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知識/成語/列表

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解釋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解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解釋 篇1

【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拼音】:xué ér bù yàn,huì rén bù juàn

【解釋】:厭:滿足;誨:教導。學習總感到不滿足,教導人從不厭倦。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語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勸誡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順接】:倦尾赤色 倦翼知還 倦鳥知還

【順接】:鞍馬勞倦 篤學不倦 篤志不倦 好學不倦 誨人不倦 誨而不倦 筋疲力倦 精疲力倦

【逆接】:不媿下學 不愧下學 長材茂學 蟲魚之學 篤信好學 篤實好學 篤志好學 斷織勸學

【逆接】:學不沾洽 學不躐等 學業有成 學書不成 學書學劍 學以致用 學優則仕 學優才贍

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解釋 篇2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意思: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翻譯:孔子説:“只轉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創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論語述而篇的翻譯:

孔子説:“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説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論語述而篇的註釋:

(1)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造。

(2)竊: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術界説法不一。有的説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説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説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論語述而篇的`賞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早已成為人們所熟知的名言。不過,真正能做到的,就沒有多少人了。據《孟子·公孫丑上》記載,子貢曾經問孔子説:“老師您稱得上是聖人了嗎?”孔子回答説:“聖人可稱不上。我不過是學不厭而教不倦罷了。”子貢説:“學不厭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備.老師您的確是聖人了啊!”可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確不是我們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備的聖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千百年難遇一個的啊!

在這裏,孔夫子對自己做了一種評定、評判。這裏説的是一種美德,而這種美德比上一則還要貼近我們一些。“默而識之”這種修養應該具備,我們在社會上生活,面對社會上的種種世相、種種變化,應該“默而識之”。聽見風就是雨是一種很不好的、很淺薄的習慣,我們要把這種淺薄習慣轉變為默而識之。什麼叫默?藏在心裏,“識之”就是知己知彼,認識事物的本質,認識對方的本質,認識對頭的本質,總之要默而識之,即使懂得對方了,也不要表現出來我懂你了,把你看破看穿了。你表現出來懂得對方了,人家就有所警惕,要防範你了,所以默而識之一方面是一種美德,不輕浮,很厚道。

另外還要“學而不厭”,孔夫子確實是聖人,到老都還在學習。好學不厭,沒有厭煩的感覺,永遠都有一種上進心,永遠都有一種求知慾,我們應該以此反省自己。以前我的老師説慾望不好,種種慾望都不好,但是唯有一種慾望——求知慾是值得推崇的,不要輕易把它丟棄。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如果沒有求知慾就沒有創新能力,就沒法與變化着的時代相和諧,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只能被社會所淘汰,所以要“學而不厭”。作為一個有抱負的人,一定要有這種鋭氣,這個鋭氣不能輕言放棄,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有了上進心,才有旺盛的求知慾。

“誨人不倦”,這一條可以看出孔夫子的胸懷,孔夫子本來是帶學生的老師,他對自己的學生永遠都有耐煩心,不知疲憊地教育孩子們。作為老師就要有“誨人不倦”的精神和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