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當前位置 /首頁/唐代詩人/劉禹錫/列表

晚泊牛渚賞析以及閱讀練習 劉禹錫

全詩文字簡約,在初秋之季,悽清的季節讓詩人的目光因此變得凝重起來,不禁觸發其思古之幽情。

晚泊牛渚賞析以及閱讀練習 劉禹錫

  晚泊牛渚

  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

  殘霞忽變色,遊雁有餘聲。

  戍鼓音響絕,漁家燈火明。

  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

賞析

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寥寥數語就為全詩定下了一個悽清衰颯的基調。晚風吹動蘆葦叢,左右搖擺,秋天的江水在微風的輕撫下泛起鱗甲般的陣陣漣漪。一個“晚”字,一個“秋”字,使全詩冷氣襲人,同時也恰是詩人心境的投射。

殘霞忽變色,遊雁有餘聲——這兩句繼續寫眼前之景,滿天的晚霞忽然變了顏色,遠處天邊徵行的大雁隱約傳來聲響。“殘霞”點出一個“晚”字,“遊雁”烘托出秋的氣氛。看似不經意的隨機點染,卻處處緊扣詩題。紀昀評論道:“三、四寫晚景有神。”(《奎律髓匯評》)

戍鼓音響絕,漁家燈火明——這兩句顯示了時間的推移,軍營裡的鼓聲已慢慢沒有了聲響,江面上的漁家已是萬家燈火。雖然沒有使用具體的時間詞,但“鼓響絕”、“燈火明”都已說明夜已深了,這種寫法使詩句順承而又自然,詩人在小處用心的功夫可見一斑。

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詠史,此典出自《晉書·文苑傳》:“袁巨集少時孤貧,以運租為業。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巨集在舫中諷 詠,遂駐聽久之,遣問焉。答曰:‘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尚即迎升舟,與之談論,申旦不寐。”尾句是詩人抒發感慨之語,如今再沒有人能像袁巨集那 樣詠史,“我”只有獨自在月下寂寞地徘徊。當年詠史的人已不在,只有那一輪明月仍高懸在空中。“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 夜》),歷史的興亡,人事的更替,詩人觸景生情,一時間萬千思緒湧上心頭。元代詩評家方回評道:“意盡晚景,尾句用袁巨集詠史事,尤切於牛渚也。”(《瀛奎 律髓》)

牛渚山,又名採石磯,這一歷史古蹟歷來都受到文人墨客的憑弔和吟誦。在此處,袁巨集詠史得到謝尚賞識重用的事例感召著後世無數 身負賢才卻被棄置不用的有志之士。李白有詩云:“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夜泊牛渚懷古》)如果說李白的憂憤是有人詠史,卻難覓知音的苦悶,那劉禹 錫的感慨則是無人詠史、賢人不在的無助,這種無助內藏著深深的失望在其中,對現實處境的失望,對整個唐王朝的`失望。“獨自月中行”,“獨自”一語既是詩人 獨身一人的生動寫照,又是其寂寞心境的真實流露。正所謂“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馬戴《楚江懷古》),俯仰古今,追慕前賢之情在這一聲感嘆聲中自然地 流露了出來。

全詩文字簡約,風格流暢,以寫景見長。風吹蘆葦,水波盪漾,殘霞變色,遊雁哀鳴,戍鼓音絕,漁家燈明,明麗中自有悽清之致,清新中暗含蕭瑟之感。借景抒情,情隨境生,情與景的有機結合使其成為一篇佳作。

對於此詩體式方面的特點,前人也多有褒美之詞,瞿蛻園說:“此詩首聯‘蘆葦晚風’與‘秋江鱗甲’互文為對,此是律體中之別一格,可徵禹錫詩之多變化而不拘於常規也。”(《劉禹錫集箋證》中冊)

擴充套件:閱讀練習

  晚泊牛渚

  劉禹錫

  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

  殘霞忽變色,遊雁有餘聲。

  戍鼓音響絕,漁家燈火明。

  無人能詠史②,獨自月中行。

[註釋] ①牛渚,古渡口,即現在的採石磯。詩人調官途中經過此地。②詠史指的是東晉時代出身貧寒的袁巨集,因善詠史詩而被鎮守牛渚的鎮西將軍謝尚提攜發跡的故事

(1)請列出詩中體現“晚”的時間變化的詞。(3分)

(2)簡析第二聯中景物描寫的手法。(4分)

(3)請從借典故抒情的角度,簡析尾聯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殘霞、戍鼓、燈火、月中。(答出1個不得分;答出2個,得1分;答出3個,得2分;答出4個,得3分)

(2)頷聯採用了視聽結合(1分)、動靜結合(1分)的手法,描寫了殘霞變色、遠雁哀鳴的景色(1分),渲染了一種寂寥、悽清的傷感情調(1分)。

(3)該聯表面上是說當世沒有人能詠史,因而不必希望遇到謝尚(1分),實則借袁巨集因詠史而得謝尚提攜的故事(1分),抒發自身雖有才華卻無人賞識的傷感(1分),含蓄批判了排斥賢才的社會現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