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當前位置 /首頁/唐代詩人/劉禹錫/列表

西塞山懷古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塞山懷古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塞山懷古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西塞山懷古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西塞山懷古⑴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氣黯然收⑶。

千尋鐵鎖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頭⑸。

人世幾回傷往事⑹,山形依舊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為家日⑻,故壘蕭蕭蘆荻秋⑼。

註釋

⑴西塞山:位於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⑵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餘人。

⑶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軒鐵錐,又用大鐵索橫於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頭:王濬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

⑹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從今”。

⑼“四海為家”兩句:如今國家統一,舊時的壁壘早已荒蕪。

翻譯

王濬的戰船從益州出發,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着寒流。

從今以後天下歸為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賞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面的長江邊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勢如破竹,一方則是聞風喪膽,強弱懸殊,高下立判。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燬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於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禦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後人應引以為鑑,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無能,更表現了那些後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着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於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認為此詩第五句甚妙。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裏才點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寫並沒有離題。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偉竦峭,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説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蹟,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徵,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日”、江山一統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全詩借古諷今,沉鬱感傷,但繁簡得當,直點現實。

韻譯

晉代王浚乘樓船自成都東下,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掛。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高山依舊枕着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家過着太平日子,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評析

此詩表面看是寫歷史變遷,世事無常,興衰難料之感,但若聯繫當時藩鎮割據的局面和劉禹錫密切關注國事的心態來看,則可知懷古之意實因傷今,作者是在以古為鑑,警示今人:三國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歷史,唐王朝如今還算是個統一的大國,但各藩鎮擁兵自重已經多年,"四海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是否也有深重的隱憂呢?《絸齋詩談》雲:"太平既久,向之霸業雄心消磨已淨。此方是懷古勝場。"

此詩頗受歷代評家好評,《唐詩鼓吹箋註》稱首聯一雄壯一慘淡,後四句於衰颯中見其高雅自然,於感慨中見壯麗,是"唐人懷古之絕唱"。《一瓢詩話》雲:"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着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傑作,自然壓倒元、白。" 俞陛雲《詩境淺説》:“餘謂劉詩與崔顥《黃鶴樓》詩,異曲同工。崔詩從黃鶴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鶴事,一氣貫注;劉詩從西塞山鐵鎖橫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rui平吳事,亦一氣貫注,非但切定本題,且七律詩能前四句專詠一事,而勁氣直達者,在盛唐時,沈佺期《龍池篇》、李太白《鸚鵡篇》外,罕有能手”。

長慶四年,劉禹錫從夔州出三峽,沿江東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經西塞山,觸景生情,感懷往事,寫下了這首懷古詩。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首聯“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兩句,詩人不從眼前的具體景物落筆,而是用簡練的筆墨描寫了發生在西塞山一帶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鏖戰,展示出一幅氣勢磅礴的歷史風雲畫卷。公元二八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率領精鋭水軍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直取金陵(吳國都城),以完成統一大業。“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下”字置於“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種浩浩蕩蕩、居高臨下的進軍氣勢,同時也為下文寫吳國的敗亡埋下了伏筆。“黯然收”三字,既表明吳國軍隊聞風喪膽的情態,又預示吳國走向失敗的必然命運。

頷聯寫吳國垂死掙扎的徒勞和被迫出降的醜態。“千尋鐵鎖”形容吳軍防禦工事非常堅固,幾乎封鎖了整個江面。然而由於王濬的足智多謀,很快就攻破了吳軍的防守。一個“沉”字,看似平常,實則奇警,它形象的説明吳國政權也隨鐵鏈的沉沒,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頭”寫吳國國君投降時候的醜態。“一片”極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諷刺嘲弄的意味。總之,詩的前四句,交代了這場戰爭的指揮者、進軍路線、作戰方式、突破江防的經過及吳主出降的情形,在懷古的內容中寓有深意:一個政權的鞏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險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禦工事都形同虛設。

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句,承上啟下,把讀者的思想從歷史的悲哀中掙扎出來,回到現實,概括了整個南朝三百餘年政權頻繁更替的歷史,具體説明失去人心,不與民為善的必然後果。“山形依舊枕寒流”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舊”是説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間的英雄霸主們並不識相,他們偏要憑藉山川險峻,稱王圖霸,因此難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諷。“山形依舊”同英雄們的霸業蕩然無存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更突出了他們的可悲。

尾聯是詩人的感慨和對唐朝統治者的婉言規勸。“今逢四海為家日”句宕開一筆,以褒獎的口吻讚美當世。通過古今對比,詩人深感大唐二百餘年統一基業的彌足珍貴。另外,詩人歌頌“四海為家”,表現了他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立場。“故壘蕭蕭蘆荻秋”句是説: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蕪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蹟,便是六朝覆亡的見證,分裂失敗的象徵。

總之,詩人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歷史上曾經佔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詩人好像是在客觀的敍述往事,描繪古蹟,其實是對當時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痛擊。這教訓也成為了君王的一面好鏡子。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從事淮南幕府,入為監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叔文敗,坐貶朗州刺史,在貶官期間,在揚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劉禹錫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答謝白居易,再道貶朗州司馬。落魄不自聊,吐詞多諷託幽遠。蠻俗好巫,嘗依騷人之旨。倚其聲作《竹枝詞》十餘篇,武陵溪洞間悉歌之。居十年,召還。將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觀看花詩涉譏忿,執政不悦,復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為言,改連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徵入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遊玄都觀詩,出分司東都。度仍薦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度罷,出刺蘇州,徙汝、同二州,遷太子賓客分司。禹錫素善詩,晚節尤精。不幸坐廢,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嘗敍其詩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户部尚書。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湖南常德歷史學者、收藏家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為了紀念朗州司馬劉禹錫,現專在柳葉湖邊建有“司馬樓”。

關於劉禹錫的祖籍,多有爭議,有説是洛陽人,有説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説是定州人以及中山無極人。據查有關史料,劉禹錫為匈奴後裔,其七世祖劉亮仕於北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東遷嘉興,劉禹錫出生於此地,因此劉禹錫“家本滎上,籍佔洛陽”。關於説其“彭城人”,經查此説,出自白居易、權德輿等人之口。那不過是隨順當時“姓卯金者鹹彭城”(《史通·邑里》)的習俗罷了。因此“劉禹錫彭城人”説法是不確切的。

説劉禹錫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無極人,還得從他七世祖劉亮説起。周漢時期,定州、無極是冀州的屬地,無極同時也是定州的屬地。劉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騎常侍等職,後北魏遷都洛陽,劉亮全家也隨之遷至洛陽。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書禹錫本傳,稱為彭城人,蓋舉郡望,實則中山無極人,是編亦名中山集,蓋以是也。”此外清《畿輔通志》及《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和《中國歷史名人辭典》等也都有刊載。經過反覆查證和諮詢有關專家,劉禹錫祖籍確認為無極,是有據可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