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字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字數作文/2500字作文/列表

大學生美學論文2500字

自美學思想產生至今兩千餘年來,美學與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淵源。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美學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美學論文2500字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

一、美學與日常生活的淵源

美學是關於審美現象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自美學思想產生至今兩千餘年來,美學與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淵源。

文化研究者們認爲,文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三個時期:口傳文化時期、印刷文化時期和電子文化時期。在不同的文化時期,審美與生活由合一到分離,最後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傳文化與手寫文化前期,審美與生活曾經是混沌一體、不分彼此的。那時審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漁獵時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愛的審美藝術品(如果當時有所謂的“審美”觀念的話)。審美與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說當時審美還沒有從生活中分娩,人的審美意識還萌動在生活實踐的母胎中。

譬如中國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種美玉,既是當時的審美藝術品,同時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種觀念的象徵物,具有原始宗教、倫理道德、政治活動的實用意義。即使到了孔子那個時代,審美仍然很難同生活分得那麼清,詩、樂、舞,並不是後來人們觀念中的純粹藝術。甚至中古時期(如魏晉)的佛教和石窟壁畫、雕像,很難說當初有多少人是帶着審美意識把它們當作“藝術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古希臘戲劇當初也是酒神節祭祀儀式的一部分。

在手寫文化後期,紙張出現了,審美意識逐漸“獨立”了,此時審美與生活開始疏遠。這對審美藝術的獨立發展是一個重大促進,特別是印刷時代的到來,爲審美的獨立發展提供了可能。此時,它以“精英化”、“貴族化”甚至“神聖化”姿態與“生活”拉開距離,審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奧林匹亞山頂上。人們認爲,正因爲審美與生活不同,它纔是審美藝術,而且,似乎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遠,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審美藝術。

與那時的社會狀況和精神理念相應,審美活動被認爲是高於生活的創造。審美藝術品被認爲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產物,是超越凡俗的聖果。審美藝術活動因爲是精英者的活動,是人上人的活動,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動,審美藝術作品也就被看作與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貴之物。這樣就把審美藝術家與普通人隔離開來,給藝術家戴上天才桂冠。總之,這一時期把美學與生活區別開來,強調美學與生活的距離。

大約從19世紀末2世紀初開始,人們的審美活動逐漸發生變化。最初的苗頭是從電影藝術對視覺藝術的張揚開始的。觀衆欣賞電影的時候,就如同進入生活。電影的出現,預示着美學生活化的開始。尤其是“電子文化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推動人們的美學觀念走向“新生代”。在這場美學觀念的時代變革中,審美似乎沒有了邊界,甚至那些低俗的、過去不可能與藝術沾邊的“現成物品”,也成了審美藝術品。當加拿大多倫多市安大略省美術館裏收藏着一個普通的、誰家都有的盥洗池,作爲一件藝術珍品供人欣賞時;當美國“捆綁粘結”藝術家H·哈蒙德把破布、丙烯酸樹脂、石膏粉、木頭、泡沫橡皮等雜七雜八的東西捆綁膠粘在一起,創造所謂“女權主義者的藝術”時,具有傳統美學觀念的人目瞪口呆。

但是,某些具有超前觀念的理論家做出解釋,說那些把種種“現成物”當作藝術品的人,實際上是在從事一種非常嚴肅的事業。他們實際上是在擴大或重新創造人們的審美觀念,現成物品轉換爲藝術品的奧祕在於審美態度。在這些理論家那裏,任何對象,無論它是人工製品還是自然物,只要對它採取一種審美的態度,它就成爲一個審美對象。然而,當什麼東西都可以爲藝術的時候,藝術也就不成其爲藝術了,藝術消失於生活之中或者說與生活融爲一體了。

德國著名藝術理論家克勞斯·霍內夫在討論當代藝術時指出:“在西方世界,不僅人們對當代藝術的一般態度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藝術本身同時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美學原則幾乎完全被拋棄,結果是藝術家們不再感到與社會截然對立。”

在過去審美是一種經驗,而現在所有的經驗都要成爲審美。過去只有少數“精英”才能做“藝術”、玩“藝術”,現在卻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可以玩“藝術”。在後現代社會,似乎成千上萬的主體突然都說起話來,他們都要求平等,藝術成爲了一個衆人蔘與的過程。大地藝術、觀念藝術、廣告藝術、波普藝術、卡拉OK、各種羣衆藝術晚會……觀衆和演員常常合二而一。此時,創作與欣賞的界限消失了,作者與讀者的界限消失了,審美與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審美活動與現實活動的距離消解了。於是,生活就是美學,美學就是生活,美學與生活再一次走向融合。

二、美學觀念轉變的原因和基礎

美學發展演變的原因極其複雜,然而也有規律可尋。美學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生活諸多方面有着密切聯繫。因此,它的動因既有自身方面的,又有社會方面的。

首先,經濟的影響。恩格斯曾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這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指出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審美需要)的關係。在物質生活水平高度繁榮之前,自然不會意識到審美活動的重要性。但是,在物質生活水平高度繁榮之後,審美活動的重要性無疑被提上日程。過去是爲了“身上衣衫口中食”,現在卻是要美化自己、美化生活,透過“生活的美學化”來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時,人人都開始從美學角度發現自己、開墾自己。其結果導致生活成爲一門藝術,或者說被提高爲藝術。

其次,市場經濟的確立,社會政治民主化進程加劇,對美學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在哲學方面,本質主義的解體,現象的多樣性被重視,多元思維的建立等,也對美學觀念的轉型產生影響。尤其是後現代哲學對主體的解構,更爲美學觀念中的民主化、平民化及美學與生活的貼近和同一提供了理論前提。此外,藝術的自我消解,自然美、社會美的相應崛起,也使傳統美學以“藝術”來抵禦生活這一帶有明顯侷限性的美學觀念遭到質疑。

不難想象,既然“藝術”本身已經自我消解,那麼,精英審美對於通俗審美的排斥也就成爲了不可能,審美與生活的同一也就順理成章了。從社會角度看,生活美是始終存在的,只是在古典美學時期,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分工,造成了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分離,美被從藝術的角度加以強化。進入當代社會,由於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日益融合,生活美由隱而顯,也是必然的。從勞動過程看,在古典美學時期,人們往往更重視精神產品,輕視物質產品,勞動過程也被區別爲“動腦”和“動手”兩部分;而在當代社會,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逐漸合一,同樣也導致了“動手”的魅力。

最後,技術的美被發現。從技術層面上看,電視轉播、互聯網等的出現,空間距離以及中心與邊緣的區別幾乎不復存在。伯恩海姆說:“計算機最深刻的美學意義在於,它迫使我們懷疑古典的審美藝術觀和現實觀。”人們已經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日益顯示出與藝術條件的同一性。在古典美學時代,由於以文字爲基本媒介,作者與對象、讀者與作品需要透過文字的轉換聯繫,需要藉助於思維、理解、想象而完成創作或接受,審美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分離出來。

而在電子文化時代,由於電子媒介的作用,作者與對象、讀者與作品之間的聯繫由間接性變爲直接性。它們有時直接合二而一,混爲一體。讀者簡直用不着思維、用不着理解、用不着想象,直接感受就是,直接看、直接聽就是。由於電子媒介的存在,現實與非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清。在審美上,現實與影像也處於新的關係中,你去裁縫店做衣服,可以先在計算機屏幕上逼真地做出衣服的樣子,顧客還可以參與設計,這種非現實的虛擬圖像,可以絲毫不差地轉換爲現實。這樣,古典藝術那種從外面去認識或把握現實的狀況被取消,藝術活動本身就是現實自身的活動。於是,藝術再也不像古典時代那樣神聖、神祕和永恆,那樣具有唯一性。機械製作、大量複製、隨身聽……把創作和欣賞帶入了新的境界。這樣,就把審美體驗與生命體驗聯繫起來,美學與生活的距離就此泯滅。

三、美學生活化的發展前景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作爲一個突出的帶有世界性和時代性的現象,無疑體現出美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時代內涵。但由於日常生活中審美意識的多樣性、複雜性很難對其做出準確的價值判斷。下面從正負兩方面價值取向談一談初步看法。

首先,從積極方面看,審美植根於日常生活,對張揚個性、解放思想、加強民主等人性的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利於人們追求個性解放,彰顯自我,豐富和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美學生活化”更新了原有的日常生活內容,徹底打破了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封閉性,激發了大衆強烈的參與願望和體驗的熱情,拓寬了人們的生存空間,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它的傳播與普及,引導人們樹立起科學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度,促使其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另外,“美學的生活化”還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文化市場,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生產能力、文化生產手段的效能和文化產品的數量和水平,從而使高雅審美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有了越來越多的市場和受衆。由於“美學生活化”演繹的世俗神話讓大衆含蓄地解放自己心中的無意識衝動,使人們在輕鬆幽默中發現小人物大世界,讓普通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同樣充滿了驚喜和陽光,並且打破了精英審美對審美意識的壟斷,消除了審美特權,促使主流審美、精英審美都在各自的現實實踐中尋找並確定了自己的位置。

其次,從消極方面看,靠市場機制的運作來進行審美產品的生產、製作、流通和消費並實現生產者的商業利潤,這種商品性特徵改變了傳統審美文化的傳播方式,使審美活動披上了一層經濟的外衣。傳統美學的權威性、崇高性和嚴肅性逐漸被庸俗性、娛樂性和消費性所取代。其審美內容往往平面化、無深度。有的爲了迎合大衆趣味,把平庸化的東西奉爲新潮,而深刻、崇高的東西反倒顯得落伍,從而導致一種“媚俗”的傾向。

外來審美文化中還有不少色情、暴力以及俗不可耐的廣告語等文化垃圾的存在,嚴重影響着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對於缺乏判斷力的青年一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另外,像電影、電視之類透過畫面來顯示意義,觀衆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思考的可能性受限,使觀衆更容易受到表面逼真性的矇蔽。現實的狀況也讓我們不能否認,由於過多地關注人生快樂與輕鬆,缺乏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理想,使美成爲點綴、成爲裝飾、成爲廣告、成爲大衆情人,美就這樣被污染了,這是我們應該時刻警惕的。

總之,“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這一審美文化現象,還處在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其長處與短處並存。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初衷和目的是積極的。美學的目的就是用真、善、美去娛人,至於它涉及現實功利關係,實在不是其本意。在審美藝術的仿真能力被現代技術超越的情況下,審美藝術的社會和認識功能只能是以前少數人所規範和壟斷的傳統審美藝術形式的消解。工業化使原來那種少數人壟斷的知識霸權和資本利益服務的傳統審美藝術形式轉變爲新的審美藝術。

在當今世界一體化的語境下,一個國家的審美意識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其它國家的影響。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保持清醒的頭腦,批判地吸收有利於本國美學發展的審美意識。同時,我們還應該融入到這個全球共同創造和享受的審美意識形態中,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着眼於融合與創造,將精英審美和大衆審美結合起來,在兩者共存的前提下共同發展,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 克勞斯·霍內夫:《當代藝術》,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年。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 湯因比等,王治河譯:《藝術的未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TAG標籤:論文 美學 大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