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

當前位置 /首頁/唐代詩人/張九齡/列表

張九齡《望月懷遠》説課稿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

張九齡《望月懷遠》説課稿

教學目標:

1、情與景的完美結合,清麗而深遠的意境。

2、反覆誦讀領會情感。

3、關於“月”的意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會作者寫這首詩的情感,言為心聲。

2、誦讀指導,從語音、語調、表情、動作等方面點撥。

教學工具:

多媒體和黑板

教學方法:

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説“月亮是懸掛在天上的一首詩”。的確,在月亮上載滿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我們有感受到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的婉轉,有領悟過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壯美,今天我們要走進一位廣東籍作家,再次感受明月傳情的美妙。

二、作者的生平簡介。

張九齡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後受奸相李林甫陷害,於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貶為荊州長史。在用人方面主張任用“智能之士”,敢於諫諍,當時被稱為“賢相”。對安祿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覺察,並建議唐玄宗及早誅滅,但未被採納。諡號文獻。

張九齡七歲能文,他的詩,有不少是應制之作。但一些贈答、寫景、抒情的詩篇,感情真摯、詞藻清麗,晚年遭讒言被貶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風格轉向樸實而且遒勁寄興諷喻,與陳子昂的《感遇》詩相近,對扭轉初唐以來形式主義詩風有所貢獻。後人評論唐詩的轉變,多以陳、張並稱。清朝人士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説道:陳子昂、張九齡“獨能超出一格,為李、杜開先”。

三、詩歌韻譯。

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遠在天涯的人與我同樣望月,思念對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長夜,整個晚上想念親人。滅了燭燈,月光滿屋令人憐愛,披起衣服流連庭院,露水沾掛濕衣衫 。不能把這滿手的月光贈給你,還是回去睡覺吧,希望與你在夢裏相見。

四、具體分析。

此詩以明月作媒介,抒寫了對遠方親人的深摯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如何理解“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

“生”在此可詮釋為“生出、生長”。 今夜的月以大海為媒介,明月共潮生之後,月便具有了生命, 彰顯出他的活潑和生動,儘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和情趣。

(2)“天涯共此時”怎麼理解?

“天涯共此時”:由景入情,轉入“懷遠”。一個“共”字使句子具有兩層含義:一是詩人與遠在天涯的親人共此一輪明月;二是融融月光灑滿人間,天下離人此時都在望月懷遠。一下子把自己的懷遠之情與天下人共通的懷遠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情真摯,不僅形成詩歌內容的不確定性,還產生一種含蓄藴藉之美。

(3)三四兩句,以“怨”字為中心,以“竟夕”呼應“遙夜”,上承開頭兩句。多情之人因為整夜相思難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長。

(4)詩人內心真的存有“怨恨”嗎?

(5)頸聯哪幾個詞用得好?為什麼?

詩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用得好,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一種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

“披衣覺露滋”中的“滋”用得很好,衣服濕了,説明自己站在外面的時間很長了,此處用了反襯的手法形象地寫出自己的凝神而相思難抑的情形。

(6)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不堪盈手贈”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月光是如此皎潔,伸出手去,滿手皆是,可是卻無法送給對方以表相思。化用古人詩句,寫出了詩人的悵惘和失意。

(7)尾聯寫“還寢夢佳期”有什麼作用?尋夢之想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痴念。但藉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藴。詩便在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五、總體感知。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的詩。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徹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詩人通過寫主人公的動作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全詩意境雄渾而又幽清,語言形象真切,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纏綿,回味無窮。

六、誦讀練習。

(1)學生先用粵語誦讀,再聽粵語版經典誦讀。

(2)聽音頻朗誦(女子版),作為反面教材,普通話和音律都沒有把握好。

(3)音頻朗誦男子版,經典誦讀版本,學校老師自錄的。

(4)學生自告奮勇誦讀,挑戰自我。

(5)教師指出學生誦讀中的不足,給予提升,從語音、語調、表情、動作等方面點撥。

七、本詩中表現力最強的是哪個意象?

月亮作為唐宋詩人最鍾愛的詩歌意象,頻繁出現在唐宋浩如煙海的詩詞作品中。就像蘇軾《水調歌頭》中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這一意象寄託着詩人們悲歡離合的主觀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