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當前位置 /首頁/唐代詩人/杜牧/列表

《赤壁》教學設計

引導語:《赤壁》是大詩人杜牧的作品,杜牧雖也才華橫溢,卻沒有施展的機會。這首詩既有歷史的感慨,又有個人的抱負,

《赤壁》教學設計

  《赤壁》教學設計

一、 解題

赤壁,是個地名,赤壁這個地方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三國時期在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惡戰,即赤壁之戰,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作者杜牧對發生於幾百年前的赤壁之戰的評論,這首詩的題材是詠史詩。(詩歌的題材一般有送別詩 如送杜少輔之任蜀州、邊塞詩、哲理詩、懷古詩、詠史詩等)詠史詩指借吟詠、評論歷史人物、歷史

故事,來抒發情懷、諷刺時事。一般詠史詩的寫作手法都是借古諷今、詠古抒懷。

二、 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和李商隱(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齊名,並稱“小李杜”。

三、 請學生朗誦,糾正字音

四、 釋義

一截折斷了的鐵戟沉沒於水底沙中還沒有完全腐蝕。

我把它擦洗乾淨認出是三國赤壁的遺物。

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

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

1、 詩的第一句告訴我們什麼,作者為什麼要從一隻折斷的戟寫起?

因為這是一首詠史詩,所謂的詠史詩是指,借吟詠、評論歷史人物、歷史

故事,來抒發情懷的詩。折戟與古代的戰爭有關,而作者又是在赤壁這個地方發現的這隻折戟,把它洗乾淨辨認之後,很自然的就讓作者聯想起幾百年前曾在此處發生過的那場戰爭,從而引起作者下文對歷史的感嘆,為下文對赤壁之戰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在詩的第三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這個句子中,“東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還含有一個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軍的典故。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典故是怎麼回事,播放視訊。

關於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結果,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歷史學家都是對吳蜀持讚賞態度,對曹操則貶低得太多,說曹操驕傲輕敵,赤壁一戰的失敗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但在我們杜牧的`這首詩中,作者卻一反傳統的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詩的第幾句可以看出這種觀點?

作者說,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 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大喬小喬分別是東吳掌權者孫權和周瑜的妻子,銅雀臺是曹操的後宮,裡面有他從全國各地網羅而來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尋歡作樂,什麼情況下大喬小喬會被鎖近曹操的銅雀臺呢,對,假設赤壁之戰中東吳滅亡了,孫策和周瑜的妻子,這兩個大美女,就可能會被曹操擄走,所以,大喬小喬的命運其實是暗示了東吳的命運,作者說美麗的大喬和小喬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其實意思是說東吳也滅亡了,那麼事實上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東吳滅亡了嗎,作者認為之所以赤壁之戰中東吳沒有滅亡時因為什麼?東風幫助了周瑜火燒戰船,大敗曹軍,也就是說,作者認為,東風的到來為吳蜀聯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提供了一次什麼?機遇!好,從這裡我們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認為,赤壁之戰中吳蜀聯軍的勝利,不是由於他們自身的實力,而是機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當時沒有東風,沒有那一次機遇,周瑜的火攻之計就不會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

那麼作者在這裡為什麼與其他史學家的觀點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說成是機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為了講清一個什麼道理?一個英雄人物,一個天才,有了機遇的幫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負,才能成功。否則的話,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沒有機遇,也很難成功,這個道理看上去是在說周瑜,請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實還說了誰?

聯絡作者自身經歷。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因此他從小也是一個非常博學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學上的才華,而且政治軍事才能也很出眾。可就是這樣一個完全具備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卻總是鬱郁不得志,和什麼有關呢,和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有關, 我們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時期的人物,當時的朝廷已經是江河日下,日趨沒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敗,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壓,空有一腔救國救民的抱負而無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詩人在文章的最後兩句說明一個道理,說有才能的人

要想獲得成功也要靠機遇阿,這句話不僅是說周瑜,其實也是在借說周瑜來說自己,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除此之外,詩人好像還想告訴我們: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兩句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一、 體裁 七言絕句

二、 作者及寫作背景

(2)詩歌開頭為什麼從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3)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尾兩句,這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1)這首詩以地名為題,實為懷古詠史之作。詩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發表對赤壁之戰的看法:當時周瑜如不得東風之助,戰爭的勝敗,吳國政權的存亡都會成為未知數。詩人譏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勝得僥倖,對歷史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了獨特而戲謔的議論。

(2)這一片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絡,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但這兩句的主要作用並不在此,它本身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裡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兩句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3)史學家們在論赤壁之戰這場關係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時,基本的政治傾向常常是同情吳蜀,杜牧一反傳統的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不被人懷疑的地方提出疑問,發表議論,反映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見識。首先,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於史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諮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後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雲湧,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周瑜。詩人題詠“赤壁之戰”這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卻從一件“折戟”寫起,這是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

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兩句,這兩句以兩個美女的命運象徵國家的命運,以小見大,別出心裁。抒發了詩人慨嘆時勢造英雄和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拓展

 《赤壁》中杜牧的觀點是對是錯?

杜牧觀點: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也就是說杜牧認為,如果周瑜沒有得到東風的相助,就會敗北。二喬也會被曹操掠到銅雀臺中。其實這句詩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來關注歷史興替成敗,對兵法頗有研究。這首詩借三國故事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評價:

我們認為,赤壁之戰雖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敗也有某種必然性。江東三世基業,不易撼動,西蜀也是諸葛亮和少數民族關係處理得當。三分天下才是大勢所趨,所以不贊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李友鬆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