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體裁作文/讀後感/列表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精選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東周列國志》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精選10篇)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

《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教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中華民族湧現了多少婦孺皆知的人物:孔子、孟子、孫子、老子……這些人物都是當代社會的智慧結晶啊!許多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外交戰略,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有先例。比如説晏子使楚,晏子身材矮小,受到楚王和大臣的侮辱,但他運用智慧和巧舌,與楚王展開了脣槍舌劍的戰鬥,把他們説得啞口無言,幫齊國挽回了面子,贏得了外交勝利。

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在威逼利誘時有堅強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早在春秋時期的大批人物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他們在敵人的威逼利誘前不低頭,不屈膝,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啊!

想想我的有些同學,他們被別人的一點點利誘就去做自己本來不願意做的事,甚至背叛很要好的同學。記得有一次,有位同學叫另一位同學幹一件背叛別的同學的事,他本來是不願意乾的,但是當那位同學拿出五角錢時,他就乖乖地去幹了。我當時很氣憤,怎麼可以這樣呢?這件事可以看出那位見錢眼開的同學缺乏古人在利誘面前寧死不屈的精神。

在春秋戰國時期,文官用計,武將用勇。文武合作,文韜武略,使一個國家打敗另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計謀用得更巧妙,武將更英勇,又把這個國家打敗了。這就是諸侯列國紛爭的場面。現在雖然不像以前那樣打仗、打仗、再打仗。但是要成為全世界不可忽視的強國,除了經濟上要有所提高外,還必須要有世界領先地位的高科技和相當高智慧的外交戰略,才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

現在,我既不需要參軍打仗,也不需要跟他國談判。但是我要好好學習。長大成為祖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人才。

這本書使我懂得了現在要怎樣做,長大要怎樣做。使我受益匪淺。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2

我非常喜歡媽媽給我買的《東周列國志》。

它講述了一個個歷史故事,而且是我喜歡的打仗故事,並且是一個個接着。很多著名的戰爭它都記載了。

第一個故事是《幽王烽火戲諸侯》,是這樣一個故事:幽王有一個美女,叫褒姒,可褒姒終日不笑,幽王十分苦惱。有一個奸臣出了一個主意:讓士兵點上烽火,諸侯們以為有人來犯,其實半個敵人都沒有,諸侯風風火火趕來,有垂頭喪氣的回去,還怕往後不笑?

幽王試了一次,褒姒果然哈哈大笑。當敵人果真來侵犯時,諸侯們諸侯們都不肯發兵來救,幽王被殺,褒姒也被抓走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狼來了》的故事,所以不能撒謊。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原來我只瞭解三國,讀了這本書,我也瞭解了戰國時期的故事。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東周列國志》,它記錄了從東周開始的一些事幾乎每個故事都在講述一個道理,其中我最欣賞的還是——"褒姒千金一笑"與"平王遷都"這兩個故事了

這兩個故事主要講的是:洪德用重金買下了褒姒,獻給了周幽王,救了入獄的父親。周幽王見褒姒從不笑便讓大臣們出主意一位大臣説:"點烽火擂大鼓讓褒姒看各位諸侯慌張的樣子興許有用。"誰知褒姒真的笑了。一段時間後,申國來犯周幽王召集諸侯時,諸侯以為周幽王還想騙他們,便不理睬。最後周幽王被殺,褒姒被搶去作妾,隨後也自殺了。

我從這個故事聯想到了小時候大人經常講的"狼來了":一個小孩在山上放牧覺得十分無聊就以狼來了為藉口戲弄山下大人,當狼真來了時大人不理睬,小孩被吃了。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做人就一定要守信,不能隨便騙人,否則會害己的。

後來我也想到了自己,我小的時候也十分愛惡作劇——騙個人什麼的。到頭來大家都不信任我了。後來我十分努力的改掉了這個壞習慣,重新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我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欺騙別人一次,被欺騙的人會接受;被欺騙兩次,那個人會勉強接受;被欺騙三次,那個人是絕對不會接受的'。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4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劉向的這句話傳頌千古,發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閒時間閲讀了一本名著——《東周列國志》。由於讀書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簡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現在眼前只剩兩件令我記憶猶新的關於它的故事來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語文學習了《馬説》一文,這也令我聯想到了這本書中的似千里馬、伯樂一樣的角色。“燭之武與佚之狐。”在鄭國處於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力薦燭之武;二而燭之武智勇雙全,且頗有愛國精神,不因為之前鄭伯的冷落而耿耿於懷,最終不辱使命,説服秦伯退兵,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憑三寸之舌退百萬兵師”的千古佳話。看到這裏,我不禁想,難道他與秦伯正面交鋒時,他就不怕失敗嗎?怕,他當然怕。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大義凜然地決定扮演一個國家的使臣且面對強敵呢?是勇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勇氣。

《東周列國志》一書中荊軻刺秦王一章也體現了這一永垂不朽的勇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易水送別,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氣,在秦王的大殿上,當荊軻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時,我們看見了昔日威嚴無比的一國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儀態;所有的大臣更是驚慌失措,方寸大亂。荊軻一刺,刺穿了所謂天子的神話。

秦王與大臣的名字,也許在歷史的風塵中漸漸消失,但荊軻之名,永載史冊,萬古流芳。荊軻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勇氣卻是熠熠生輝的。

這令我不禁感慨到,燭之武不惜性命為國退秦師,荊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刺秦為報燕太子丹之情,這不都表明:“勇氣是挑戰者擂台的鼓點,它擊退了人的膽小與怯懦;勇氣如航船上的風帆,引領人們走向成功的彼岸”這一觀點嗎?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説:“勇氣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氣是火,點燃熄滅的燈;勇氣是燈,照亮前行的路;勇氣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勇於嘗試,要勇敢,千萬不可怯懦,不可成為遺笑千年的“懦夫”,但也應該做到聰明,切不可為莽夫。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5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故事的長篇小説。和《史記》相比,這本書在講述歷史故事時講述得更生動、詳細。這本書裏的故事始於周幽王時期,結束於秦始皇統一六國。

這本書先講述了周幽王因為過度享樂,導致國力衰弱,最後因為烽火戲諸侯而被入侵者所殺,導致周朝不得不東遷的故事。從周朝東遷開始,周朝朝廷的力量就大大衰弱,周朝的土地被幾個諸侯國分裂成小塊,權力被分散到了各國國君的手裏。

接下來,該書就細緻描寫了諸侯國之間的大混戰。這些戰爭大多始於國家之間的糾紛,然後規模逐漸變大,最後形成有數萬人傷亡的大型戰爭。除了大國,就連力量很小的小國之間也會互相攻擊,大國也經常靠侵略小國來獲得土地。由於戰爭頻繁發生,這段時期的人民生活得十分艱難,幾乎連一天安穩的日子都過不上。我還觀察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國君是通過占卜來決定是否發動戰爭的,這説明國君在發動戰爭時有時不會慎重考慮,也説明一些國君發動戰爭是比較隨意的。

除了戰爭,作者還描寫了這段時期各國內部發生的故事和各國之間的交往。這些國家內部經常會發生權力鬥爭,有時甚至會發生大規模的內戰。國家內部的權力鬥爭和時常發生的戰爭讓國家變得非常不穩定,經常出現動盪。不過國家之間不只會發生戰爭,也會互相往來,比如派使者到別國去訪問,或者和別國互相交易商品。各個國家也會與其他國家結成盟友。當有一個國家發生戰爭時,它的盟友們就會來幫助它。有時一些國家會出於自己的利益而去幫助其他國家,這種現象在現代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比如中國在新冠疫情中就幫助了歐洲、非洲的一些國家,從而樹立了中國的大國形象。

書中還描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齊桓公、管仲、荊軻、西門豹等。雖然這些人物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不被作者描寫得十分生動,單從作者所用的詞句裏就可以直觀地看出人物的性格。這説明作者非常用心地刻畫了這些人物的形象。作者還會通過描述人物的事蹟來描寫人物的形象。比如,作者使用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來描寫荊軻的形象。《東周列國志》裏描寫的很多人物在《史記》都有出現,但兩本書的描述有時會出現差異,而且《東周列國志》對人物的描寫會更加詳細。作者還會評價書中描寫的人物,批評了自己不認同的人物,也讚揚了具有良好品質的人。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故事,為什麼説它特殊呢?因為它和我們通常看到的版本有比較大的偏差。它就是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我們通常聽到的版本是秦朝婦女孟姜女的丈夫被強制徵去修築長城時因勞累而死,孟姜女悲痛欲絕,在長城腳下哭了三天,居然把長城哭倒的故事。但是,《東周列國志》裏記載的故事卻是齊國將軍杞梁戰死後,他的妻子孟姜女在齊國的城牆邊哭泣了三天,把城牆哭倒的故事。書裏還説,我們聽到的版本實際上是這個故事的誤傳。

讀完了這本書,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感受到了這段時期的混亂,由於各個國家之間時常發生戰爭,人民的生活十分不穩定,住在邊境線邊的人們更是如此。每發生一次戰爭,就會消耗大量的物資,還會導致很多人員傷亡。如果有一座城被敵軍包圍,城內的物資很快就會耗盡,就算後來解圍,這段被包圍的日子還是會讓這個城市遭到極大的打擊,甚至變為一片廢墟。戰爭如此頻繁,國家的經濟必然無法正常發展,只要發生一次戰爭,就一定會消耗大量的物資,還可能導致很多人員傷亡,這會讓國家蒙受巨大的損失。我希望,像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混亂時期不會再次出現。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6

這天,我看了《東周列國志》的前幾篇,它們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幽王因只貪圖美色而導致亡國又被殺掉,其原因之一就是他聽信奸臣的話,利用烽火來戲弄諸侯。

當時,他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對忠臣們正確的勸告毫不理睬。當大臣們對他説這樣子戲弄諸侯會引起當敵人來攻時無人來援的時候,他非但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反而傲氣十足地説像我們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有人來侵犯的話,這是一個王國覆滅的徵兆,如此一樣只圖美色,不理政事,無心顧及國家安危的人,怎麼可能會使國家平安無事呢?

因此,做事一定要考慮後果,如像幽王一樣既對自己的能力驕傲自滿,又不考慮後果,我們最終的下場也只能是被社會、被時代的潮流淘汰掉,一事無成,碌碌終生。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7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描寫春秋戰國時期的書,這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記載了無數國家和個人在這段數百年的動盪不安中俯仰沉浮,講述了春秋列國時的許多史實。

我仔仔細細地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書中描繪了許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能扛鼎的壯士,有精於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當然還有很多或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幹的君主。這些人物時而令我感動,時而令我敬佩,時而令我憎恨……

《母子地室會面》是一個讓我感動的故事。當時鄭莊公發誓,不到黃泉,一輩子都不見母親。有一位正直之士穎考叔見莊公對母親不孝,便打了幾隻鴞鳥進獻莊公。當莊公問是什麼鳥時,穎考叔説是一種不孝之鳥,莊公默默不語。正好廚師送上蒸羊,莊公賞了穎考叔一塊羊肩,只見他卻用紙包起來要將美味孝敬老母,看到這一舉動後莊公觸動隱情,悽然落淚,挖地見泉,建一地室,母子在那裏相見,這樣既不違背誓言又能孝敬母親,我被他的聰明、睿智、孝心深深地感動。

《楚莊王一鳴驚人》是讓我敬佩的故事。楚莊王即位後貪圖享樂、專橫跋扈,楚國漸漸衰敗,但後來十幾位大臣一起去勸説,楚莊王最終在忠臣的規勸下,他醒悟過來。他一鳴驚人,整頓內改,關心人民,經過多年的努力坐上了盟主的位置。書上説:“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楚莊王知錯能改,還是一個英雄,我們要向楚莊王學習,做一個有錯必改的人。

《褒姒千金一笑》是一個讓我氣憤的故事。周幽王性情暴戾,沉於酒色。他為了讓褒姒這個美人笑,聽信奸臣,點燃驪山腳下二十多座烽火台。一時間狼煙滾滾,火光沖天,鼓聲如雷,震人心魄,諸侯以為國有變,紛紛帶兵前來勤王。結果確聽周幽王説是個玩笑,諸侯們面面相覷,憤憤而回。褒姒見狀,大笑不已,這卻給周幽王種下了亡國的種子。後來,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燃氣烽火台,就沒人來救援了,周幽王終於被殺死了。結果君不是君的周幽王因為戲弄諸侯而導致亡國。

當然,這本書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歷史故事,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故事,現已家喻户曉,也演變成成語,成為中華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它比《三國演義》內涵豐富,人物智謀比《三國》強,是值得我們反覆研讀的,建議你一定要讀一讀此書。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8

之前,我在網上買了一本書,叫《東周列國志》。它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發生的故事。我買回家讀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也感受到書中人物的內心與東周各國滅亡的原因,讓我好想走進了春秋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後,東周建立,但因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千百年的戰爭,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後的上歷史的舞台,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這本書中講述了春秋列國時的許多史實,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

這本書中有許多道理,在負荊請罪中,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沒有與廉頗不合,而是處處讓着他。而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苦心,竟背上荊條向藺相如謝罪。我學到了藺相如顧全大局與廉頗知錯能改的精神。在重耳出亡中,重耳因被人打敗,逃離國家,帶着門客受苦受累。有一次,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重耳問肉哪裏來的,介子推説是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的,重耳淚流不止。機子推一心為主,竟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真是一個好臣子。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的書,可以學到不少知識,希望大家看一看。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9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到秦始皇併吞八荒,一統天下,《東周列國志》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天下大亂,羣雄並起,各顯神通的恢弘曆史畫卷。東周列國時期,唯有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求變的強者,才能生存下來。

春秋初,天下分封為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至戰國初,僅剩下二十餘個,直到秦國成為最終贏家;東周舞台上的主角無不是求變最徹底的君主和國家。"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都是在打破舊的制度,任用賢能,改革內政、富民強兵後才成為霸主的。能夠稱雄中華大地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也是在求變中崛起的。

東周時期,個人通過改變自我,可以衝破世襲制的束縛,走上歷史舞台。蘇秦學縱橫之術,遊説秦王不成,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以為子。蘇秦乃歎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後配六國相印。"蘇秦刺股"式的個人奮鬥在東周比比皆是:孫臏,張儀,毛遂,吳起,他們通過不斷學習,日新月異,才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泥古不化,拒絕改變的人,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宋襄公堅持排兵列陣的古典戰法,不攻半渡的楚兵,等到楚兵擺好陣形再對攻,導致"泓水之戰"的慘敗。楚共王堅持"將在謀而不在勇"的老教條,不用神箭手養由基,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弄瞎了一隻眼,方知悔改。趙括"紙上談兵",在"長平之戰"敗給了戰神白起,斷送了四十萬將士的性命和趙國前途,終成千古笑柄。

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提升的是競爭力,對道義的堅守卻是不變的。鄭莊公黃泉認母,伯牙摔琴謝知音;廉頗負荊請罪,重耳退避三舍。小勝靠智,大勝憑德,齊桓公"尊王攘夷",憑藉的是道義。求變,但要講原則,守道德。若恣意妄為,失去民心,必然一敗塗地。秦始皇一統天下,卻橫徵暴斂;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終究是曇花一現。

東周列國,汰弱留強,勝者為王。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值得一讀。以史為鑑,受益良多:在今天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我們應當不斷改變自我,成為時代的強者。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0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經史典籍,古文和白話夾雜,典故很多,閲讀難度很大。我幾次捧起這本書都是東挑西撿看幾回就放下了。今年暑假,我決定繼續讀這本書。慢慢地,終於讀懂了一些。

這本書以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為主線,描寫了從宣王中興到秦滅六國這段動盪的歷史。當時列國爭雄,豪傑輩出,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書中涉及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如管仲相齊、重耳出亡、吳越爭霸等,還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烽火戲諸侯、完璧歸趙、紙上談兵、毛遂自薦等。

當我讀到"石蠟大義滅親"時,我不禁感慨!石蠟的兒子石厚和為桓公的弟弟州籲和謀殺死了為桓公。州籲當了皇帝后戰火四起,民不聊生!石蠟對自己兒子的行為深惡痛絕。他設計把州籲和石蠟處死,國家才得以安寧。這和成語故事《大公無私》非常的相似。故事裏的晉國官員祁黃羊,為了國家的利益,分別推薦他的仇人和兒子去不同的地方擔任不同的官職,並得到了百姓的好評!

石蠟和祁黃羊他們都熱愛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但是現在有很多的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和平的國家裏,不珍惜。為了個人的一些利益,去損害國家和人民羣眾的利益,生產出不安全的食品,毒害大家的健康。

我希望大家都能從國家利益出發,做一個大公無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