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

當前位置 /首頁/教師之家/教育隨筆/列表

點擊感情真摯

浙江省義烏市大成中學:王新偉 郵編:322002

2001年高考語文科考試説明在作文基礎等級部分有了新的變化,那就是增加了“感情真摯”這一條款,這一變動應該引起考生們的極大重視。就其背景和意義而言,表面上看此條款的提出是受當前學生作文胡編亂造、矯情誇飾、套作宿構等不良文風的影響,但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還是由“感情真摯”要求本身對於創作的重要性所決定的,從創作的發生機制和本質上看,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情感是文章的催生劑

藝術創作的過程不是靠邏輯思維,而是靠狂熱的衝動來完成的。寫文章也是這樣。情有所感,不能無所寄,意有所鬱,不能無所泄。當一個人有了情感自然就會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無情的山水,在有情人的眼裏也會充滿情趣,有了情感就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無非就源於一個“情”字。同時有了情感,還會產生不竭的靈感和美感。人們往往認為,靈感源於生活的積累,但要真正迸發出來,情感的引導卻是至關重要的,郭沫若創作《女神》時,情感使“自己咋寒咋暖”,靈感如火山爆發,不可遏止。俗語“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又恰恰是情感催生美感的最好闡釋。《文心雕龍》有云:“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這麼説,沒有情感也就沒有文章。

2、情感是文章的生命

文章不是無情物。文章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又終於感情的,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表現出來,其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心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清黃宗羲《明文案序上》)一篇文章唯有情真才能感人,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可能打動人心,感情就是文章的生命之所在。“荷塘月色”的靜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兒女情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遊子情懷;“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國之痛;“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氣慨……我們課本中所學的許多流傳千古、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無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結晶。別的東西可以作假,可以偽裝,可以虛飾,而作為感情之藝術的作品,是永遠不可能用偽裝來增補他的價值的。你的感情只要有一點不真實,讀者一下子就會讀得出來。所以,要對讀者真實,首先要對自己真實,要把自己的真實的感情寫出來。“新概念作文”之所以出色,主要就在於它所宏揚的“新體驗”所導致的“真情感”。摒除假話、套話、空話,以富於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達出個人對生活的觀察、關注與思考,吐露出自己急於吐露出來的心靈信息。這無疑是創作者們真實寫作熱情、寫作慾望、寫作潛能的`一次大釋放。事實證明,這種寫作熱情慾望和潛能一經呼喚出來,其寫作成果的質量竟跟應試文章產生了驚人的懸殊。內容之充實、情感之真切、表達之老練常讓人不相信會出自中學生之手。

那麼何為“感情真摯”呢?我們又應怎樣來判定學生作文是否“感情真摯”呢?我想,我們在評判一篇文章是否符合“感情真摯”的要求時,主要是看它能否達到了以下三個標準:第一、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的感情是否合乎實際,合乎事理,合乎自然,是否有人為的矯情誇飾之嫌。第二、作文中藴含的感情是否有宏揚“真”“善”“美”的人性定位。第三、作文中字裏行間表現出來的或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是否能與文章的主旨保持高度的一致,是否是外加上去的,無限拔高或者是無病呻吟的。如果學生作文能夠達到這三個標準,那麼他(她)的這篇作文肯定符合“感情真摯”的要求。當然,就教師而言,2001年高考作文基礎等級中“感情真摯”條款的提出,其意義的理解絕不能只停留在用來評判學生作文好壞優劣的層面上,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要求學生怎樣作文的層面上,它更應是在於對以後整個作文教學理念變革方向的啟示上。

TAG標籤:點擊 感情 真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