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當前位置 /首頁/名著精讀/蝶戀花/列表

納蘭性德《蝶戀花-散花樓送客》詩詞賞析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

納蘭性德《蝶戀花-散花樓送客》詩詞賞析

納蘭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盡離人,此際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聲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雲,遮住君行處。行宿黃茅山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

(1)概括詞中詩人的形象特點,並簡要分析.(3分)

(2)上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什麼情感,請簡要分析。(3分)

(3)賞析“行宿黃茅山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一句。(2分)

(1)【答案解析】詩人設宴送別友人,內心悽苦,(1分)把酒勸君,明知無法挽留朋友,只有祝願友人一路順風,欣賞沿途的風土人情,(1分),通過景物烘托和人物的動作、心理刻畫了一個珍重友情,不忍分別的詩人形象。

(2)【答案解析】作者用清笳杵刀尺、蒹葭浦這些意象(1分)描繪出的一幅寒意沉沉,蕭瑟清冷的畫面(1分),表達心中悽苦的離情。(1分)

(3)【答案解析】最後想象虛寫(1分)別後朋友旅途中所見的景象,行宿黃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純樸熱鬧的景象,勉勵寬慰友人不必憂愁,表現了對友人的祝福。(1分)

賞析一

納蘭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詞人,納蘭是張見陽的異姓昆弟,此詩作於康熙十八年張見陽就任江華時,容若曾賦多首詩詞相送。作於同時的還有詞《送張見陽令江華》,《菊花新·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

這是一首抒寫離恨之作。“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天的離別從來最傷情,多愁善感的容若更是敏感而細膩,通過“清笳”“ 杵”“刀尺”、“蒹葭浦”等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副寒意沉沉、蕭瑟清冷的晚秋暮色圖,表達了詞人內心悽苦的離情別緒。

那一日散花樓前,納蘭為張見陽設宴餞行。城上聞笳聲,城下聽砧杵。悽悽復悽悽,聲音起伏疊合又夾擊,真是好個寒涼還生悲切。秋天逢離別,是怎樣的心意苦楚呢,更哪堪這秋已暮,天又暮,刀尺催寒衣,冷風吹蒹葭。

清笳,是指悽清的胡笳聲。南朝謝朓《從戎曲》中“寥戾清笳轉,蕭條邊馬煩”的悽戾寒蕭,陸游也寫有“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的魂夢離索,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寫的更是靜寂孤寒,秋聲四起:“院靜聞疏雨,林高納遠風。秋聲連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燈裡,清笳萬井中。天涯未歸客,此夜憶江東。”

笳,這種來自異域的樂器,它的聲音悲愴遼遠像大漠的徹骨荒蕪,又好似幽幽無底深井蕩起的寒意,不可捉摸。這些,通常都與秋寒,離愁,羈旅等冷色意象相關相連,故古人填寫一紙淒涼意,清笳歷來就是座上賓。杵,即搗衣的棒槌,容若在詞中多次用到,這個意境亦是很受文人青睞。那種一下一下頗有節奏的“篤篤”搗衣之聲,多為婦人進行在黃昏暮色裡,一如催歸的切切呼喚,喊疼了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此情此景,怎不令送客的容若黯然傷神而“心偏苦”呢。

關於刀尺,乃縫製衣服的工具,刀尺又催,應為趕製寒衣之意。秋天將盡,嚴冬欲臨,正是趕製禦寒衣物的時候。蒹葭浦,即生長有蘆荻的水湄。蒹葭是從《詩經》裡走出來的,但凡沾染上一星半點兒,就足夠能讓人想到飛絮照水的霜霜蒼蒼茫茫了。

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過一組相望長安的《秋興》詩,詩風蒼健磅礴,以秋景秋愁貫穿,而感嘆國家興衰,身世蹉跎。其中就不乏“刀尺”、“暮砧”、“悲笳”、“荻花”之類的意象,如“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是時張見陽赴任之處,才經歷戰火還尚未恢復,於此,容若的離別情意,依依不捨之餘更添了幾分身世的蹉跎飄零之感。

容若他寫,把酒留君君不住。李太白說,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那樣的豪情天縱,是可以將離愁別意斟入杯中,一飲而盡後而相視長笑的。此時京師江華,所隔又豈止千里呢。心偏苦,留不住。距離,隔斷了目光,牽念卻愈加綿長。秋瑟瑟,寒雲遮。君行處,暮靄沉沉,煙波遠。自此後,自此後,千山萬水訪君難。

黃茅山店,指的是荒村野店。北宋蘇庠有一首《鷓鴣天》,寫的就是客途別恨與懷人之情。荒野岑岑,秋愁葉葉,層層復疊疊,不等閒。“行宿黃茅山店路”與“夕陽村社迎神鼓”這兩句,是容若由眼前的餞別之情而想象張見陽在路途之景。關於村社。古時每年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是為秋社日,一般在秋分前後的農家秋收完畢之時,村村寨寨會立社設壇祭祀土地諸神。相傳這樣的日子在鄉村非常隆重,殺豬宰羊,鑼鼓喧天。神鼓,應是村社祭祀時的一種民俗鼓樂。

容若處處為好友設想,心念如此細膩純真。最後的兩句虛擬是將孤涼岑寂的行程與撲面而來的淳樸民風相比照,才之卓絕更是彰顯他的情之卓絕。

賞析二

張見陽赴任湖南江華那年,容若曾賦多首詩詞相送。據張見陽於康熙三十年所刻《飲水詩詞集》而考,此篇題有副題《送見陽南行》。由此便可推斷,散花樓所送之客,正是容若好友張見陽,此詞所作時間即為康熙十八年(1679年)。

那一日散花樓前,他為他設宴餞行。城上聞笳聲,城下聽砧杵。悽悽復悽悽,聲音起伏疊合又夾擊,真是好個寒涼還生悲切。秋天逢離別,是怎樣的心意苦楚呢,更哪堪這秋已暮,天又暮,刀尺催寒衣,冷風吹蒹葭。

清笳,是指悽清的胡笳聲。南朝謝朓《從戎曲》中“寥戾清笳轉,蕭條邊馬煩”的悽戾寒蕭,陸游也寫有“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的魂夢離索,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寫的更是靜寂孤寒,秋聲四起:“院靜聞疏雨,林高納遠風。秋聲連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燈裡,清笳萬井中。天涯未歸客,此夜憶江東。”

笳,這種來自異域的樂器,它的聲音悲愴遼遠像大漠的徹骨荒蕪,又好似幽幽無底深井蕩起的寒意,不可捉摸。這些,通常都與秋寒,離愁,羈旅等冷色意象相關相連,故古人填寫一紙淒涼意,清笳歷來就是座上賓。杵,即搗衣的棒槌,容若在詞中多次用到,這個意境亦是很受文人青睞。那種一下一下頗有節奏的'“篤篤”搗衣之聲,多為婦人進行在黃昏暮色裡,一如催歸的切切呼喚,喊疼了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此情此景,怎不令送客的容若黯然傷神而“心偏苦”呢。

關於刀尺,乃縫製衣服的工具,刀尺又催,應為趕製寒衣之意。秋天將盡,嚴冬欲臨,正是趕製禦寒衣物的時候。蒹葭浦,即生長有蘆荻的水湄。蒹葭是從《詩經》裡走出來的,但凡沾染上一星半點兒,就足夠能讓人想到飛絮照水的霜霜蒼蒼茫茫了。

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過一組相望長安的《秋興》詩,詩風蒼健磅礴,以秋景秋愁貫穿,而感嘆國家興衰,身世蹉跎。其中就不乏“刀尺”、“暮砧”、“悲笳”、“荻花”之類的意象,如“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是時張見陽赴任之處,才經歷戰火還尚未恢復,於此,容若的離別情意,依依不捨之餘更添了幾分身世的蹉跎飄零之感。

容若他寫,把酒留君君不住。李太白說,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那樣的豪情天縱,是可以將離愁別意斟入杯中,一飲而盡後而相視長笑的。此時京師江華,所隔又豈止千里呢。心偏苦,留不住。距離,隔斷了目光,牽念卻愈加綿長。秋瑟瑟,寒雲遮。君行處,暮靄沉沉,煙波遠。自此後,自此後,千山萬水訪君難。

黃茅山店,指的是荒村野店。北宋蘇庠有一首《鷓鴣天》,寫的就是客途別恨與懷人之情。

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

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閒休。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

荒野岑岑,秋愁葉葉,層層復疊疊,不等閒。“行宿黃茅山店路”與“夕陽村社迎神鼓”這兩句,是容若由眼前的餞別之情而想象張見陽在路途之景。關於村社。古時每年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是為秋社日,一般在秋分前後的農家秋收完畢之時,村村寨寨會立社設壇祭祀土地諸神。相傳這樣的日子在鄉村非常隆重,殺豬宰羊,鑼鼓喧天。神鼓,應是村社祭祀時的一種民俗鼓樂。

容若處處為好友設想,心念如此細膩純真。最後的兩句虛擬是將孤涼岑寂的行程與撲面而來的淳樸民風相比照,才之卓絕更是彰顯他的情之卓絕。那樣的惆悵與溫暖,閃著銅質的光,千古不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