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範文/論文/列表

淺述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論文

題目: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方法初探

淺述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論文

摘要:由於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快速發展, 很多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出現了一些問題, 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 其心理健康狀況更是令人堪憂。本文根據相關研究, 對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現狀進行了相關調查和分析, 結果發現, 由於性別不同、是否是獨生子女、年級不同、家境不同、專業不同等因素, 少數民族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有所不同。本文闡述了對於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 並且提出了一些有效性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方法和策略, 希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群體建立更完善的人格。

關鍵詞:少數民族; 大學生; 心理健康; 素質培養; 現狀; 方法探究;

健康積極的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素質中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 也是作為人本身整體素質結構中的基礎性存在。縱觀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現狀可知, 很多學生受到家境條件、學習情況等因素的影響, 造成了學生心理有著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 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大學時期的整體學習成果, 不利於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對比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進而探討了對其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和改善, 期望能夠及時地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使得學生的身心能夠全面健康且積極地發展。

一、淺述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

(一) 缺乏自信心

縱觀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可知, 很多學生對自身的定位很不準確, 有些學生自視過高, 而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技不如人處處自卑, 這樣的心理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抒發, 便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後續發展, 而且, 學生長期處於這樣的消極負面情緒中也會導致學生愈發延誤學習, 牴觸學習。在這其中, 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現出來的自卑感居多, 多數學生缺乏自信心, 認為自身與他人之間相距甚遠, 對自己的審視和評判都偏低, 妄自菲薄;而有些學生所表現的自負心理實質上也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二者都歸屬於缺乏自信心, 而學生的這一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自身無法融入到大環境中, 也無法與其他學生正常交流和溝通,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自暴自棄, 認為自身在社會中的存在感較低, 進而失去了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二) 人際關係差

人際關係作為一種必要的精神需要, 是人們學習和生活所必須的路徑。在當代社會中, 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單獨存在的, 所有人都是存在於社會關係網中, 自身的發展和成長也都依賴於人際交往。然而, 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出現瞭如此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不僅影響了自身的健康發展, 也不利於自身與他人之間的交流, 導致很多學生的`人際關係較差, 不善於處理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而一旦發生問題也只能選擇逃避。學生在這樣的狀態下會變得日益孤僻, 越來越不愛交際, 心理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使得很多學生患上了社交恐懼症。然而, 這些心理狀況都是由於學生沒有得到心理健康素質的正確培養, 在學生思想出現偏差時也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引導。

(三) 社會適應能力差

在當代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的條件下, 要求社會人才必須要有這過硬的專業知識儲備以及較為完善的心理素養, 在面對裁員、崗位調動、就業競爭等等問題時要坦然面對。而經過調查, 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都沒有樹立良好的心態來面對社會的壓力, 也沒有也沒有較強的社會生存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這就使得學生在很大程度上牴觸社會, 在換了學習環境或者工作崗位後不能很快適應, 而學生自身也認為自己不能很好地適應如此變化的社會, 這些因素等等都不利於學生在未來順利的走向社會, 適應社會。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方法及對策

(一) 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對於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而言, 國家、政府、學校以及教師要給予特殊關心, 才能使得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得到更多的關愛和照顧, 從而解決當代民族大學生所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 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更為全面健康的自我發展。縱觀當代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來說, 很多學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而這些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及時的調整和幫助, 學生若是長期處於這樣的心理狀態, 便會使得負面情緒在心中壓抑許久而最終導致抑鬱傾向。因此, 對於我國各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必須要得到足夠的重視, 而對於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三觀也是重中之重, 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不僅作為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基礎, 也是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最為必要的環節。由此可見, 對於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 必須要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著手。無數的實踐和證據都證明了只要能夠運用唯物辯證主義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便能夠客觀地認識和處理這些問題以及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很多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都是源於沒有樹立正確的三觀, 缺乏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使得學生缺少解決現實問題和困難的實際能力, 這也是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沒有得到良好培養的重要體現。

(二) 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

隨著我國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的愈發完善, 社會對於當代大學生的人才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高。而高校校園文化對於學生素質教育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校園不僅能夠調節學生心境以及造就人格, 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更為輕鬆愉悅的生活環境。眾所周知, 環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人的學習效果和效率, 假如學生在氛圍惡劣的環境中生活, 不僅會影響正常的學習質量, 也會影響學生全面人格的培養;相反, 如果學生生活在一個相對於輕鬆且自由的環境中, 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積極性, 也會激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情, 從而幫助學生對生活和學習充滿希望。另外, 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也能夠得到更好的薰陶, 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對於學習和生活也能有更好的規劃, 對未來也能夠有著更為清晰的目標和方向。

(三) 為學生開展心理疏導講座

現如今, 雖然有很多高校已經認識到開展心理疏導講座的重要性, 但是仍然有一些學校忽略了對於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專業指導, 也沒有組織開展相關的講座和心理疏導工作室, 使得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問題時無處可詢。因此, 各大高校必須要為學生開展心理疏導講座, 並建立心理諮詢室, 為那些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給予足夠的關懷與厚愛, 使得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另外, 開展心理學講座不僅能滿足各年級心理需求不同的這一特點, 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化且具有針對性的指導。例如, 對於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可以開展有關於如何適應新環境、怎樣克服孤獨、怎樣適應大學生活等一系列講座, 而對於畢業生群體則應該開展有關於就業問題以及怎樣樹立正確就業觀念等方面的講座。在這樣的情況下, 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 在不同的講座中獲得有效資訊, 從而調整自身狀態, 保持良好且積極的心態。

三、結語

綜上所述, 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理應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這不僅關係到學生本身是否能夠健康積極地發展, 同時也關乎於祖國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與發展。因此, 必須要重視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並對其中的問題進行及時地解決, 為學生建立良好積極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使得學生能夠在更為輕鬆溫暖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從而切實地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魏巍, 羅晨.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J].企業家天地, 2012 (06) .

[2]吳晶晶.貴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調查及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7 (11) .

[3]何花.西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現代化, 2016 (12) .

[4]楊琴.貴州省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與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6 (09) .

[5]郭怡梅.雲南少數民族師範類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的調查——以大理學院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 2007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