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

當前位置 /首頁/教師之家/教育隨筆/列表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學生在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也為今後學校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因而正確理解周長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的難點是理解長方形周長的化計算方法。

整節課我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了以下兩點:

1、注重動手操作。動手操作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學中我藉助為賀卡設計漂亮花邊這一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動手操作活動,先讓學生交流中發現需要花邊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然後動手測量算出長度,這樣就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在一起。然後小組選代表進行彙報,其他同學補充。學生在動手操作後,很容易理解並掌握利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學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不過,這節課我並沒有把公式硬推給學生,允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我想這才是教學最需要的。

2、注重學生課堂的主人翁地位。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所以,課堂上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識。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化公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工合作,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並小組討論計算方法,在全班交流、彙報後,才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化公式。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

綜觀整節課,我和學生都在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中一起學習,學生樂於學,每個學生都在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但在教學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沒能給每個學生都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對學生的情況瞭解也不足,沒能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指導與幫助,今後我會多加註意的。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2

今天晚上翻看了黃愛華與活的數學課堂這本書,看到第95頁上所講的長方形的周長的概念時,感受頗深,感覺說到自己的心裡去了。是的,由於領會不深,有的學生只會套用公式來算(當然,大部分教師已經不再讓學生死記公式了),這在後面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周長得到了驗證。特別是當學生學習完長方形的面積時,概念不清的同學更是混為一潭。因此周長的概念的清晰掌握就尤為重要。個人認為可以有以下的對策:

一、活動操作,領會概念。

先教學度量周長。從不規則的圖形入手,如繞著花壇走一圈;幾個人手拉手圍成一個圖形;用線圍出樹葉的周長再拉直來量。或用小棒圍圖形;用一根鐵絲圍成各種各樣的圖形,再比比周長,在這些活動中領悟周長的概念,明確什麼是圖形的周長。

二、實驗記錄,探索規律

新鮮的、未知的知識學生才會感興趣,學生在操作和實驗的過程中才能發現規律。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在理解了周長的概念後,讓學生做實驗,觀察黑板上的三個長方形,自己想辦法求出他們的周長(每個格子都是1釐米),並記錄結果。交流時發現,學生在算了前面兩個長方形的周長之後,再也不用將第三個圖形再四個邊都量了,大部分的同學都只量出一個長和一個寬,於是演算法就出來了,四條邊相加求和;算出一個長和一個寬的和再乘2;兩個長加兩個寬。由於學生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來找演算法的,演算法的規律顯而易見。還有明知道這裡有比較簡便的求法,但在這裡不要特意的優化演算法,因為學生是有差異的,不要奢求所有學生都一樣。否則就會出現背公式的現象。他的後果,相信所有的一線老師可能都品嚐過。

反思後的收穫:

作為教師的我們也要與時俱進,要改變教師講多做少的習慣,讓學生多做數學實驗,經歷知識的獲得的過程,教師要儘可能的將複雜的、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事實。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3

《長方形的周長計算》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後進行教學的。本課設計我 “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為主線”,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新知,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長方形周長時,讓學生試著求出長方形的周長,課堂上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長方形周長的各種解法,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再引導學生比較,哪幾種想法是一樣的,你喜歡哪一種演算法,為什麼?大家都一致的認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比較方便。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把一組長和寬用紅粉筆標出,另一組用藍粉筆標出,非常的直觀形象,學生一看就知道有兩個長和寬,對為什麼要乘2,學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長方形的周長其實就是兩個長和寬的和。從而使學生直觀深刻地理解了這一計算方法,使本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節課的教學是成功的,學生們都掌握了求長方形的周長的方法,而且還會合理地選擇簡便的運算方法。

但是在練習中我發現學生們在求長方形的周長時,有部分學生在算的時候只是用長和寬加起來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覺得有可能是經過比較後,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也想採用那種公認的方法做,但做的時候又不仔細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錯率就比較高了。在教學時,我也應該強調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簡單不一定對自己最佳,自己喜歡的才更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縱觀本課,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教學要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4

過最近《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與周長》的學習,發現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的計算髮生了運用上的混淆,學生對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得出很不理解,為什麼一個簡單的推理對學生來說卻是這麼難,引起了我的思考。

第一層次是基本練習,理清概念。從意義、計算方法和計量單位三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區分周長和麵積。

第二層次是對比練習,感知規律。通過觀察、計算兩組幾何圖形的周長和麵積,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第三層次是深化練習,發展思維。這一層次的教學相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難,主要讓學生藉助直觀,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麵積之間的關係,並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課中設計了“用16個邊長l釐米的小正方形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釐米長的小棒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觀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長和麵積之間的關係。這些活動提供了蘊涵本課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的現實客體,學生通過活動獲得了這方面的感性活動經驗。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總結。這就是把蘊涵在活動中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揭示、抽取出來,提高新舊知識的聯絡與區別,從而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例如:面積一定時,周長在一定範圍內變化;周長一定時,面積在一定範圍內變化,感知周長和麵積兩個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這是學生以前所沒有想到的,滲透了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深切的體悟必定來自親身實踐,但親身實踐未必自然會有深切的體悟,針對學生目前學習的狀況,教師在這一層次教學中必須適時引導,而且必須導在數學思維上。例如:“用16個邊長l釐米的小正方形擺完長方形或正方形後,仔細觀察表格,有什麼發現?“仔細觀察周長都是16釐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麼發現?”少數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已經有所感悟、發現,但無法用語言表達或不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這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困惑,啟發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感悟到這個變化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如“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周長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周長就越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最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抽象思維”這一過程,頭腦中不僅有了“擺”這一過程,更重要的是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這裡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從學習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層次是拓展應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智力大挑戰,要求幫助爺爺用籬笆圍菜地,怎樣圍使菜地的面積?學生動手設計、比較分析或直接運用所學知識得出:圍成邊長是5釐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積。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5

此課之前,學生們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特徵,並初步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目的是讓學生們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課上我主要分以下幾步驟進行教學:

一、讓學生通過猜想激發學習興趣。

我首先出示兩個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們觀察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學生們的猜測,引出學生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但匯入的兩個長方形周長大小差異明顯,沒有很好的達到激發興趣的效果。

二、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學習空間。

周長的計算方法,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獲得解題方法上,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因為有了前面周長的認識,學生自主探索並不困難,關鍵是對各種演算法的溝通、比較和理解。在學生交流演算法時,我一方面讓學生適當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演算法間的相互聯絡,始終抓住問題的本質——不管怎樣列式,都是求圍成長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的總和。幾種方法中,長加寬的和乘2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利用區分兩組長和寬的顏色來幫助學生理解。由長方形的長逐漸變短,變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導學生們探索正方形的計算方法。

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組織性語言過多,總結性的語言不精準,知識性的總結沒有做到最貼切,而且過於重複學生們的回答,導致用時較長,延誤了後面的教學設計。學生們自主交流時間還不夠充分,交流不徹底。

三、練習的設計

我設計了四種題型。搶答、口算、選擇、解決問題。但由於時間關係只完成了兩道題。這是教師教學時間把握的失控,還有習題不符合學生們的認知規律,沒有循序漸進。

整節課上下來,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對於教材的鑽研不夠透徹,二是教學用語不規範,三是教學組織方法不當,四是練習沒有達到鞏固的實處,只注重了結果沒有問過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X自己的語言,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多動腦思考。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6

我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九義教材第五冊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也為今後學校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因而正確理解周長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的難點是理解長方形周長的化計算方法。整節課我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以下幾點:

1、根據第低階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知識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心投入學到習中。

2、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學家波利正指出:學習任何新知識的途徑是學生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絡。,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新課標指出:合作交流與積極探索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識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美國一所大學的牆上寫著:我聽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記得了,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化公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工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並小組討論計算方法總結,全班交流、彙報後,才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化公式。

3、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週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瞭解長方形的周長化方法時,我也藉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4、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融洽,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我始終以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談,把自己當作一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與學生處於朋友關係、平等狀態。由於有這樣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學,樂意學。

5、有機地滲透情感教育,經過一系列教與學,我提出:小白兔與烏龜新的長跑比賽結果怎樣呢?讓學生猜一猜,通過猜,讓學生懂得了:驕傲必定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失敗一次並不可怕,關鍵是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綜觀整節課,教師和學生都是在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中一起學習,學生樂於學,每個學生都在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沒有的,只有更好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有缺憾的過程,在教學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沒能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對學生的情況瞭解也不足。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7

《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一課不是教材中的某一節課程,而是我根據線上教學學生的反饋以及復課後在複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選題的。我之所以選擇這一內容進行教學,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在學完了周長與面積後,沒有深刻理解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係,以至於出現混淆現象,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學生對周長和麵積的深刻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再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並能夠靈活運用,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一道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的例題讓學生對周長和麵積的概念進行區分,然後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過程,體會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周長一定,長和寬越接近,面積越大”。並將此規律遷移到數的運算中,體會“兩個數的和一定,這兩個數越接近,它們的積越大”。

在本節課中我有兩個想要表達的思想,一個是數形結合,另一個是遷移轉化。我們知道實際上圖形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直觀的,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將表格中的資料與圖形進行對照,實際上是溝通了數與形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突破理解上的難點,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數的運算相對來說比較抽象,把在長方形中發現的規律遷移到數的運算中來,通過探究、討論、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的開闊,知識體系更加的完善。而實際上這兩種思想是互相滲透的,所以也是想在這裡做一次嘗試,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學習的方法和經驗,初步滲透數形結合、遷移轉化的思想,拓展學生的思維,讓思維真正的得到發展。

整體上這節課的基本任務順利完成,學生的表現也不錯,我自己的狀態還比較飽滿,和以前相比,也算是有所突破。除此之外,還想肯定自己的是,在上課之前,我臨時換了一個問題,使得後面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飽滿。在第一個表格出現之後,學生通過觀察表格中的資料發現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係。剛開始在這裡設計的問題是“請同學們觀察表格,這四種長方形的長、寬、面積有什麼樣的變化?”學生的回答始終都是“長越來越小,寬越來越大,面積越來越大,或者長每次加1,寬每次減1,面積在不斷地增加。”為什麼沒有人發現“當長和寬相等時,面積最大”呢?期間我一直在反思,沒錯,就是這個問題不合適,這個問題太侷限了,也太具體了,它把學生的思維全部集中在了長、寬、面積的變化上,學生當然只會發現“長越來越小,寬越來越大,面積越來越大。”可不可以換一個問題呢?於是我把問題換成了“通過觀察表格,你能發現什麼?”這個問題就很有開放性了,學生觀察的角度不同,當然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發現。果然就有學生提到了“當長和寬相等時,面積最大”這一點,同時也為後面滲透無限接近的思想做鋪墊。但每一節課總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接下來是我上完這節課自己的所思所想。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一切有效作為,都是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換句話說,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其實這節課在我正式上之前已經磨過很多遍了,一遍一遍的磨,一遍一遍的總結和反思,根據學生的反饋我也一直在調整,所以我設法想讓我提問的問題更加具體和明確。比如“這個長方形的形狀只可能有一種情況嗎?是不是應該給剛才發現的這個規律加一個前提條件呢?這兩道題和剛才那道題有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這些長方形長、寬、面積的變化,和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一樣嗎?”等等。是的,我的問題更加明確了,更加有指向性了,學生的反饋也正如我所想,但是上完之後我覺得自己對於學生的引導痕跡過重了,學生一直在順著我的思路前進,但卻限制了學生自己的思想,沒有達到“拓展思維”的目標。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任務。其實這節課有很多次拓展學生思維的機會,但由於自己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不足,沒有抓住這些機會。比如在整體觀察三個表格中的資料時,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很容易會發現當週長是18米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沒有相等的情況,緊接著我丟擲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整數條件的限制,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有沒有相等的情況?”學生的反應很好,立馬想到4.5和4.5。課後我反思了這一環節,“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有沒有相等的情況?”這個問題太侷限性了,不夠有發散性,如果把這個問題換成“如果沒有整數條件的限制,有沒有比長是5寬是4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更大的長方形?”那麼學生可能就會出現很多種答案,比如長4.9寬4.1、長4.7寬4.3、長4.5寬4.5等等,面積最大的是哪種情況呢?長4.5寬4.5。既鞏固和驗證了前面發現的結論,又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一舉兩得。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審題能力與習慣對於他們自身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因為審題不僅是解題的基礎和先導,更是一個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環節。本節課我設定了多個問題,有意識地將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比如“王爺爺想用16米長的籬笆圍成一個長方形菜地,可以怎麼圍?”通過教師四個問題的引導和學生的思考,使這一問題逐漸的明朗、清晰,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長、寬、周長和麵積之間的關係。或是“在1、2、3、4四個數中,組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使乘積最大。”在同桌討論和獨立思考中收穫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堅持,課題研究結束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與習慣是不能中斷的,如何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堅持,這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必須要思考的。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8

經過最近《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與周長》的學習,發現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的計算髮生了運用上的混淆,學生對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得出很不理解,為什麼一個簡單的推理對學生來說卻是這麼難,引起了我的思考。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9

包書皮的“思考”

青島版三年級教材第五冊第90頁有這樣一道思考題:數學課本長26釐米,寬18釐米,用長40釐米、寬30釐米的彩紙包裝合適嗎?

這是一道看似離孩子們生活很近,但對孩子們來說卻是一個空白的問題,因為超市裡的物品應有盡有,包書皮不用孩子們自己動手裁紙包裝,要麼是在超市裡買現成的書皮,要麼是家長完全包辦了。所以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我首先換掉了佈置作業的形式,讓孩子們晚上回家,自己找一些漂亮的紙,裁成長40釐米、寬30釐米的紙片,為自己的數學課本進行包裝,看看這張紙是否合適,如果合適,看看誰能包裝得最漂亮,並且還能說出你怎麼知道這張紙合適,如果不合適也能告訴大家為什麼。

第二天,同學們都拿出了自己包裝好的課本,不用問,就知道這張紙適合包裝,當讓孩子們說說理由時,卻出現了不同的想法:

洪櫻珉:用數學課本的面積和這張紙的面積相比較,

紙的面積:40×30=1200(平方釐米)

書的面積:26×18×2=936(平方釐米)

紙的面積>書的面積,所以這張紙合適。

當時課堂上有16名同學同意這種想法。

李家儀:用這張紙的周長和數學課本的周長相比較,

紙的周長:(40+30)×2=140(釐米)

書的周長:(26+18)×2=88(釐米)

140>88,紙的周長>書的周長,所以這張紙合適。

有13人也是這種想法。

鄭天雲:紙的周長:(40+30)×2=140(釐米)

書的周長:26×2+18×2×2

=52+72

=124(釐米)

140>124,紙的周長>書的周長,所以這張紙合適。

有18人同意這種想法。

盧胤合:包書皮時,書的長度不變還是26釐米,寬展開後變成18×2=36(釐米),用這張紙40釐米的邊包書的兩個寬邊36釐米,用30釐米包書的長邊26釐米,40>36,30>26,所以合適。

有5人同意這種想法。

於鴻昊:包書皮時,書的寬度是18釐米,用40釐米長的邊去包2個寬40÷2=20釐米,20>18,書的長度是26釐米,它的長度不變,用30釐米的邊去包,30>26,所以合適。

有2人同意。

課堂上,同學們交流熱烈,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理由,當然班上也有一部分同學從面部表情上看,聽得雲裡霧裡,沒理出個頭緒,到底哪種想法最有根據,還是這些想法都對?為了讓學生自己能說服自己,我沒有當堂對哪種想法進行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晚上回家再次包書皮,並且規定用三張不同的紙來包裝:①邊長35釐米的正方形紙;②長40釐米寬30釐米的長方形紙;③長50釐米寬24釐米的長方形紙。

當再次交流時,班上的大部分學生都說出了邊長35釐米的正方形紙和長50釐米寬24釐米的長方形紙不合適,只有長40釐米寬30釐米的長方形紙合適,並且,說明不合適的理由時,都是在圍繞著邊長35釐米不夠兩個寬的長度,50釐米雖夠兩個寬邊,而24釐米又不夠包長邊26釐米,沒有一個同學在紙的面積和周長與書的面積和周長相比較上說明,看來同學們已自己找出第一節課哪種想法最有依據性了,知道了單從面積和周長相比較是不行的。此時,再稍一點撥,孩子們便完全理解了。

經過兩次包書皮的過程,經過課堂上的不同交流,同學們不但知道本題的答案,並且也明白了為什麼,這不正是我們的數學課所要達到的目標嗎?當我再讓學生用長40釐米寬30釐米的紙給長18釐米寬26釐米的書包裝時,同學們都知道從邊上去考慮,不用實際去包裝也知道了不合適。

透過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學生往往能找出答案,但對於“為什麼”,卻是需要每個孩子深深地思考,這樣才有利於以後的學習。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放過任何一個教學細節,雖然數學知識的嚴密性決定了答案的唯一性,但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想法往往是不惟一的,正是這不惟一的尋求過程,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探究數學奧祕的良好思維品質,而怎樣組織學生參與探索這一過程,也正是新課改要求教師深深思考的一個問題。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10

整節課我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以下幾點:

1、新課標指出:

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週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瞭解長方形的周長最優化方法時,我也藉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2、根據第低階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知識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心投入到學習中。

3、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學家波利正指出:學習任何新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學生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絡。,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新課標指出:合作交流與積極探索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識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美國一所大學的牆上寫著:我聽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記得了,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工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並小組討論計算方法總結,全班交流、彙報後,才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

4、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週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瞭解長方形的周長最優化方法時,我也藉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5、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融洽,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我始終以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談,把自己當作一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與學生處於朋友關係、平等狀態。由於有這樣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學,樂意學。

6、有機地滲透情感教育,經過一系列教與學,我提出:小白兔與烏龜新的長跑比賽結果怎樣呢?讓學生猜一猜,通過猜,讓學生懂得了:驕傲必定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失敗一次並不可怕,關鍵是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綜觀整節課,教師和學生都是在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中一起學習,學生樂於學,每個學生都在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TAG標籤:教學 長方形 周長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