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素材/歷史典故/列表

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

心胸寬廣就會長胖嗎?我們誤解了多少成語

1、心廣體胖:心胸寬廣就會長胖嗎?

曾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主張“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積極傳播儒家思想。他所著的《大學》《孝經》對後世影響深遠。

曾子對品德有這樣的論述:人們要使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的感受。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裏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經常爲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撒謊。殊不知,內心的想法會透過一言一行體現出來,被別人察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誠。

內心真誠,人的身體也就會變得更健康,更舒暢,所以“心廣體胖”這一成語指人心胸開闊,外貌就安詳。

心廣體胖實際上是在講人的身體和精神的統一。人的內心如果寬廣,身體就會自然呈現出舒泰的樣子,這就是心寬體胖。和我們現在常說的“相由心生”“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相似的道理,都是強調人的內心世界會影響外表形象,因此,一個人要重視內心修養,重視進德修業,這是儒家的基本價值導向。但是,我們今天在用這個詞的時候,常常會指一個人內心沒有什麼憂愁,是樂天派,因此就能吃能睡,以至於發胖,這就是曲解了成語的本義了。因爲做樂天派雖然也很好,但卻缺少了古人那種砥礪自己,隨時隨地注重內心修養的精神氣概,變得過於世俗了。

“心廣體胖”也說成“心寬體胖”。需要注意“胖”字在這裏並不讀作pàng,而是讀作pán。當讀作pàng時,表示“發胖”的意思,也就是人們最容易理解的“變胖”,當讀作pán時,則表示“舒泰”的含義,與前面的“寬”字或“廣”字相對應。

2、量體裁衣:優秀裁縫的必備技能

子觀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將聽吾言,用吾道,則翟將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於羣臣,奚能以封爲哉?——《墨子》

《墨子魯問》裏說,墨子派自己的弟子公尚過前往越國,公尚過很快得到了越王的重用。一次,公尚過向越王推薦自己的老師墨子,越王非常高興,對公尚過說:“先生假如能讓墨子到越國來教導我,我願意將過去吳國的五百里土地分封給墨子。”越王還大方地派給公尚過五十輛馬車,讓他聲勢浩大地到魯國迎接墨子。

墨子對公尚過說:“據你觀察,越王這個人的心志怎麼樣?假如越王能虛心接受我的'言論,採納我的學說,那麼我將前往,量體裁衣地爲越王提出建議。如果越王不聽從我的言論,不採納我的學說,那我去了,就是把‘義’出賣了。同樣是出賣‘義’,我就在中原國家好了,何必大老遠跑到越國呢!”

後來,“量體裁衣”便固定下來,成了常用語。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一個“量體裁衣”的故事。據說當時京城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裁縫,只要是他裁製出的衣服,無不合身,因而受到人們追捧。一次,一位御史大夫請他去裁製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道:“小的還要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不解地問:“你量體裁衣,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就夠了,爲什麼要問這個?”

裁縫回答說:“我這也是在量體裁衣呀!如果您初任高職,必定意高氣盛,走路時會自然地挺胸凸肚,所以裁衣時要後短前長,纔會合身。如果您已經做官幾年,就會意氣微平,衣服前後長短一致即可。如果您當官許多年,馬上就要退休,內心難免憂鬱,走路時會不自覺地低頭彎腰,這樣做出的衣服就應前短後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您做官的年頭,怎麼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量體裁衣”這一成語至今仍常用,指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也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時代在發展,街上流行紅裙子的景象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開花的量體裁衣、私人定製。其實,不僅人的衣着如此,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是如此。但是,就在城鎮化步伐日漸加快的今天,我們的城市建設卻似乎掉入了某種怪圈。

提到城市,每個人腦海裏都會有許多的畫面:寬闊的馬路,林立的高樓,川流不息的汽車,行色匆匆的人羣……但是,如果全國涌現出幾百個“小北京”“小上海”,那會讓人恍惚間不知“今夕是何年”。所以,城市的發展更需要“量體裁衣”。另外,在旅遊業產值日新月異的大好時光,遊客們也常常驚覺,不同景點的紀念品大都有似曾相識之感。如果旅遊品市場也“匱乏”到幾種產品走天涯,那還會不會讓遊客驚歎華夏子孫在智慧上整齊劃一的奇觀呢?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不管是個人、城市還是產業,都需要多元化、個性化,而量體裁衣則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量體裁衣”中的“量”字在這裏讀作liàng。需要注意的是,“量”字讀作liáng時,表示“估量、測量”的意思,而讀作liàng時則表示“容量”或這裏所體現的“估計、衡量”之意。

“量體裁衣”的近義詞較多,有“量入爲出”“實事求是”“對症下藥”等。

3、碧血丹心:丹心、丹青,傻傻分不清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 萇弘(cháng hóng)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莊子》

“碧血丹心”源於古代“血化爲碧”或“萇弘化碧”的典故。東周景王時,萇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後,王族內亂,萇弘和卿士劉文公聯手,借晉國幫助平亂,輔立王子即位,史稱周敬王。萇弘忠心耿耿,盡心竭力,又有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戮力同心,想復興周朝,但是,他們這樣做,引起諸侯國中一些政客的嫉恨,衛國大夫說:“周王朝自從幽王以來,至今已歷十四世了。萇弘還想復辟,一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不久,晉國的範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六卿內訌混戰,範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滅。範氏原爲晉國執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劉文公有姻親關係。因此,在晉國內亂時,周王室明顯地站在範氏和中行氏一邊。趙、智、魏、韓四氏滅了範氏和中行氏後,接着又追查周王室中支援範氏和中行氏的人。他們知道劉文公根基深、地位高,無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懲治萇弘,而周敬王認爲萇弘是輔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懲處他。

晉國正卿趙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陰謀詭計離間周敬王和萇弘的君臣關係。他故意頻繁地同萇弘接觸,有時密談到深夜才告辭,試圖引起周敬王和劉文公的懷疑。最後,叔向去覲見周敬王時煞有介事地說:“大王,我們晉國已經查明範氏、中行氏之亂與萇弘無關,你不必再查究萇弘了。我也告辭回國覆命去了。”叔向臨走時,故作匆忙狀,把袖中一封僞造的信件遺落在殿階上。內侍把信撿起來交給周敬王。周敬王開啟一看,竟是萇弘寫給叔向的密信。信中說:“請轉告晉君,儘速發兵攻打周國,我將迫使敬王廢黜劉文公,而請你做內應。”周敬王把僞造的信傳給劉文公,劉文公看了大怒,不由分說,立即要周敬王抓捕萇弘,誅滅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輔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終還是把萇弘放逐到了千里之外的蠻荒蜀地去。

萇弘有口難辯,悲憤交加,沒想到自己對周王室一片忠心,到頭來卻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慘結局。他到蜀地後,鬱鬱寡歡,不久便自殺了。萇弘的冤死,引起了當地人們的憐惜同情,他們把萇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來,埋葬並立碑紀念。三年後,掘土遷葬,開啟玉匣一看,萇弘的血已化成了晶瑩剔透的碧玉。

“碧血丹心”常用來指滿腔正義的熱血,一顆赤誠的紅心。形容十分忠誠堅定。

“碧血丹心”中的“碧”指的是碧玉,“丹”字指的是紅色,而“丹心”一詞表示忠心。“赤膽忠心”和“碧血丹心”含義類似。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碧血丹心”一詞錯記爲“碧血丹青”,也不要與文天祥詩句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混淆。我國古代繪畫常用硃紅色、青色,所以“丹青”一般代指繪畫。古時在竹簡上記事,爲了便於書寫,避免蟲蛀,就先用火烤青竹,讓水滲出,像出汗一樣,所以用“汗青”指代竹簡,也指代史書。

TAG標籤:歷史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