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

當前位置 /首頁/教師之家/教育隨筆/列表

有趣、有法、有得

湖南邵東縣西市鎮一小 

○鍾延壽○ 

閲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閲讀書報的能力和良好的閲讀習慣。能力和習慣不全是教師講出來的,也不全是學生聽會的,重要的是在閲讀實踐中練出來的。因此,我認為閲讀教學必須讓學生自己多讀書,通過閲讀學會閲讀,真正愛讀、善讀,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關鍵。

一、讀要有趣

樂學才能善求。有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會鍥而不捨,孜孜以求。

1.揭題引趣導向。揭題方法多種多樣,要據題定法。如《詹天佑》一課,教學前,我先出示圖像:“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學生凝視圖像搖頭。我趁機告訴大家:他就是詹天佑,(板書課題:詹天佑)是主持修築我國自建第一條鐵咱的愛國工程師。是他,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並使鐵路提前兩年竣工,為國家節約了兩萬多兩白銀。寥寥數語,撥動了學生心靈的琴絃,激起感情上的浪花。大家對課文主人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詹天佑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怎樣修築我國第一條鐵路的,有哪些傑出才幹。從而具有最佳的閲讀心境和閲讀方向性。

2.讀中繪圖激趣。閲讀分析時,引導學生認真讀文,抓住能喚起形象的關鍵詞句,讓學生瞻文見貌,在頭腦中構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以喚起學生豐富的積極的情感,激發讀書的興趣。或抓住學生容易忽視、而又是課文的關鍵處和理解的疑難點,讓學生根據文中所揭示的事物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去想一想,畫一畫,以加深理解。如《詹天佑》課文的重難點是修築居庸關、八達嶺隧道和“人”字形線路。聽同年級幾位老師教這一課,學生均未弄懂文中的難點內容,囫圇吞棗,一掠而過,印象不深。而這些恰是詹天佑傑出才智的集中體現,又是單元訓練重點所在。在教學中,我化“講”為“畫”,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當詹天佑,當小工程師,邊察看地形(書)邊思考,邊繪圖設計,繪出開鑿兩個隧道的簡圖,介紹兩種開鑿方法的好處。

通過“文--圖--文”的思考方式和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弄懂了:從兩頭向中間開鑿就形成了兩個工作面,一口直井分別向兩端開鑿又形成兩個工作面,加兩口直井就有六個工作面。幾個工作面同時施工,工期就大大縮短了。講到“人”字形線路時,幻燈屏幕上出現青龍橋附近的陡坡,讓“小工程師”在陡坡上架設“人”字形線路,然後讓“小火車司機”用玩具火車在屏幕上邊演示邊講解。這樣化抽象文字為形象具體的操作,教材的難點迎刃而解。學生不僅從心底佩服詹天佑的傑出才幹,而且在繪圖設計中深切體會到:如果測量不準,計算不精確,兩頭開鑿的隧道就連接不起來,工程就會報廢,加深了對詹天佑勉勵工程人員“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説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段話的理解。

3.表演朗讀增趣。《刻舟求劍》的重點和難點就是那個人用刻舟求劍的辦法是否能找到寶劍,為什麼?二年級學生對空間運動的感知和理解力差,儘管老師講得口乾舌燥,也無法為學生架起理解的橋樑。我採用了表演朗讀法,一個學生扮演丟劍人,一個學生扮演問話人,一個學生扮演船伕,以木板作船弦,進行即興表演,讓全體同學在觀看錶演中自然而然地悟出那個人找不到劍的結局和原因。語文教材中的童話,故事,如《小壁虎借尾巴》、《要下雨了》等,我都讓學生戴上頭飾,分角色表演讀,在興趣盎然中練習朗讀,學習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使讀書成為一種智力活動,一種藝術享受。

二、讀要有法

正確的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道路,通往勝利的橋樑。怎樣才能做到善讀得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閲讀教學中,我經常採用下列方法引導學生讀書:

1.四步遞進讀書法。指導學生讀書,目的是幫助他們一步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因此,我運用“四步遞進讀書法”,為學生的“自讀”領航導向。一是疏通讀:查字典識字解義,掃除閲讀障礙,讀通讀順課文。二是瞭解讀:思題讀文,概括主要內容;劃分段落,理順文章脈絡;多向思考,質疑問難。三是探索讀:品評詞句,探究中心;領會重點,明確寫法;釋疑解惑,深入理解。四是表情讀:熟悉內容,進入角色;體會感情,表情朗讀;薰陶感染,昇華認識。

2.帶題求解讀書法。如教《黃鸝和山雀》時,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全文都是寫鳥和蟲,為什麼出現‘它’、‘他’、‘她’三個字?”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去讀書,從書中尋求解答方案。學生帶着疑問去讀書,思維如安上了鑽頭,注意力特點集中,因此很快就發現了規律:凡寫許多黃鸝和山雀就用“他們”,專寫雌鳥就用“她”,因這些烏都是益鳥,所以作者予以人格化,寄予了喜愛的感情,凡寫梨椿象、麥葉蟲等害蟲就用“它”,表示厭惡。這樣通過自己探索求得的知識,經久難忘。

3.比較揣摩讀書法。分析《詹天佑》第二段課文,我一是採用移詞換位的比較法,比較揣摩“阻撓、要挾、嘲笑”三個動詞的運用,使學生認識到三個動詞的內在聯繫,彼此不能調換。因帝國主義者先是橫蠻阻撓,阻撓不行了,就進行要挾,要挾仍不解決問題,就嘲笑污衊,通過比較,帝國主義窮兇極惡的侵略本性一步一步揭露無遺,詹天佑的愛國節操也得以突出。二是根據學生的質疑:“課文第二段隻字未寫詹天佑,是否走了題?”我採取刪減段落的方法進行比較閲讀。通過閲讀中比較,比較中閲讀,反覆揣摩,學生認識到:第二段不是走了題,而恰恰是突出了文章的主題,如果刪去了,就不能如實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也就不能突出詹天佑的愛國精神。由此加深了對文章中心思想的領會和重點訓練項目的理解。

4.咬交嚼字讀書法。課文中有些字、詞看來平平常常,實際卻是表達中心思想的點睛傳神之筆,應引導學生細細咀嚼品味,挖掘其藴含的思想感情。如《再見了,親人》第一段,我引導學生先細細咀嚼關鍵詞“雪中送炭”從詞素入手理解成語的本意“下雪天,及時給人送去木炭取暖”,再理解引伸義和比喻義:“在別人困難時,及時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然後聯繫上下文理解它在課文中的具體意義:朝鮮大娘在志願軍空着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的生死關頭,冒險把打糕送到陣地上,解決了燃眉之急,幫助志願軍打勝了這次阻擊戰。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雪中送炭”的含義,還體會到準確運用成語,能簡煉形象

地表達思想感情。在分析大娘是怎樣雪中送炭時,讓學生咀嚼品味“帶、頂、冒、穿、送”幾個動詞,“帶”體現了大娘的身份,她是送打糕隊伍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頂”體現了朝鮮婦女的勞動習慣;“冒”體現了送打糕的危險;“穿”體現了朝鮮婦女的機智和勇敢;“送”體現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關心和熱愛。在咬文嚼字中,朝鮮大娘的英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站立起來了。總之,教師在閲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根據不同文章,不同的閲讀目的,有選擇性引導學生採取不同的閲讀方法去攬勝探寶。

四、讀有所得

讀書不能像蜻蜓點水,進不去;也不能像盲人騎瞎馬,亂跑一通。而要講求實效,做到讀有所悟,讀有所得。

1.讀中促能。學生通過閲讀實踐掌握了一定的閲讀方法,其讀書興趣亦隨之增加,猶如走出了枯燥的“三味書屋”,跑進了充滿情趣的“百草園”,學習情況就大為改觀,自讀能力明顯提高。他們運用方法自能解題,自能分段,根據段意,捕捉中心。閲讀量也大大增多,他們自由欣賞,自由採集,自由探索,……小學畢業人均閲讀量達二千多篇,閲讀速度達到180個字/分。

2.讀中明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真正的美,小學還分辨不清。班上相當一部分女同學以街頭那些專門追趕時髦的摩登小姐為楷模,羨慕不已,於是專講穿着打扮,不求紮實讀書。教《落花生》一文時,我扣住“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展開議論,啟發學生聯繫實際舉例説説什麼樣的人是有用的人,什麼樣的人只講體面(外表美),而對別人、對社會沒有好處的人。使學生明確只有心靈美、行為美,才是真正美的人。從而明確了行為標準,激發其向上的熱情和追求真、善、美的感情。

3.讀中導行。班裏好幾個男女同桌學生的課桌正中間常劃有一條森嚴的“三八線”,各自在規定的範圍內活動,互不干涉,互不侵犯,稍一越線就爆發“戰爭”。老師儘管多次強行糾正,但學生擦了又劃,劃了又擦,明線去了,隱線仍在。結合《將相和》一課的學習,我以藺相如顧全大局,團結忍讓和廉頗知錯改錯的精神導行,提高其道德判斷和評價能力,“三八線”才自動徹底消除。

在閲讀教學中,加強讀的訓練,培養讀書興趣,教給讀書方法,是形成自讀能力和習慣的關鍵,只有教學有趣、得法,學生才能得益,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學效果。

《詹天佑》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教學過程:

一、題文結合讀

師:根據課題速讀課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並劃出句中的關鍵詞。

生: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生:關鍵詞是“傑出”和“愛國”。

師:對,這句話位於全篇之首,既是全文的領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起着統師全文的作用。課文是怎樣圍繞中心句來寫的呢?請同學們繼續往下學。

〔扣緊題目讀書,抓住説明題意的中心句,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旨。猶如高屋建瓴。〕

二、比較揣摩讀

師:詹天佑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接受修築鐵路任務的?

生:詹天佑是在清朝末年接受修築任務的。

生:詹天佑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裏、我國深受帝國主義侵略的情況下接受任務的。

師:大家再找一找課文裏哪些話具體寫出了當時的情況?

〔注意聯繫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引導學生讀書,加深理解。〕

生:(讀課文中有關語句,讀中結合理解“阻撓、要挾、嘲笑”。)

師:如果把這三個詞的位置調換一下,先寫帝國主義者要挾,再寫阻撓、嘲笑;或先寫嘲笑,再寫要挾和阻撓行嗎?為什麼?

生:不行。因為帝國主義者先是強行阻撓,再是要挾,最後才是嘲笑。

生:這三個動詞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帝國主義者先是橫蠻阻撓,不准我們修鐵路,想爭奪這條鐵路的修築權,達到侵略我國的目的。阻撓不住,就進行要挾,要挾又不行了,最後只好嘲笑。充分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和橫蠻、狡詐的態度。

師:詹天佑就是在帝國主義者百般阻撓,祖國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的情況下,為粉碎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挺身而出接受任務的。所以説他是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師:上節課有同學提出,這篇文章課題是《詹天佑》,可是第二段並沒有寫他,如果把第二段刪去,寫了第一段直接寫第三段,可以嗎?請大家反覆比較讀一讀,再討論。

生:(刪去讀一遍,按原文讀遍)

生:可以。因為刪去第二段,文章仍然可以連接起來,有開頭、經過、結尾,還是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

生:不可以。刪去第二段就不能反映出當時的情況。

生:不可以。因為刪去寫當時社會情況的這一部分,就不能突出詹天佑是個愛國工程師了。

生:不能刪,因為這一段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愛國”。

師:我同意大多數同學的意見,這一段雖沒直接寫詹天佑,但寫出了當時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黑暗現實。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就是在當時帝國主義者阻撓、要挾、嘲笑我們的情況下,在擊敗帝國主義對我國修築鐵路的干涉和破壞的鬥爭中表現出來的。刪去這一段,就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以後,我們在閲讀文章時,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

〔運用換位、刪減兩種比較法引導學生讀書,讓學生在讀中辨詞,讀中悟道,寓德於文,不落俗套。〕

三、畫畫做做讀讀

師: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想一想這一段可以分為幾層?並從書上找出有關的詞組概括層意。

生:(默讀課文)這一段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勘測線路;第二層,開鑿隧道;第三層,設計人字形線路。

師:在勘測線路時,詹天佑是怎樣勉勵工作人員的?他是怎麼做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分別用“--”“●”、“●”在書上標出。你是怎麼理解的,請寫上批註。

生:(運用圈點批註讀書法:自讀、自思、自批、自畫)

師:(運用引讀法檢查圈畫情況,並指導朗讀。)

〔先讓學生運用帶題求解,圈點批註讀書法自讀課文,再運用提問引讀法進行檢查。以“讀”取代了教師的繁瑣分析。〕

師:面對崇山峻嶺險惡的地形,詹天佑採用什麼方法開鑿隧道?請同學們自己當小工程師,邊察看地形(書中的描述)邊設計繪圖。

生:(認真讀書,相互議論,各自設計繪圖)(附學生的簡圖:)

師:請小工程師亮出自己繪的圖,介紹兩種開鑿方法的好處。

生:居庸關山勢高,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開鑿,可以加快速度。

生:八達嶺隧道長,從山頂打兩口直井,分別同時向兩端開鑿,就有四個工作面,加上兩頭又向中間開鑿,就有六個工作面同時施工,速度就更快了。

〔順應兒童心理,激發兒童讀書興趣,讓學生自己一邊讀書,一邊設計繪圖,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發展了想象力和思維力。〕

師:上節課有同學提出“人字形線路”是怎麼回事?火車怎麼走?現在請大家先讀課文,再看看燈片(出示人字形線路燈片)。然後,我要請一個同學當小火車司機,把火車開上坡去。

生:(邊讀課文,邊看圖,邊用鋼筆比比試試,興趣很濃。)

師:誰來當小火車司機呢?

生:(紛紛舉手要求開車。一生上台拿着玩具火車邊演示,邊講解。)

師:居庸關、八達嶺隧道、“人”字形線路的修築是詹天佑高度智慧、傑出才能的具體體現,也是世界鐵路修築史上的新創舉。可他是根據什麼來設計的?

生:是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來設計的。

師:對,是根據當時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來設計的。詹天佑的高度智慧和傑出才能就是在當時的環境中,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表現出來的。以後,我們在閲讀文章時。不但要注意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還要注意他所處的自然環境,弄清當時當地的情況與人物的密切關係。

師:綜合這一切,聯繫課文開頭的那句話,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生:(齊答)詹天佑確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課堂小結釦緊重點訓練項目,水到渠成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多讀疑自現,多讀疑自消

--《詹天佑》課堂教學評析

邵東縣教委 曾益謙

閲讀教學的過程,實際是“無疑--有疑--無疑”的過程,如何使學生有疑最終達到無疑,鍾老師的祕訣是讓學生“多讀”,即引導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發現疑問,而疑難的解決還是靠引導學生讀書。《詹天佑》圍繞詹天佑的傑出才能和愛國精神做文章,課文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詹天佑》課堂實錄,較好地體現了鍾老師教學的特點。

一、多讀疑自現

在平時的教學中,鍾老師每課教學的第一節是自讀課,激勵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己向自己多問幾個為什麼。在《詹天佑》的自讀課中,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尋疑,並不斷釋疑,最後處理性的問題集中起來大致是:①這篇文章課題是《詹天佑》,可是第二段根本沒有寫詹天佑,作者這樣寫是不是離了題?②八達嶺隧道的六個工作面是怎麼回事?③人字形線路是怎麼回事?而這些問題既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課文的重點。

二、多讀疑自消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鍾老師並不直接交給學生答案,而是採取多種方法扶着學生反覆讀書。針對學生認為第二段是多餘的問題,鍾老師順着兒童思路,引導學生先刪去第二段讀課文,看文章通不通,再按原文讀,然後兩相比較。通過讀讀比比,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詹天佑是在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阻撓、要挾、嘲笑的情況下接受修築京張鐵路的任務的。如果不寫第二段,就無法突出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因此,第二段不是多餘的,而是必不可必的。而這又是課文訓練的重點所在。第2、3個問題,集中表現了詹天佑的傑出才能,而詹天佑的傑出才能又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一時不能弄清六個工作面和人字形線路,也就不可能感到詹天佑的傑出。鍾老師則讓學生自己當“詹天佑”,一邊讀書一邊畫圖,一邊讀書一邊演示。在讀讀畫畫和演示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形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解決,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

整堂課給予學生以充分的讀書、思考時間,且讀得有趣,讀得有法,學生積極主動地循着“疑”去探求,自尋答案,自我領悟,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TAG標籤:有法 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