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體裁作文/讀後感/列表

萬壽寺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萬壽寺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壽寺讀後感

我的過去一片朦朧……《萬壽寺》中的王二失去了記憶,迫切尋找着曾經的自己,爆發出一系列本我,真我與現我之間的思想對抗。倘若細細品來,會發現簡單的文字中蘊涵着思想者奔騰不息的精神世界,可以時時刻刻感受到思維的樂趣。

穿梭在眼前的萬壽寺與紙下的長安街之間,一種類似莊公夢蝶的感覺油然而生。或是我過於執拗,或是文章中多變的角色讓我困惑,我異常渴求一個結果,王二是誰?

當我執拗於追尋王二的身份時,逐漸發現這個問題並不重要,而重要的自己有沒有跳脫出來看問題。這其實不僅僅是一個追尋現實身份的過程,而是王二尋找本我的過程,是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從對抗走向融合的過程。再回頭一看,其實王小波開篇就給了我們答案,“我既可以生活在這裏,也可以生活在別處;可以生活在這座水泥城裏,走在水泥大道上,呼吸着塵霧;也可以生活在一座石頭城市裏,走在一條龜背似得石頭大街上,呼吸着路邊的紫丁香。”這時我才毛骨悚然的發現,原來自己的思想一直囚於現實的`圍城。

尋找記憶的人能夠關注到常人無法觀察的細節,或許失去記憶的不安會讓人痛苦,但與此同時獲得的卻是一雙全新的觀察世界的眼睛。而王二,選擇用這雙眼睛來審視自己。“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可以是任何人。我又可以拒絕任一時間,任一地點,拒絕任何一人。”原來尋找自我的過程,本就是在不同角色之間不斷變換,探求出自我不同身份的最佳配方。終究是記憶與現實組成了現我,而現我卻並非真我,尋找記憶的過程就是觸摸真我的過程,而尋找記憶的結果卻讓我遠離了真我。這似乎是一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王小波給出了他的答案,因爲躁動的思想是不會允許這種困境存在的,它一直在茲啦茲啦的響。正如我所說,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現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竟如同一潭死水,不知何時丟掉了思維的樂趣。竟從來不曾問過自己,我又是誰?

TAG標籤:萬壽寺 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