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詞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範文/導遊詞/列表

屈原祠的導遊詞範文

在屈原誕生地秭歸,屈原的影響深入人心,從官方紀念祠到民間廟宇,秭歸從古到今修建過許多關於屈原的紀念建築。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屈原祠的導遊詞範文,歡迎檢視。

屈原祠的導遊詞範文

屈原祠的導遊詞範文【1】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秭歸參觀著名的鳳凰山旅遊景點————屈原祠。我姓杜,大家可以叫我小杜,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景區。

屈原祠是為紀念著名愛國詩人屈原而建的,所以取名叫“屈原祠”,請大家隨我進入景區,現在大家看到的是跳跳泉,跳跳泉裡有幾隻小魚,它們是用石頭做的,從小魚的嘴裡噴出的水總是伴隨著樂聲一蹦一跳的,所以叫“跳跳泉”。

請大家跟我一起往前走,現在我們來到了屈原廣場和屈原祠建築群,整個建築群由前殿、大殿和東西配房組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屈原祠山門,山門上“光爭日月”四個大字是郭沫若的題字,意思是屈原精神可以與日月爭輝。

下面我們進入前殿,來到“天地齊光”展廳,介紹了屈原祠的由來,展示了歷代遷建情況,現在這個屈原祠是因三峽工程興建,由歸州搬遷過來的。接下來我們參觀第一展廳————逸響偉辭,這裡面主要展示屈原的作品,大家看完跟著我往上走,便進入屈原生平展廳,它詳細介紹了屈原的生平,大家可以順便觀看一下屈原跳江的影像和屈原被流放的視訊資料。再往上走,這裡就是後世人們為紀念屈原的作品展廳,各級各類書籍無不體現出人們對屈原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經過一排排整齊的石階,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屈原祠建築群的最高點————“萬世景仰”展廳,大家看屈原的銅像,他愁眉緊鎖,手持配劍,凝視遠方,展示出屈原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忠臣形象,大家可以在此盡微薄之力自願捐贈,也可以和其他遊客一樣參加祭拜。

請大家跟我往下走了,“遺響千秋”展廳展現的是屈原對後世的影響,從牆上這些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出各地紀念屈原的活動歷史悠久,傳統習俗獨特,特別是端午划龍舟、吃粽子一直流傳至今,還有大家看到的讀書洞、照面井這些仿造的景點再現了屈原的神奇傳說故事。

下面我們來到最後一個展廳————“情灑詩魂”大家看到展示出來的題字和繪畫都是後世一些名人為紀念屈原在建築或遺址上留下的,大家下樓,看到的這些屈原雕像是歷代人們為紀念屈原而作,它們做工精細,神態各異,但是都展示出人們對屈原的懷念之情。

走出屈原祠,我們去看看山上的屈原墓,大家看看,墓裡有紅色的棺材,據說當時人們害怕奸臣破壞屈原葬禮,就做了九十九口紅色棺材,讓奸臣認不出哪一口是屈原的,因此,本地人死後用紅棺材的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順著彎彎曲曲的小路,我們看完“千善橋”、“牛肝馬肺峽”景點,現在到達的是新灘古民居建築群,它體現了古人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它的建築材料是新灘古民居原始建築材料,現在大家自由參觀一下“風情民俗館”和“江瀆廟”,看完以後就經過古索道到“觀景臺”集合,在觀景臺我們可以近距離看到舉世聞名的雄偉三峽大壩。

現在請大家從觀景臺下去,按順序上旅遊觀光車,準備回到景區門口,右前方我們看到的是“崆嶺縴夫”,它是用石頭雕刻而成的,生動地體現了古代峽江勞動人民艱苦的生活。

現在我們已經經過了剛才大家參觀過的屈原祠山門和屈原廣場,旅遊觀光車馬上就要回到景區門口了,相信大家一定對屈原祠有一些戀戀不捨之情吧?我也真誠地歡迎大家再來秭歸屈原祠參觀,謝謝大家,再見!

屈原祠的導遊詞範文【2】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姓胡,你們可以叫我胡導,在這一天裡,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找我,我會竭誠為大家服務。今天我們參觀的是屈原故里。這裡是5A級旅遊景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為了紀念屈原而建成的。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美好的“屈原故里”之行吧!

山門處:

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屈原祠,這是目前國內乃至世界最大的屈原紀念館。她倚山臨江,依舊制,呈古風,整個建築群佔地三十八畝,建築面積達五千八百餘平方米。蔚為壯觀。

大家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巍峨的山門,山門主體與東西配房構成了中國漢字“山”的形狀。山門上 “屈原祠”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郭沫若先生手書的。”祠”在古漢語中為“祖廟”的意思,由此可見,秭歸人民世世代代是把屈原奉若神靈的,對其敬仰與緬懷之情綿延千古,源遠流長。額坊上的 “孤忠”、“流芳”四個字,是書法名家襄陽王樹人所題。大門門楣匾額為湖北省著名書法家張秀題寫的“光爭日月”四個大字。山門兩側輔以圓形的風火山牆,滾龍脊,牆面是泥灰塑出的龍鳳圖案。屈原祠山門保持了宋代清烈公祠的原貌,牌樓高17米,寬18米。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據專家考證公元前340年生於咱們秭歸縣樂平裡,卒於公元前278年。相傳屈原本是楚國貴族,從小聰明睿智,記憶力超群,長大後博學多才,正直端方,外表丰神秀潤。在楚國曆任左徒、三閭大夫等職。曾深得楚懷王信任,入則與王議國事,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出使他國,聯齊抗秦。屈原不僅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個流芳百世的傑出詩人。他開創了楚辭體,以其瑰麗浪漫的想象影響了後世一代又一代人。公元前278年,屈原在流放途中,聽到楚國郢都被秦將白起攻破的訊息,悲憤之中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屈原投江以後,楚國子民深感其志之堅,其情之深,遂開始以各種活動紀念他,以各種形式祭祀他。他投江的日子——五月初五,逐漸沿襲成一個節日——端午節。在端午節,要划龍舟、吃粽子,這種風俗逐漸涵蓋全民。人民還修建各種廟、觀、祠堂來紀念他。

在咱們秭歸,最早的一座屈原祠建於唐元和15年,即公元820年,由時任歸州刺史的王茂元在歸州東5裡之屈原沱主持修建。宋元豐3年,即公元1080年,宋神宗趙頊封屈原為“清烈公”,宋代屈原祠亦稱“清烈公祠”。祠為硬山頂,四合院式,建築面積350平方米。經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又分別更名為“屈公祠”、“楚左徒屈大夫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屈原祠遷至歸州東3裡之向家坪,於1982年6月25日建成,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2006年11月10日,因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興建,屈原這位資深移民,被再次遷至秭歸新縣城鳳凰山。這座屈原祠於2009年1月初步建成,2010年6月16日正式對遊客開放。

前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前殿,這是一棟木構建築,面闊五開間,重簷歇山屋頂。懸有“光昭日月”的匾額,門口楹聯為李白詩句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我們首先進入前殿參觀。這是正中為屈原祠的“前言”,前言展碑所用石料是我們秭歸特有的三峽石,它獨特的紋理,細膩的質地蘊含著屈原故里豐厚的文化底蘊。周圍石木結構的展櫃輔以絲網印玻璃立碑,使整個前殿大氣且獨具特色。前言碑文對屈原乃至屈原祠作了整體介紹——“屈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顆詩壇巨星”。

右邊這一組是歷代屈原祠的微雕模型。這裡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唐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現代屈原祠的縮微模型。

四周置放的是歷代修葺屈原祠碑文拓片。分別為:唐代王茂元《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並序》,元代黃清老《清烈公廟記》,明代胡穩《重修三閭大夫祠記》,清代王景陽《重修屈原公祠記》,清代吳省欽《修建屈左徒廟碑記》,清代李炘《重修楚左徒屈大夫祠記》,當代兩次重修屈原祠記,以及相關實物照片。

下面我們將要進入屈原祠前殿南配房。前殿南北配房主要設定碑文,所以也稱為南北碑廊。

前殿南配房(南碑廊):

南碑廊的主題是“逸響偉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離騷》的情懷,思考《天問》的求索,體驗《九歌》的瑰麗,感受《橘頌》的芬芳吧!

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楚地特色,“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弘博麗雅,浪漫奇特,驚採絕豔,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書·藝文志》曰:“屈原賦二十五篇。”如同昭昭日月,千古不朽。我們邀請國內書法界名家,將屈原25篇作品用楷體或行體分篇章書寫,製作成碑刻,以志永存。

大家依次可以看到的碑刻作品是:《離騷》、《天問》、《九歌》(共11篇,也可算作9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這些碑刻作品都是從歸州老屈原祠遷移而來。

 南陳列室:

現在我們一起進入南陳列室展區,這裡的主題是“卓絕一世——屈原生平展”。

第一個展區的主題是“東方詩魂”。屈原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愛國憂民、行廉志潔的高尚情操,勵精圖治、求索奮進的拼搏精神,改革法制、聯齊撫秦的美政思想,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壽。他歷任三閭大夫、左徒等職,博聞強志,嫻於辭令。但腐朽昏聵的楚王朝廷聽信讒言,棄忠信奸,放逐屈原,最終致使屈原悲憤投江,以身殉國。

星耀東方

屈原出生在咱們秭歸縣樂平裡,這一幅就是樂平裡全景照片。屈原的遠祖是顓頊高陽帝,他是與楚王同姓的貴族。熊繹受封於楚,居丹陽(今湖北秭歸) 傳至熊通(一作達),就是楚武王。其子瑕,封采邑於屈,子孫就以屈為氏,所以熊是楚國國姓,屈是楚國國姓的分支。咱們秭歸縣熊、屈二姓人民聚族而居,但是至今保留著不通婚的習俗。這一幅呢就是“屈原生卒年表”,這一幅呢就是“楚先楚王世系表”,這一幅是“屈氏世系表。據專家考證,屈原誕生於公元前340年,於公元前278年跳汨羅江殉國,享年62歲。這些是《史記》中關於楚國及屈原生平事蹟相關史料的影印件。

“才華橫溢”展區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在戰國那個時代,左徒到底相當於什麼官階,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現代學者們意見不一。但是從他的職責來看,“議國事”“出號令”“接遇賓客、應對諸侯”,這是一個責任重大、官階較高的官職。這幾幅是歷代名家關於屈原實施他的“美政”理想的想象圖。

“勵精圖治”展區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同時還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20多歲的屈原作為楚國的左徒,曾受楚懷王委託出使齊國,締結兩國之好。並聯合燕趙韓等國合縱抗秦。在國內,屈原主張選賢任能,草擬憲令,施行美政。

 “忠肝義膽”展區

屈原極力進諫楚王施行“合縱”政策,力諫囚禁破壞齊楚聯盟的秦國使者張儀。但是,昏聵的楚懷王,忠言逆耳,不聽忠肝義膽的屈原的'勸諫,輕率出使秦國,被囚而死。憤怒的屈原責問懷王的小兒子,令尹子蘭,為什麼當初極力慫恿懷王入秦。

 “歷經坎坷”

屈原的改革政令和出色才能以及忠直品格觸動了一些舊貴族。《史記》記載: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昏聵的懷王就這樣疏遠了屈原。又因為屈原為懷王被騙入秦最後客死異鄉而怒斥子蘭,所以懷恨在心的子蘭做了令尹後,又在哥哥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聽信讒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這一幅是《屈原流放線路圖》。《屈原流放線路圖》是浙江大學姜亮夫教授所繪。姜亮夫教授是章太炎先生的學生,他參考多方史料,繪製了這幅《屈原流放線路圖》。

 星隕汨羅

楚國郢都被秦將白起攻破的訊息傳到屈原的流放地,極度悲憤的屈原創作《懷沙》絕命辭,投江自盡。這是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專門製作的幻影成像“屈原投江”,力求真實再現那令人迴腸蕩氣的歷史情境。

 “社稷興衰”單元

這裡主要向大家介紹屈原時代背景。屈原一生歷經楚宣王、楚威王、楚懷王、楚頃襄王四個時期。楚國從楚武王開拓疆域開始,到楚莊王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經過數代的勵精圖治,楚國成為南方的諸侯強國。當時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並雄,但是以齊國最富,秦國最強,楚國最大。要是縱向聯合諸國,則楚國能夠得天下。到楚威王時國勢達到了強大和繁榮的頂點。至楚懷王前期,國勢仍很強盛。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齊、楚、燕、趙、韓、魏六國合縱,共同攻打秦國,楚懷王為六國聯軍統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但楚國朝廷昏庸腐敗,楚懷王偏聽偏信,一再放逐屈原並最終受騙入秦,落得個“客死於秦,為天下笑”的下場。從此,楚國逐漸走向衰亡。大家來看看《戰國形勢圖》、《楚國疆域圖》以及《楚全盛時期大致疆域圖》。楚王(楚宣王、楚威王、懷王、頃襄王)畫像及簡介,這裡是楚國都城想象復原圖以及楚國民居想象圖。

大家現在來到的是南陳列室第三單元“荊楚風韻”展室。楚國自熊繹始,“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不僅使政治、經濟得到發展,而且使文化藝術得到繁榮。從歷代出土的楚文物來看,楚人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在眾多藝術門類上取得了光輝的成就。在青銅鑄造、繪畫雕刻等方面的造詣尤為出色。

虎座鳳架鼓:又稱虎座鳳鳥懸鼓,是戰國時期楚國特有的一種鼓樂。其主體由雙虎、雙鳳、扁鼓三大部分組成,用料為金絲楠木,雕刻成木胎後,在上面繪鳳、虎以及裝飾圖案,外髹生漆。古時候巴、楚兩個民族比鄰而居,經常打仗,虎是巴人的圖騰,鳳是楚人的圖騰,這種造型就象徵著楚人不畏強暴,戰勝了猛虎巴人的意思。

鎮墓獸:它的其作用主要是用來避邪。下有方座,中有軀幹,上有頭部,頂插鹿角。方座製作考究,形狀多為帶斜頂的四方體,紋飾複雜。其烏瞰圖多為“亞”字形,象徵著太廟、祖廟、明堂的平面圖。我們來看,它的外觀充滿了詭譎浪漫的神祕美感,睜目吐舌、猙獰恐怖,顯示其引魂昇天的神威。

越王州勾劍:現已面世的至少有11把。咱們秭歸出土的這柄劍長50釐米,重1。75千克,是1980年4月修建香溪鎮衛生院時出土的。劍格上刻有鳥篆銘文,正面為“越王州勾”,反面為“自作用僉”。經現代科學證實,採用青銅鑄造而成。劍身表面與柄、格的黑漆古色硫化層迥異,劍身光亮而不鏽蝕,據考古學家分析是因為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的原因所致。

太陽人石刻:1998年11月於秭歸縣東門頭出土,長115、寬20、厚12釐米的石板上陰刻線條簡潔的人像。人像腰部兩旁分別刻劃星辰,頭上方為刻有23條光芒的太陽。這是目前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時代的太陽崇拜影象。屈原《九歌》中的《東君》是祭祀太陽神的祭歌,“東君”即太陽神。由此說明,遠古時期的秭歸存在太陽崇拜習俗。

銅敦:青銅鑄造,是古代的一種盛食器,由鼎演變而來。三短足、圓腹、口側附獸首兩銜環。器有蓋,蓋上有三環,翻轉過來成盤狀。這件敦是1974年10月在秭歸縣樹坪出土的,為戰國時期的器物,器高23釐米。器身不厚重,上雕蟠虺紋。1988年6月5日這天,在秭歸屈原紀念館被盜,8月即出現在美國索斯比拍賣公司的拍賣名錄上,經國際刑警組織中國國家中心局的努力,在大量確鑿證據面前,索斯比拍賣公司同意無償將銅敦歸還中國。

“激情浪漫”展室

屈原在作品中運用奇特的象徵手法,以善鳥香草配忠貞,以惡禽臭物喻讒佞,以靈脩美人比賢君,以宓妃佚女譬賢臣,以虯龍鸞鳳託君子,以飄風雲霓為小人。並以龍為馬,以鳳為車,叩天門、馭彩虹、駕驂螭、駛飛鳥,令太陽緩行,叫月亮讓路,讓風神追隨。同時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這一部分是香草植物連環畫,都是楚地常見的香草植物。有蘭、芷、桔、桂、椒、蕙、菊、江離、杜衡等。

這一部分是美人賢聖圖,屈原在作品中將許多古代聖賢比作美人。如《離騷》中有:“彼堯舜之耿介兮”,歌頌堯舜的光明正直。如顓頊高陽氏就在《離騷》、《惜誦》等詩篇中出現。還有夏啟、商湯、帝嚳、武丁、軒轅大帝、周文王、介子推、伍員(即伍子胥)、彭咸、姬發(周武王)、齊桓公、晉文公、伯夷、傅說、皋陶、楚懷王等人影象。

屈原作品充滿瑰麗浪漫的想象,有許多神話。這一部分是神話人物圖:神農等五帝(出現在《離騷》、《惜誦》等作品中)、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東君等。

傳說故事圖,這裡有:《馭龍乘鳳圖》(離騷)、《瑤臺娀女圖》(離騷)、《宓妃濯發圖》(離騷)、《甯戚飯牛圖》(離騷)、《鳳鳥圖》(離騷)、《升皇圖》(離騷)、《羿獵封狐圖》(離騷)、《雲中君踏雲圖》(雲中君)、《湘夫人築室圖》(湘夫人)、《大司命乘雲圖》(大司命)、《少司命乘風圖》(少司命)、《東君踏雲圖》(東君)、《河伯乘白黿》(河伯)、《河伯出行圖》(河伯)、《山鬼靈芝圖》(山鬼)、《巫山神女圖》(山鬼)、《獻祭圖》(禮魂)、《雷神佈雷圖》(遠遊)、《火神祝融圖》(遠遊)、《江畔問對圖》(漁父)、《巫陽招魂圖》(招魂)、《招魂圖》、《楚王獵兕圖》(招魂)、《長人圖》(招魂、天問等)、《虎豹九關圖》(招魂)、《魂無南圖》(大招)等;

這一組是關於屈原自身的圖畫。《屈子以降圖》(離騷)、《屈子受名圖》(離騷)、《女嬃詈弟圖》(離騷)、《蘭皋步馬圖》(離騷)、《屈原涉江圖》(涉江)、《顧郢圖》(哀郢)、《南行圖》(抽思)、《歸魂九逝圖》(抽思)、《屈子更駕圖》(思美人)、《屈子遠遊圖》(遠遊)、《屈子問卜圖》(卜居)、《卜居漁父圖》(卜居、漁父)、《橘頌圖》(橘頌)等;

其它還有《國殤圖》(國殤)、《鷙鳥不群圖》(離騷)等。

第六單元“琦瑋天問”展室

《天問》是屈原作品中富有哲理的一篇長詩。全篇提出170餘問,問天、問地、問人。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興哀、古代神話、怪誕人事等等,以問述志,以問寄情,以問說理。其構思奇,創格奇,設問奇。天地之窈冥,萬物之詭怪、歷史之更替,設疑詰之,無所不及,予人以豐富的想象。

主要選取歷代畫家根據《天問》內容的繪畫,採取幻影成像的形式,製作動畫。可分三大類:

問天上事。主要是指日、月、星等天象。如《女媧月蟾圖》、《蟾月天象圖》、《月神畫像》、《日神畫像》、《女歧九子圖(即九子星)》、《角宿圖(二十八星宿之首)》、《蒼龍星座圖》、《女媧補天圖》等;

問地上事。主要指自然地理、神話傳說等。如《盤古闢天地》、《大禹治水圖》、《應龍圖》、《燭龍圖》、《鬿堆圖》、《九頭蛇圖》、《蛇吞象圖》、《鯪魚圖》、《羿射十日圖》、《湯殛妹喜圖》、《鵠饗圖》》等;

問人間事。主要指歷史興衰、怪誕人事等。如《羿射河伯圖》、《眩弟圖》、《武王會盟圖》、《昭王南巡圖》、《穆王周流圖》、《幽王納姒圖》、《幽王烽火圖》、《齊桓殺身圖》、《箕子佯狂圖》、《彭祖獻雉圖》等。

這裡有採用現代技術製作的穹頂,顯示二十八星宿圖。

“異彩紛呈”展室

屈原的偉大精種及其瑰麗的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甚至傳頌於世界。自漢至今,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文獻層出不窮,研究成果異彩紛紜。享譽中外,風靡神州。

這裡為漢代至今及國外屈學或楚辭學研究著作、屈原作品出版物、屈原傳記類文獻及作品。古代以司馬遷、劉向、王逸、洪興祖、朱熹、戴震等為主,近代以梁啟超、聞一多、郭沫若、魯迅、茅盾、毛澤東等為主。另外,這裡展陳的還有其他名人、大家的屈學或楚辭學文獻,如遊國恩、姜亮夫、林庚、湯炳正等。這一幅照片是毛澤東同志向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贈送《楚辭集註》的照片。

現在我們來到了屈原祠的靈魂所在地——大殿。請看,正門上方的匾額是:“萬世景仰”,寄託著我們對屈原的無限仰慕之情,兩旁的門柱楹聯:

大節仰忠貞,氣吐虹霓,天問九章歌浩蕩

修能明治亂,志存社稷,澤遺萬世頌離騷

為趙樸初所作。趙樸初(1907—2000),生於安徽省太湖縣。生前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對佛學、書法、詩詞曲均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擅長聯對,其聯語麗詞工,具有獨特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

現在我們進入大殿。迎面所看到的屈原青銅像,高3。92米,總重3噸,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青銅像之一,由湖北美院設計,1985年端午落成於歸州屈原祠,現搬遷至此。銅像設計外形為“低頭沉思,頂風徐步”,表現了屈原愛國愛民的滿腔激情和孤忠高潔的精神境界。屈原青銅像後面是一幅帛畫複製品,叫《人物御龍帛畫》。這幅帛畫1973年出土於長沙市東子彈庫楚墓,既有楚文化特色,又與屈原形象接近。郭沫若為該畫題詩曰:“彷彿三閭再世,企翹孤鶴相從。陸離長劍握拳中,切雲之冠高聳。上罩天球華蓋,下乘湖面蒼龍。鯉魚前導意從容,瞬上九重飛動。”

這裡還配置屈原靈位、招魂幡等,為每年端午祭祀屈原所用物品。東西牆壁是由武漢美院教授唐小和所創作、繪製的壁畫

下面我們將依次參觀北陳列室,北陳列室的主題是“千古遺響——屈原對後世的深刻影響”。請看楹聯: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這是清代秦瀛所作)

我們已經來到北陳列室第一單元“遺響千秋”

屈原及其作品是傳承於世的寶貴財富。古代帝王有感於屈原的偉大精神,封賜屈原為“清烈公”、“忠潔侯”。如今,紀念屈原的建築物及遺址遍佈華夏,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機構如雨後春筍,紀念屈原的活動異彩紛呈。現在研究屈原的有中國屈原學會、湖南及湖北省市縣屈原文化研究會等。

這一部分是全國各地紀念屈原建築物及遺址。這是湖南汨羅屈子祠、屈原墓、騷壇、招屈亭,這是漵浦屈原相公廟及涉江樓,這是湖北武漢行吟閣、荊州屈原廟,這是四川萬州屈原塔,這是秭歸樂平裡屈原廟等。

這一組是全國各地以紀念屈原為主題的文化節及其活動。這是全國“屈原杯”龍舟賽,漵浦屈原文化節,荊州國際龍舟節,宜昌長江三峽國際龍舟拉力賽,汨羅屈原文化節及端午論壇,秭歸屈原文化旅遊節等;1953年6月世界和平理事會確定屈原為世界文化名人,端午節被確定為詩人節。

這是歷代帝王對屈原的封賜。宋神宗趙頊於1080年、1083年先後封屈原為“清烈公”、“忠潔侯”。

紀念屈原的活動歷史悠久,深入人心。咱們秭歸是屈原的故鄉,懷念屈原之情尤盛,傳承詩祖之風尤濃。傳統習俗更為獨特,且絢麗多姿。還有許多奇妙的傳說故事,情感濃烈,傳承形式紛呈,久經不衰。咱們秭歸每年要過三個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頭端午,最為隆重,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懸香艾、掛菖蒲、包粽子、喝雄黃酒。在屈原故里樂平裡,純粹由農民自發組織的詩社——騷壇詩社還要舉辦端午詩會。

這一部分是與屈原關聯的傳說故事,用動漫、雕塑、圖畫等形式進行製作。如《神魚》、《靈牛》、《么姑鳥》、《女嬃砧》、《照面井》、《玉米田》、《讀書洞》、《我哥回》、《三星照半月》、《紗帽翅》、《三個端陽》、《雙泉寺》、《濯纓泉》、《楚王井》、《米倉口》、《九畹芝蘭》、《伏虎降鍾》、《回龍鎖水》、《菖蒲劍》、《珍珠岩》、《桔頌坡》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讀書洞。請看,這是完全按照樂平裡讀書洞複製的讀書洞模型,當年屈原在這裡誦讀詩書,修身養性,終成聖賢。

最有傳奇色彩的是照面井。相傳,它是由屈原隨身攜帶的一面寶鏡所化而成。好心人和壞心人,只要在井邊一照,就清清楚楚的。那些奸佞是不敢看照面井的。這種人在照面井照面,就會看到一個面目猙獰、醜陋的身影。三閭鄉人說,這叫“照面井寒奸佞膽”。我們這裡的照面井是採用現代光電技術複製而成,就請大家照一照吧,照出大家和善、睿智的面容。

“輝耀寰宇”單元

屈原的偉大形象千古流芳。歷代繪製的屈原畫像及其雕塑,雖形態各異,但集中表現了屈原憂國憂民,九死不悔的偉大精神。流傳於世的屈原畫像和屹立在全國各地的屈原塑像,展現了中華兒女對屈原的懷念之情。

這一組展示古今屈原畫像(約16幅)。這一幅是元代趙孟睢度檀蠓頡芳啊肚瘛罰配住肚瘛罰鞔潞殮貳肚有幸魍肌罰對肚罰糯笄А毒鷗柰肌罰菔肚瘛罰當肚罰萇鞀肚有幸魍肌返取

這一部分展陳的是全國各地屈原塑像圖片或微縮塑像(約20處)。這是湖南汨羅屈子祠,漵浦屈原相公廟及屈原公園的屈原塑像,武漢行吟閣及宜昌屈原公園的屈原塑像。

 “孤忠流芳”單元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從古至今以屈原為題材的戲劇、戲曲、影視等作品不斷湧現。屈原戲劇、戲曲以明清時代為盛,影視以近代及當代為眾。這些都為為弘揚屈原精神,傳承屈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一單元以圖片、音響、放影的方式為大家展出關於屈原的戲劇、影視作品。

這是一組各個時期屈原的影視劇照,有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劇照,大家聽到的是《招魂曲》、《屈原》歷史劇中的《雷電頌》等。

194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在重慶公演。湖北漢劇院也多次演出《屈原》。這一些是美輪美奐的演出服裝。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瞻仰屈原祠的最後一個部分——屈原墓。屈原墓由神道、享堂及墓體組成,享堂又稱祠堂,是用來祭祀死者的,祠堂內設有祭臺,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死者的靈魂享受供品。屈原墓實際上是一個衣冠冢,墓內有一口紅色棺材,棺材被一巨大的蓮花石所託,我們當地叫“屈子吊棺”。

為什麼是紅色棺呢?相傳,屈原投汩羅江死後,被一條神魚馱回故里。鄉民們憐惜惜屈原一生忠心赤膽,商議要用最隆重的葬禮安葬屈原大夫。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說:“古代天子死了,用的紅漆棺材,說能上天堂。屈原大夫是憂國憂民的忠臣,應該享受天子的待遇,我們就用紅漆棺材裝殮。”秦王得知後,氣急敗壞,專門派人來秭歸查問。秦使發現紅漆棺材後,下令毀棺。鄉親們急中生智,連夜趕漆了100多副紅木棺材,集中擺在一起,並告之秦使:“歸鄉民風淳樸,崇尚赤色,老人死後都睡紅漆棺材。”如此一來,秦使無言以對,更無法辨認哪副是屈原的紅漆棺材,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從此,屈原故里秭歸就留下了人死後用紅漆棺材裝殮的習俗,並一直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