歌曲,引導幼兒從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樂性質,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獨的,而是快樂的。

沒聽出來,沒關係,我先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一個牧羊人感覺自己特別孤單,就來到山頂上唱歌“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歌聲嘹亮,城裏的人們在遠處就聽到了這好聽的聲音,這時候城邊的王子、挑扁擔的農民、餐桌旁的人們、喝啤酒的人們都聽到了他的歌聲,這時一個小姑娘和她的媽媽聽到牧羊人的歌聲後,也用相同的歌聲迴應他。

現在咱們再來聽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務的哦。你認爲歌曲什麼地方最有趣、好玩?(襯詞“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低音處、唱歌中聲音等好玩。)爲什麼?好像在做什麼事?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3、教師示範演唱襯詞“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部分,請幼兒跟着學唱。進一步體驗歌曲活潑詼諧的風格。(爲下一個環節的對唱作好準備)

(三)出示相應的圖片,分段欣賞歌曲,知道快樂的方法

1、欣賞歌曲第一段。師隨音樂貼牧羊人等圖片,畫圖譜,引導幼兒跟唱襯詞。

提問:這個牧羊人到底是孤獨的還是快樂的?(快樂的)他用什麼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的?(透過歌聲將所有人都吸引過來,用歌聲給自己帶來快樂)

2、欣賞歌曲第二段。師隨音樂貼王子、農夫、餐桌、啤酒圖片,引導幼兒看圖譜跟唱襯詞。

提問:牧羊人的歌聲都把誰吸引過來了?他們都聽到了什麼歌聲?

3、欣賞歌曲第三段。師隨音樂貼小姑娘、媽媽圖片,引導幼兒看圖譜跟唱襯詞。

提問:誰用歌聲迴應了牧羊人?怎樣唱的?

4、小結。

你在孤獨的時候,除了唱歌還會用什麼和他不一樣的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呢?

(引導幼兒說出:可以開玩笑、看漫畫書、看電視、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遊戲等多種方法來排除孤獨。)

5、播放歌曲,師幼邊唱邊跳,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歡快活潑。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唱唱這首歌曲,做一個快樂的牧羊人吧?

教學反思:

透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結合音樂本身的要素,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的音樂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透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兒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透過成功的音樂活動,會提升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較爲弱的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自信心。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12

幼兒園的主題課程中音樂活動的歌唱教學的比重越來越大,唱歌是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當人們高興時會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歌來,特別是幼兒期,對歌曲的需求更是強烈。因此,幼兒園歌唱教學對孩子的成長有着深遠的意義。歌唱不是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音樂家、歌唱家,而是培養他們創造性的適應變化的能力和用自己的聲音抒發情感的能力。

這次參加平湖市南湖之春選拔賽活動,我選擇了大班的歌唱活動《孤獨的牧羊人》。這是外國電影《音樂之聲》裏的一首插曲,歌曲原歌詞是根據譯文而來的。由許卓婭老師選取一小段重新改編,歌曲歡快、詼諧,調整後的歌詞內容貼近幼兒生活,更讓幼兒感興趣,較容易理解。歌曲中一小節內音域跨度爲5——5、6——6,且多爲十六分音符,相對來講曲調較難。於是,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制定了適宜幼兒的音樂。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體驗歌曲活潑、詼諧的風格。

2、大膽嘗試唱歌曲中趣味的襯詞。

3、在歌唱過程中提升歌唱表演及合作的協調和快樂。

4、感受音樂節奏,樂意參與音樂遊戲活動,體驗遊戲的快樂。

5、體驗自主替換歌詞的愉悅情緒。

本次活動始終從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入手,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感受音樂的特點,獲得歌唱的知識,激發審美情趣。活動中我設計了六個環節:練聲、迴音遊戲、感受歌唱、初步學唱、完整學唱 、多形式歌唱等。每一個環節都是層層遞進的,前面的環節是爲了後面的學習歌曲打下基礎。大;考吧。幼,師網出處匯入環節可以激發幼兒興趣;發聲練習可以讓保護幼兒的嗓子,讓聲帶爲學習歌曲做好生理上的準備,迴音遊戲用了歌詞中的一些節奏和襯詞,在潛意識中幫助幼兒感受襯詞內容、節奏,讓幼兒學起歌來更輕鬆。

活動中讓幼兒透過模仿牧人、老山羊、小山羊等不同角色,變化自己的音色進行演唱,讓孩子在演唱中感受到音樂的趣味。教學中透過趣味性“小果子”圖譜的直觀感受,幫助幼兒直觀地理解節奏與歌詞的關係,讓幼兒感受不同的音符時值和八度大跳的感覺,使幼兒在圖譜的提示下輕鬆地掌握襯詞部分。活動中還積極採用與老師的互動對接,使幼兒在主動接受薰染的狀態下,體驗歌詞中有趣的“襯詞”帶來的快樂。

反感覺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整個思路和環節比較清晰,但是我的語速還是稍快了些,有些地方領唱時速度有點快,沒有和孩子保持一致,感覺自己的激情還不夠,有時侯可以比孩子們更高昂一點,更誇張一些。在許多細小的環節上還存在着很多的缺點,需要自己慢慢揣摩和領會。

教學反思:

透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結合音樂本身的要素,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的音樂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透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兒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透過成功的音樂活動,會提升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較爲弱的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自信心。

TAG標籤:教案 孤獨 牧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