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當前位置 /首頁/名著精讀/一剪梅/列表

李清照《一剪梅》的藝術特點

《一剪梅》的這首詞在黃升《花菴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後,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李清照《一剪梅》的藝術特點,歡迎檢視。

李清照《一剪梅》的藝術特點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已是秋天了,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仍散發著殘留的幽香,睡在竹蓆上,已有了一些涼意。輕輕地提著絲裙,獨自登上那精緻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長空,白雲悠悠,誰會將書信寄來?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飛回來時,清亮的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我們兩個人呀,患著一樣的相思,卻兩地分離,牽動著各自的憂愁。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隱隱地湧上了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的藝術特點

1、感情特色

(1)清新、自然

此詞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雲流水,由紅荷香殘、玉簟清涼,稍作鋪墊,迅速撥出女主人公“獨上蘭舟”的行態形象,文筆輕靈、飄逸。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為了不驚動別人,作者李清照採用了“輕解羅裳”的做法,而正因為是“輕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獨上蘭舟。詞中“獨”字迴應著“輕”字,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思別恨中那細膩纏綿的心靈,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長,淡極卻屬韻味深長;平實之語卻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像花那樣空自凋殘; “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將自然之景的發展過渡得清新自然、層次井然,且字聲與情感相協、聲情並茂。詞人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抒寫自己的審美理想,表達自身的情感追求,讀來毫無雕琢之感,生動自然、渾然天成。

(2)含蓄、雋永

在男性文學世界裡,李清照一枝獨放,並且成為婉約詞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雋永的風格讓無數讀者為之痴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勾畫出月下西樓凝望的動人倩影。“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由己及人,見出兩心相知。“才下”與“卻上”、“眉頭”與“心頭”,勾連起伏,會心傳神,表達出女詞人刻骨銘心的相思和無限消除的離愁。詞作以淺近之語含蓄地寫出了深摯濃郁之情,發清新飄逸之思,清俊婉麗。李詞正是通過這種自由素雅的文學語言所創造的優美的藝術形象,使讀者體會到真摯的人類情感和含蓄不盡的意境,更讓人領略到其詞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了眉頭,同時也佔了心頭;李清照的相思與閒愁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難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綿綿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轉而悠長的,她所表現的憂愁沒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無奈,沒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慨嘆,更沒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絕望無邊。她的相思之愁是因愛而生,是因愛而起,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的時候雖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這種愁苦才讓讀者從側面感受到了她對丈夫最真摯的愛。“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將情緒物理化、空間化,充分地表現出李清照對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摯、深情

李清照的詞章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了真摯動人的感情,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魅力。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是個活潑俏皮、不知憂慮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卻改變了這種天真爛漫的形象,而成了終日思念丈夫、渴望與之團聚並在等待雲中寄來錦書的少婦。整首詞一開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潤著濃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漸凋殘的紅藕,獨自漂流的'水面上的蘭舟,寫滿雁字的、遍灑銀色月光的西樓。詞人滿腔懷念之情,通過鴻雁傳書的浪漫想象,以曲筆寫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寫得委婉曲折、悽楚動人,奠定了全詞真實而深沉的感情基調。同時,也為表達下篇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愁閒獨處、寂寞無聊的愁苦造成一種極為融洽和諧的抒情氣氛,展現了他們雖然身處異地卻彼此牽掛的感人畫面,這種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讓讀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詞作的自然天成、深摯的感情躍然紙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約詞人大部分是男性,他們主要是寫豔情幽懷,而李清照卻另闢蹊徑,她從女性的視角來寫愛情悲歡和親歷的家國鉅變,她的這種細膩而真實的表達方式和文筆不僅沒有讓讀者感到討厭,反而獲得空前成功。我們從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寫景、敘事還是抒情,其詞不是靠浮豔辭采來做裝飾,也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根據詞人自己的親身感受,直言不諱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現出來,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

2、敘事特色

李清照在創作詩詞的過程中將鋪敘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如《一剪梅》中,詞的上片寫的東西很多:“紅藕香殘玉蕈秋”是寫景,展示了紅荷凋敗、唯餘殘香、竹蓆生涼的淒涼景色,突出了“秋”的氛圍,因此作為全詞的抒情基調。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都是人的活動。“雲中誰寄錦書來”乃是人的感觸。“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似寫景,其實也是“獨上蘭舟”之所見、所感,離不開人的視覺和感受。下片“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又是純粹的抒情口吻了。李清照在創作詩詞的時候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而是詞緊緊抓住內在感情發生發展的過程,她巧妙地把外在的事物融入到感情發展的流程中。李清照採取的這種鋪敘方式不僅豐富了詩詞中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同時也把她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清照《一剪梅》的鑑賞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了後世詞評家的極力讚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雲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髮。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於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後三句,與其他詞人一些詞句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溫庭筠《菩薩蠻》“玉樓明月長相憶”,馮延巳《三臺令》“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晏殊《訴衷情》“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秦觀《減字木蘭花》“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以及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日邊訊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此外還有唐人李益的一首七絕詩與此詞也很相似,詩題為《寫情》:“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詩與詞都寫了竹蓆,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是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儘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詞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脫胎而來。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相對於範句,李句“特工”。兩相對比,範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裡,“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此詞的藝術魅力,也主要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