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當前位置 /首頁/教師之家/教學設計/列表

《格爾尼卡》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格爾尼卡》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格爾尼卡》教學設計

《格爾尼卡》教學設計1

設計思路:幼兒年齡雖小,但已體驗過各種情感、產生各種感覺。藝術品又是藝術家情感的體現,選擇欣賞大師名畫,可以加深幼兒對情感的體驗,獲得審美和情感的陶冶。在幼兒園開展欣賞外國名畫的活動,有助於拓展幼兒的視野,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活動對象:大班幼兒

創新點:《格爾尼卡》給人的感受

目標:欣賞畢加索《格爾尼卡》,體驗作品表表達的害怕、憤怒情感。

準備: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多媒體

過程:

1、教師演示《格爾尼卡》。

“看到這幅畫有什麼感覺?”幼兒紛紛回答:很特別、很害怕、不好看、很奇怪、不美、人沒有身體、沒有腳、顏色不鮮豔、只有白色和黑色、馬叫起來、人、太陽、杯子、牛在跳舞、好象有人要去幫助別人、有斷手、斷腳、很恐怖、上面有亮的燈、有個人眼睛睜得大大的,兩隻手伸向天空……

2、教師:你什麼時候會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幼兒:害怕的時候、有人要打我、咬我、抓我、難受的時候、東西不見了、受傷的時候、有怪獸要吃我、有鬼要抓我。

3、教師給幼兒講解畫家及畫中典型局部所象徵的意義。

4、教師:在這幅畫中,除了馬叫聲,你還聽到什麼聲音?

幼兒:人在大叫“救命”、“救命”、馬蹄聲、風至呼呼刮、雨嘩嘩下、槍聲、炮聲、飛機扔下炸彈的聲音“轟轟”、小孩的哭聲、人“哎喲”叫、媽媽的哭聲、媽媽在叫孩子的名字、火呼呼燒房子、房子倒下來的聲音、雞、鴨的叫聲、人們跑的聲音。

5、教師:給這幅畫取名字嗎。

幼兒:《可怕的世界》、《打仗》、《生氣》、《奇怪的畫》、《危險的地方》、《痛苦的人》、《害怕》、《痛苦的馬》、《黑色和白色》、《黑暗的畫》

評議:

當畫面呈現給幼兒時,出乎教師的意料,幼兒很快抓住了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在後面的環節中,通過教師的引導,這幅畫似乎象電影片斷一樣展現在幼兒眼前,使他們的感受力充分調動起來,這是幼兒深切感受、積極探索和大膽想像的結果。在《綱要》中,談到“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欣賞名畫、名曲的活動應大量開展起來,説不定幼兒會成為成人與大師之間情感溝通的橋。

《格爾尼卡》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與公正的價值觀。

(二)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體驗的過程中,瞭解美術鑑賞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藴。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瞭解作品中藝術語言與主題表達的關係。

(二)理解象徵性和立體派的藝術手法。

三、課前準備

(一)學生課前準備:查閲相關資料;準備鉛筆、課本。

(二)教學器材:多媒體教室。

(三)教學課件:“格爾尼卡”、“911事件”。

四、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以欣賞為主。

導入:

屏幕上出現“格爾尼卡“的作品。

學習新內容:

1、感受作品的整體氛圍(獲得初步的整體印象)。

2、瞭解作者的藝術思想、藝術品味和藝術風格。

立體主義——這種創造視覺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國畫家畢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紀的頭十年所創立的。雖然,立體主義呈現出抽象的幾何狀態,但事實上它卻是在描繪真實的形體。這些畫布上的平面物體,同時呈現了各個視角下物體的各個平面,是一種通過二維空間詮釋物體的新穎方式。這種創新重新確立了形體與空間的相互作用,改變了西方藝術的進程。畢加索説:“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可見,立體主義並不拘泥於客觀的視覺感受,而更關注對形象的主觀創造。

象徵——是用一種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種事物和意義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種具體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義。例如,龍就是一種象徵,它代表着什麼呢?《格爾尼卡》中的馬、牛都是具有象徵意義的。

3、簡單描述:

畫面上表現了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奔跑的腳、舉油燈的人、斷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嬰兒嚎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畫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氣氛。構圖飽滿,以不安、強烈、破碎的形象、衝撞的動勢、驚恐的氣氛和災難的象徵混合於一體,打動着每一個觀眾的心。這一切使《格爾尼卡》成為上世紀少數幾件真正具有大眾意義的作品之一。

5、詮釋作品:

作品表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西斯空軍野蠻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此畫不是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報道,而是採取象徵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頭象徵殘暴和黑暗;馬的嘶鳴象徵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燈象徵光明、希望;手舉油燈的女人象徵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維空間來詮釋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物象,並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幾何形體,然後主觀地重新組合,構成畫面,以追求物象形態的動感、變化。

6、評價作品:

畫家採用半抽象(意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寓意和象徵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髮指的暴行揭露出來。這些超時空的形象組合藴含了畫家憤懣的抗議。這種打破空間界限的繪畫形式,使畫面失去錯覺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種史詩般的悲壯觸動着觀眾的視覺和心靈。因此,這幅畫成了20世紀美術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練習活動:

1、學習評價:

(1)我明白畢加索從多個角度來

觀察物象,並在平面作品上營造錯覺性深度的空間。

(2)我明白立體主義從不同角度觀察物象的含義。

(3)我明白立體主義繪畫並非把描繪對象畫得如我們的眼睛所見般的真實。

(4)我能仿效畢加索從不同角度觀察及描繪物象。

(5)我對自己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的評價。

2、課後隨想:

(1)對立體主義的繪畫理論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難理解,因為:

(2)我喜歡或者不喜歡用立體主義的繪畫方式作畫,因為:

課後準備:

蒐集有關“911”事件的資料,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準備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課時:創作練習

一、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看一段“911”襲擊美國紐約的錄象。“911”事件雖然與格爾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質是一樣的。讓我們學習畢加索,以“911”為題材創作一幅畫。

二、練習活動:

創作一幅以“911”事件為題材的繪畫,並用簡短的文字寫出創作心得。形式不限,單色、着色、漫畫、抽象、寫實、電腦創作、拼貼資料均可。

學生活動

通過查閲資料回答問題

如:格爾尼卡、畢加索

用簡單的形容詞,回答對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亂、

恐懼等。

簡單回答

如:背景、內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紹見課本第3頁

請一同學閲讀。

學生略答。

仔細觀察作品,學習觀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見。

在描述的基礎上分析作品,由感官優先,進入到思維的主導狀態。透過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藴。

對作品的意義進行詮釋,並理解作品在藝術形式上的特色。

綜覽所有要素後,對作品進行歸納性的評價。

學會思考和表達。

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認識以書面的方式表達出來。

課後思考

蒐集資料

以“911”事件為題材將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認識以自己創作的方式結合起來,旨在加深對《格爾尼卡》的理解,。

教師活動

引出問題

這幅作品名稱是什麼?作者是誰?

説一説你對這幅作品的整體初步印象?

歸納:欣賞美術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還要注意理性的思考與分析。

欣賞作品,你想從哪些方面深入瞭解呢?

你對畢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藝術思想和藝術風格嗎?

呈現圖片資料:

《蒙娜麗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畫面,對作品進行描述。

作者為什麼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豐富、鮮明的色彩呢?

這些人和物畫的完整嗎?

作者採用了什麼藝術形式表現的?

這件作品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呢?

出示課件:

詳細介紹作品內容以及作品所表現的形式。

你能根據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詮釋的結果,評價這件作品嗎?

佈置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

佈置作業

提高技法上的指導。

TAG標籤:格爾尼卡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