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當前位置 /首頁/唐代詩人/白居易/列表

白居易的長壽養生之道

詩人白居易長壽養生之道是如何的?白居易的長壽有什麼祕訣呢?

白居易的長壽養生之道

唐代詩聖杜甫有詩:“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越過七十歲謝世的人確是很少的。經歷了唐朝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個皇帝的白居易,以七十五歲的高壽辭世。他在唐代詩人中是最有養生之道的人。

白居易清貧、高潔、愛民、重養德。在少年時很有志向和抱負。雖然家境貧寒,但讀書刻苦,在二十九歲時中第四名進士。步入仕途,在官場不得志,不斷遭受貶降,四十歲前一直疾病纏身,未老而先衰。在他與醫生、藥書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生不滿百”是因為“不得長歡樂”的緣故,屆來他特別注重培養樂觀性格,修德養生。詩人在三十七歲才與夫人楊氏結婚,婚後他寫了《贈內》一詩與妻子共勉:“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他人尚相勉,而況我與君。”“人生未死問、不能忘其身,所須者衣食,不過飽與溫。蔬食足充飢,何必膏樑珍?……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庶保貧與素,皆老同欣欣。”詩文充分表達了白居易的為人正直坦蕩和與妻子甘願風雨同舟,白頭到老的樂觀情絲以及高尚的情操。他在為官期間,廉潔清正、經常深入民間,瞭解農桑疾苦,為民辦實事。在杭州任刺史期間,在西湖為百姓加築長堤,攔洪蓄水、打井六口,灌溉農田,為農夫解決乾旱之苦。

白居易寄情山水,樂以釋憂。在唐代的詩人中,白居易創下了“三個新高”。一是壽命高,終年75歲,遠遠超過了李白、杜甫;二是著作多,現存詩文2800多首(篇),在唐代當屬第一;三是文學成就高,留下的佳作名句最多,千古不朽,在我國古代的文學史上,堪稱第一流大詩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他一生樂觀情緒的寫照。

白居易一生足跡遍佈半個中國,瀏覽祖國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蹟,觸景生情、盡情抒情託志。例如:“江南好,風景舊曾諸。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他在抒發情感中歡樂、感悟、作詩、陶冶情操。當詩人在憂愁悲傷或不得志時,就感事作詩、發洩感情。白居易四十歲時,母親陳氏病世。同年長女金鑾子夭折,悲憤之中,以詩託情:“朝哭吾所親,暮哭吾所愛”。六十一歲時,他的兒子阿崔又病死,又吟撰詩文《哭阿崔》,以抒發自己的傷感和哀思。詩人四十五歲時,因越職上疏,又被貶官任江州司馬,連續的打擊是十分慘重的。但白居易抹去淚水,又撰寫了長詩文《瑟琶行》、《長恨歌》等名著,抒發了他內心痛苦和鬱悶,自己排憂解愁,使他在心靈上感到慰藉。他在七十四歲時,因有眼疾,辭官歸隱,又組織了六位年過七旬的朋友建立一個“七老會”,經常在一起高談闊論、飲酒賦詩、歡度晚年,為後人留下《七老會詩》等詩篇,運用晚霞的燦爛,盡情展示人生的豪氣……

國醫大師李玉奇的養生之道中講到白居易戒美味節色慾,主張飲食要素食淡味、要定時適量不多沾肉味。他好道信佛、潛心修養、節制女色情慾之事。白居易有妻妾數人,從不隨心所欲,貪迷情慾。他在《贈少尹》寫道:“老海心不亂,莊誡形勿勞。生命既可保,死籍亦可逃。嘉餚與旨酒,多為腐腸膏;豔聲與麗色,真為伐性刀”。這也是他善於養生、協調身心的長壽之道。

白居易“自靜其心練氣功,無求於物長精神”。他在晚年除了種花、種樹之外,還經常到外面晒太陽、散步、練氣功。白居易在練氣功一詩中曰:“身適忘四支,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方寸如無灰,寂然無所思,今日復明日,身心忽兩遺。”詩人練上氣功什麼都不想了,養心寧神、樂觀自娛。

白居易不愧為唐代的偉大詩人,他養生益壽的獨道藝術,我們中老年朋友可以從中得到借鑑和啟迪。

拓展:白居易的個人作品

主題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閒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閒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閒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閒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閒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鍼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創作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作品風格

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