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

當前位置 /首頁/教師之家/教育隨筆/列表

終南山簡介

終南山 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陝西武功,東至陝西藍田,千峯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主峯位於周至縣境內,海拔2604米。

終南山爲道教發祥地之一。據傳,周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爲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爲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爲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爲道祖,尹喜爲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爲根本經典。於是樓觀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

自尹喜草創樓觀後,歷朝於終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樓觀之南筑廟祀老子,漢武帝則於說經臺北建老子祠。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道雲集樓觀,增修殿宇,開創了樓觀道派。

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爲聖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當了皇帝后,對樓觀道特予青睞。武德(618-26年)初,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宗聖宮。當時主要建築有文始、三清、玄門等列祖殿,還有紫雲衍慶樓和景陽樓等,成爲古樓觀的中心。以後歷代雖時有修葺,但屢遭兵燹,至清末,宗聖宮僅存殘垣斷壁 ,一片廢墟。此後,樓觀的中心便轉移到了說經臺。新中國成立後,對古樓觀進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說經臺爲中心的建築羣。

說經臺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鬥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聖殿。山門兩側有鍾、鼓二樓,對峙相望。山門前,有石階盤道,蜿蜒而至臺頂。山門西側不遠處有一石砌泉池,名爲上善池,內有一石雕龍頭終年吐水不斷。相傳元至元二年(1283年),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藥可醫,死者無數。當時樓觀臺的監院張志堅,晚上作了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張監院醒來後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後疫病神奇地痊癒了。消息傳出後,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三年後翰林學士趙孟瞓來此遊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說經臺南面峻峯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煉丹爐,傳爲老子當年煉丹所用。臺的東南方有一個“仰天池”,傳爲老子當年打鐵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臺的西邊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訓弟子徐甲之處。傳說老子西遊途中將一具白骨點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達函谷關後,老子將七香草點化成美女考驗他,徐甲經不住誘惑,剛要有所動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現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爲其求情,老子方又點化白骨爲徐甲,並用柺杖怒觸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飲用。臺的東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爲橢圓形,冢方四米,佔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書“老子墓”碑石。

說經臺北二里處爲宗聖宮遺址。臨觀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9株歷經千年仍然蓊鬱青翠、蒼勁挺拔的古柏。當地羣衆尊稱爲“樓觀九老”。其中有一棵樹傳爲老子當年系牛所用,被稱爲“系牛柏”。樹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頭。西南隅有三棵樹,樹上結癭酷似三隻昂首展翅、活靈活現的蒼鷹,人們被之爲“三鷹柏”。

樓觀臺留存有不少珍貴的碑刻,如唐代歐陽詢撰書《大唐宗聖觀記碑》、載隸書《靈應頌》、蘇靈芝行書《唐老君顯見碑》、員半千隸書《唐宗聖觀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書《第一山》、蘇軾行書《遊樓觀臺題字》;元趙孟瞓隸書“上善池”碑等。當然,最有名的還是高文舉所書《道德經》碑兩通。其字型介於石鼓文和大篆之間,書法勁力蒼古,風格絢麗,近看是字,遠看如花,字字珠璣,如梅花初放,被後人譽爲“梅花篆字碑”。兩通碑側各有七個冷僻的字,爲一般《字典》所不載,據稱爲老君十四字養生訣,其意爲“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氣丹”。

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爲最勝;終南千里茸翠,以樓觀爲最佳。”終南山樓觀臺以其悠久的道教歷史、動人的神話傳說和衆多的文物遺蹟,吸引着古往今來的信士遊客。

。終南山峻拔秀麗,如錦繡畫屏、聳立在西安市之西南。翠華山距西安市30公里,以奇峯異洞、清池古廟著稱。因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曾於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稱大乙山。主要景點有太乙池、風洞、冰洞、翠華廟等。

太乙池爲山間湖泊,傳爲唐天寶年間地震造成,四周高峯環列,池面碧波盪漾,山光水影,風景十分優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於峯巔之間,盡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情趣,其樂無窮。 太乙池之西的風洞,高15米,深40米,由兩大花崗岩夾峙而成。洞內清風習習,涼氣颼颼,故稱風洞。風洞之北的冰洞,雖盛夏亦有堅冰,寒氣逼人。 現在,山中有一正岔水庫,瀉水時飛瀑傾流。由山下望去,素練懸空,氣勢磅礴,亦成一景。 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三,翠華廟前皆有廟會。這時,遊人如潮,十分熱鬧。

南五臺青翠峭拔,富產藥材,古人稱它爲終南神秀之最。山頂有觀音、文殊、清涼、捨身、靈應5峯,俗稱南五臺,以觀音臺最著名。 寶泉位於山腰,形如美玉,味似甜蔗,爲品茗休憩之佳地。獨鬆閣亦位於山腰,因閣中有一株古鬆,故得此名。閣周鳥語花香,景色如畫,爲覽勝之佳地。 觀音臺又稱大臺,位於獨鬆閣之上,有隋國光寺遺址。此臺視角開闊,北眺八百里秦川,令人胸襟爲之一開,心曠神怡。

圭峯山俗稱尖山,包括紫閣、大頂、凌雲、羅漢諸峯,峭麗挺拔,形如圭玉,故稱圭峯山。主要景點爲高冠瀑布。瀑布位於圭峯山北坡,落差超過20米,急流飛濺,直下深潭,響聲如雷。唐岑參有詩云:“岸口懸飛瀑,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這是高冠瀑布真實而形象的寫照。瀑布上游巨石突兀,環繞而成一潭,稱車廂潭。潭清見底,細石如鱗,歷歷可數,爲尋幽探奇之佳地。瀑布下游流勢平緩,形成一湖。水面波平如鏡,湖周青山似屏,爲嬉戲野營之佳地。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 。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MOUNT ZHONGNAN

Wang Wei

Its massive height near the City of Heaven

Joins a thousand mountains to the corner of the sea.

Clouds, when I look back, close behind me,

Mists, when I enter them, are gone.

A central peak divides the wilds

And weather into many valleys.

ing a place to spend the night,

I call to a wood-cutter over the river.

全部註釋

1.終南山,在陝西西安長安區南五十里,秦嶺主峯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爲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里,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2.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峯。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帝都,此指長安。

4.青靄:山中的嵐氣。

5.海隅: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此爲誇張之詞。

6.分野兩句:言終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兩種景象,各山谷間的陰晴變化也有所不同。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餘於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爲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祕,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爲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峯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爲“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爲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着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濛濛“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纔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爲我們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峯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峯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峯”,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峯”,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衆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爲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峯“,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麼,他怎麼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裏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王維開元二十九年曾隱於終南山,本篇大約作於此時。這是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詩寫終南山的宏偉氣勢和變化萬千的韻致,表現出一種隱逸情懷。《唐詩鏡》:"'陰晴衆壑殊',一語蒼然入妙"。《唐詩選》引玉遮曰:"'入看無'三字妙入神"。《唐賢三昧集箋註》:"四十字中無一字可易,昔人所謂四十位賢人"

TTGTTG

終南山:據《三秦記》記載:“秦嶺東起商洛,西盡湃隴,東西八百里”。秦嶺山脈橫貫陝西南部,東端延伸至河南陝縣,西端延伸至甘肅天水縣,主峯在今西安市南。

古墓派住所

“終南山下,活死人墓”

中新網12月13日電讀過金庸小說的讀者都會對小說中的全真教、王重陽、全真七子、重陽宮、活死人墓等人物、地點記憶猶新,多數讀者也許倒會以爲這是金庸先生的神奇想象,但日前在陝西戶縣召開的“重陽文化與旅遊發展研討會”上,衆多的專家學者經過實地考察和嚴密的論證告訴世人,歷史上真實的王重陽、丘處機以及重陽宮全真教、活死人墓到底是什麼樣子。

重陽宮的前世今生

西安日報報道,重陽宮位於戶縣祖庵鎮,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據專家介紹,元代時重陽宮曾盛極一時,曾有殿堂5000餘間,住道士近萬名,宮殿規模之大爲當時道觀之首。所以說金庸先生在小說中說重陽宮在終南山下,應該是沒有錯的。目前,重陽宮宮域總面積只有53畝,雖然規模氣勢遠不如當年,可作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裏邊儲存了大量道教碑石和研究全真道歷史的重要史料。

傳說中的活死人墓與現在的遺址

在金庸的小說中,王重陽的練功地點“活死人墓”是重陽宮中最神祕的地方。其實,歷史上真是有“活死人墓”這個地方,的.確也是王重陽修道練功的地方,但卻在距重陽宮還有4、5里路程的成道宮中。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着“活死人墓”幾個大字。據當地專家講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裏面確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見底,爲了保護起見,沒有讓人進去,就用土封住了。據記載,王重陽早期曾經在活死人墓中修煉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煉方法。詩中說“活死人兮活死人,風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閒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等句。

真實的王重陽和“全真七子”

據專家介紹,王重陽名,字知名,號重陽子,咸陽大魏村人,生於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其家爲當地富豪,家業豐厚,早年攻儒學,曾文場中舉。後在甘河鎮和禮泉縣兩次遇仙密付口訣,金世宗大定元年四十九歲時,王重陽便在“活死人墓”中虔心修持兩年,悟徹玄機,於大定三年(1163年)離開地穴遷到劉蔣村即現在重陽萬壽宮所在地。三年後,燒卻故菴舍赴蓬瀛訪友,即得全真七子:馬鈺,號丹陽子;譚處端號長真子;劉處玄,號長生子;丘處機,號長春子;王處一,號玉陽子;郝大通,號廣寧子;孫不二(馬鈺之妻),好清靜散人,此即所謂全真七子,來承傳宏揚全真教。大定九年,重陽祖師西行止樑,無疾而逝。至此以後,全真七子又各立門戶,從內部繁衍出七個支派,即馬鈺的遇仙派、丘處機的龍門派,譚處端的南無派、劉處玄的隨山派、王處一的嵛山派、郝大通的華山派、孫不二的清靜派,其中龍門派的勢力最盛。

在戶縣至今有遇仙橋等和王重陽傳說有關的遺址,可見真正的王重陽和“全真七子”都是宗教家而不是像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俠客。不過全真教也重視練氣功和武功,但他們更側重養生,而不是“稱霸武林”

位於縣城15公里處,與五峯山毗連,是陸良的三大名山之一。相傳宋文帝大明年間爲爨氏避署地。宋未至明初爲土司龍海所據,並在命名的營盤山構工事與明軍對抗,明軍攻取營寨時放火燒了營寨。明代中葉在山頂建宮,俗稱終南山寺,清康熙九年重建,嘉慶二年廣西文館恆榮主持授禪,他募化功德,擴建爲佛教寺院,更名覺照寺,往後燒燬復建。1990年才初步修復。寺後羅漢林中,安置着乾隆、嘉慶時過世的和尚靈塔,記述着古老的佛教文化,幽靜中平添了歷史的古悠。寺前有“藥王泉”,傳說南極仙翁曾在此掌生,陳大仙放了條幹黃鱔在潭中,因此長年不涸。山後是“王子墳”,其狀酷似一少婦仰面而臥,雙腿曲而不伸,當地人稱“美女相思”,也有着和昆明西山睡美人一樣的美好傳說。山下的終南山湖(即終南山水庫),三面環山,13.2平方公里的寬廣水域,碧波如鏡,山光水色,秀絕終南。

終南山森林茂密,古木參天,花香撲鼻。遠觀終南,林木蔥籠,堆蒼疊翠,水榭樓臺,廟宇紅牆,近看終南,水靜似境,倒映山色,壑幽谷深,峯嶺對峙,儀態萬千。沿九轉十八彎的崎嶇山路行至峯頂,殿宇恢宏,頓覺神清氣爽,鳥瞰峯下,布有山左的猛虎撲羊,山右的閻王靜座,山前的金龜-出遊和雙龍戲水五個玲瓏自然、形態逼真的峯嶺,終南湖碧水悠悠,寶殿內晨鐘暮鼓,給人於超然的感覺

成語“終南捷徑”便與終南山有關,陶淵明“悠然見南山”也與此有關。

TAG標籤:終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