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當前位置 /首頁/唐代詩人/王維/列表

王維《過香積寺》原文賞析

《過香積寺》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山中古寺之幽深靜寂。此詩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側寫周圍景物,來烘托映襯山寺之幽勝。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經中所説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禪理的高深,領略寧靜之幽趣。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詩歌構思奇妙、煉字精巧,其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來被譽為煉字典範。

王維《過香積寺》原文賞析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峯。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註解:

①香積寺:唐佛寺名,在今陝西長安縣南神禾原上。

香積:佛教傳説眾香國的佛名。

②安禪: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裏指佛家思想。

③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慾望。

韻譯:

早聞香積寺盛名,卻不知在此山中;

入山數裏,登上了高入雲天的山峯。

這兒古木參天,根本沒有行人路徑;

深山中,何處傳來隱隱約約的寺鐘。

俯聽危石的流泉,輕輕地抽泣哽咽;

山高林密不透日影,鬆蔭寒氣猶濃。

日已將暮,我佇立在空寂的清潭邊,

有如禪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賞析:

這是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雲峯、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經》中所説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煉字典範。

這首詩,給我們的感受是詩人他忘卻塵世的慾念而沉浸於自然的清涼與幽靜之中。

也許,對一個凡俗之人,像我,一開始並未必有這樣的感受呢。

詩作一開始説有一種我們所“不知”的東西,我們只看到那虛無飄渺的遠處,那種距離生活很遠的一處所在。如果是我,那一定很有些失望的意思。我們要尋找的東西不知在哪裏呢!我們只知那所要去的地方。走啊,走啊,到處都是古木廕庇,甚至連一條小路都沒有,這一定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了。那一定相當地失望了。正當不知去處的時候,哎,我們不是聽到了什麼?什麼呢?哦,那悦耳的悠揚的美妙的`寺廟的鐘聲!在這空林裏久久地迴盪着,徘徊着。不知怎麼地,又讓我們感到有那麼一絲空蕩與寂寞啊!

我們就循着鐘聲前行吧。眼見在那高聳的如刀劈斧砍的山崖前,有一脈細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聽了好不讓人難受啊。我們甚至還能夠感受到那山崖也彷彿因而悲咽啼泣呢。這是一個什麼去處?抬頭看看天,啊,我們彷彿掉進了松林的陷阱了。日光飄渺,只偶爾撒漏一點點淡淡的金黃的光,卻使人更增加了一種寒冷的意緒。傍晚了,一縷縷斜暉掛在空中,倒映在崖下的空潭裏,靜靜地,就在那裏,時間彷彿凝固,又好像永恆了。那不是天上的彩虹,但它幻起了西天的壯麗和靜穆。那一抹抹輝光,突然使人想起了一個佛教的故事來。在西方的一個潭裏,有一條毒龍,屢屢害人,有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它,於是這空潭啊,永遠歸於寧靜了。這樣想着,它是那樣的寧靜,我就在幽深曲折的潭岸,洗洗我的臉頰,清清我的腸胃,在這四下裏寂靜無聲裏,哎,我不是也不知不覺之中忘卻了塵世的一切嗎?

我以一個塵世的俗人來看這首詩,諸位不要責罵了。但本詩所傳達出的意緒難道不是這樣嗎?當然,經驗在感覺與回想的時候,可能還要進一層呢。我們既已領悟到了那種幽眇的佳境,回視來路,竟原來是那樣的的分明呢!於是,我們的心裏歡喜了!

深林裏傳出那悠揚迴盪的鐘聲,細泉從高壁上滴落而下,這林深之處,感覺日光也是那麼地清涼,特別是到了傍晚,那種超世的靜謐就更無法言説了。

是的,隨處都可以參禪,隨時都可以領悟,又何必一定要去一個苦苦尋求的目的地呢?當然,真正到了那裏,那種禪意不是更濃酣十分嗎?

這裏最有名的句子當數“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很多人只知引用名家的註釋,其實名家並沒有跟你説什麼啊。我覺得,還是那於鄴説得好:“白日若不落,紅塵應更深。”我們從紅塵裏來,我們帶着太多的慾念,那真是苦啊!我説這句好,好在哪裏呢?一個“咽”恰是一個對紅塵的冷冷的反應。在世俗世界裏,我們為什麼而“咽”,慾望的不得而“咽”,但這山泉,這山崖彷彿是在對行路人的嘲笑:我們只有在悲傷,在哭泣的時候才有可能靜心一想呢。日光是熱的,這一“冷”字,恰似澆在我們心頭的一盆涼水,於是我們的心“又”靜下來了。我説這個“又”字,是因為那“古木”那“深山”那“鐘聲”已經潛在地在我們的心靈裏有了一層悠遠的意思了。

就這樣,一次次地,一層層地,我們的心靈終於得到了平靜。於是,我們漸漸地遠離了那日色裏的紅塵,而漸漸地有了一種超塵脱世的禪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