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體裁作文/讀後感/列表

時間移民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間移民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移民讀後感

時間移民讀後感1

枯葉落下的時間是5秒;太陽升起的時間是2分07秒。而在一萬一千年長河之中,時間又是何等慢長?

《時間移民》中大使與四十萬人跨越了三個時代,共一萬一千年,來到了人類理想的社會環境。

第一個時代——黑色時代。它如惡夢:黑色的大地,黑色的樹林,黑色的河流,黑色的流雲。與現世社會一樣:一樣的沒有理智,一樣的戰爭,一樣的屠殺,雖是經濟戰爭,可他們不相信結果真能決定成敗,於是有了流血的戰爭。整個世界動盪不安,好像隨時都會土崩瓦解,這個世界無力地運轉,彷彿已無力承受更多的負擔。於是,大使選擇了返回。

第二個時代——大廳時代。它看上去是那麼理想、完美,地面是水晶狀的,有風鈴般美好的樂音。雖然看上去堅硬卻柔軟無比。由於有六個太陽,天失去了廣闊與深邃,這個世界沒有了夜晚,也沒有了戰爭。

我們有了量子儲存器,大腦可以像計算機訪問記憶體一樣提取它的資訊,比大腦本身還快,相當於一個人擁有了人類所有知識。而知識能解釋一切的時代過去了。他們繼續往前走。

到了第三個時代一一無形時代。“大廳“彷彿老了。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都拒收移民,有機物已不是人們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好像活著,又似乎是死了。任何機體都可能是一個人。而無形世界,更像一個夢。想象既是現實,每個人比神更有力量。而又似乎什麼力量也沒有,只是一個軟體罷了。

讀完這三個時代,我的心情有些悲涼。這些時代讓人細思極恐。

黑色時代還讓我有實感,但戰爭把人們折磨得如同不會流淚了一樣,這是一個乾涸的時代,紛亂,迷途。

大廳時代夢幻而又理想。我想書中說得“他們得到了切,又失去了一切。”什麼都有,是少了一顆努力的心與理想吧!

大使最後選擇跨越了一萬一千年“回家”,一萬一千年之後,大地是泥土的,長滿了春的氣息———望無際的綠草!滿目山川河流。有太陽,藍天白雲,平平無奇。大使為眼前的平淡流下了熱淚!

據說愛太滿會隨著眼睛而湧出。我相信,這種乾淨美好的眼淚是對家園的愛吧!

而“他們”消失了。大使他們成了僅存的人類。樺最終也跟著他來到了這一片土地。新生活開始了。“他們”什麼也沒留下,又留下了一切。我們擁有了所謂的“一切”。

新的輪迴開始。

美好的結局。

我看完後合卷,閉眼再讀。

從本身出發,劉慈欣寫的《時間移民》是在科學的.地基上架造起了一座藝術的房屋,裡頭有哲學的內飾。讓我內心受到極大震憾。

這讓我開始反思。反思人類現今的生活與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平淡,卻又不平淡。我從六點半起床,刷牙洗臉。但我也會感嘆:生活為什麼不能讓我多睡會兒。在路上,我聽書或背書。有時什麼也不做,在車上發呆。也許還沒醒,也許在擔心什麼,或想記起什麼。

學校後搞衛生、上社團。上午上課。中午吃飯、打籃球。下午上課,晚課寫作業,然後放學。

很平淡的學生生活。其間有歡笑,有眼淚,有不甘,有尷尬,都是人的自然情緒。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支援我的是我的記憶。平淡的日子在我心中如酒般,釀久了便香,成了我心中的不平淡。我一點點地努力,雖然也有自暴自棄的時候,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但活著的實感與幸福感讓我幸福、滿足。

這也是我為什不喜歡前三個時代的原因。

睜眼,我看到了現世,我突然想用力好好生活並珍惜這個世界。

想珍惜現世的平淡不平淡。

時間移民讀後感2

《三體》之後第一次讀劉慈欣的小說,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大劉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將人文歷史和硬科學糅合在一起,為讀者帶來思維上的衝擊。甚至,部分場景讓你細思極恐,所謂的“幻想”其實離我們很近。他善於運用從具體到抽象的寫作方式,把浩瀚雨中的萬物都變成了隨時可以捨棄的塵埃和慧尾。“對這樣一種赤裸裸的數學真理,對於習慣了模糊處理的中國人來說,無疑像是吞下一根魚刺。”

他的'語言時而刻薄:面在進行搜查時他被帶回家一次,當時妻子和女兒都在家,他向女兒伸出手去,孩子厭惡地驚叫一聲,撲在媽媽的懷裡縮到牆角,她們投向自己的那種目光他只見過一次,那是一天早晨,他發現放在衣櫃下的捕鼠夾夾住了一隻老鼠,他拿起夾子讓她們看那隻死老鼠。

時而冷靜:我們基本上被自己所知道的歷史騙了。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有一大半是卑鄙的騙子和陰謀家,用他們的權勢為自己樹碑立傳且成功了;而那些為正義和真理獻身的人,三分之二都默默地慘死在歷史的塵埃中,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在強有力的誣陷下遺臭萬年,就像現在宋誠的命運;他們中只有極少數的人得到了歷史正確的記憶,其比例連冰山的一角都不到。”

有時又從上帝視角看向人類:偉大的映象時代將到來,全人類將面對著一面鏡子,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能在映象中精確地查到,沒有任何罪行可以隱藏,每一個有罪之人,都不可避免地面臨最後審判,那是沒有黑暗的時代,陽光將普照到每個角落,人類社會將變得水晶般純潔。

在時間旅行的故事裡,我們見證了移民眾生相。

時間移民讀後感3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書了,選擇在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在頭腦裡做一次時間的旅行。

書中從宇宙的坍縮開始講起,就如同一面鏡子,把人類的歷史重新回放,故事從多角度,多空間展開,縱橫交錯,像蜘蛛網一樣衝我們撲面而來,但是有一條主線始終沒變,那就是一條尋找真理的正義之路。正是因為對真理的無上追求和正義的探索,才使得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走向真理的祭壇,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只為尋找一個答案,在科學高度發達,環境極度惡劣的情況下,才有了時間移民一次次的尋找和出走。

從人們對自己的命運開始懷疑起,人類社會正是由於對西洋的探索開始,才把東方古國的文明散播出去,而鏡子的出現可以讓人們更加正確、全面的認知自己,在物質紛雜、情感密集的社會中,有一個觀念逐漸清晰起來,正義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所以宋誠被強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支撐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忠於職守、盡職盡責,敢於堅持真理、大膽揭露黨內糜爛現象,用正義和良知向以“首長”為代表的暗勢力宣戰,他經歷了同學好友的出賣,首長恩威並施的警告,被人誣陷的痛苦,妻子女兒的唾棄,監獄裡非人的'折磨,但他在自身職業的感召下,始終堅守真理,並堅信邪不壓正。

宋誠的短短几個鏡頭就濃縮了機關公務員的種種,在黨中央積極開展“三嚴三實”教育和履職踐諾實踐活動中,結合《時間移民》中宋誠的種種表現,我們漸漸從他的人性掙扎中,更加清晰地理清了思路“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讀書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借鑑別人的歷史,讓自己少走彎路。而在現實工作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抹不開人情世故這張網的,有“老首長”一樣領導的知遇之恩,就像書中的宋誠所說這些都是“感激萬分,一直想找機會報答的”,還有像呂文明那樣的“不是手把手,而是手把腳地教宋誠走路,每一步踏在哪兒都細心指導”的好同事,還有跟兄弟一樣體貼入微、照顧有加的老闆們。多少優秀幹部就是因為這些入情入理的人際交往而在貪腐的旋渦裡不能自拔,漸漸沉淪、最終被吞噬。有些領導也像“老首長”一樣,曾經有著對黨的絕對忠誠和真誠信仰,但隨著職務的越來越高,周圍人員的拉攏腐蝕,私慾的極度膨脹,漸漸背離了原則、背離了信仰,最終走向了一條不歸路。但是隻有堅持初心,方得始終,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像宋誠一樣,以高度的熱忱堅守信仰、秉持正義、堅持真理,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心、守得住底線、愛崗敬業、履職盡責的人民好公僕。用廉潔自律的星星之火,燃起一片燎原之勢,用自己的正義來捍衛真理。

劉慈欣在用科幻的影像世界告訴我們,無論你做過什麼,時間都能證明一切,還原本真,無法藏汙納垢,無法遮遮掩掩,時間移民們可以去尋找新的大陸,一切從頭開始,而我們只能從現在做起,做好自己,因為真理都是正義的。

時間移民讀後感4

讀《時間移民》讓我知道了科學只是工具,探索沒有盡頭,我們擁有的只是我們所觸及的極其渺小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遵循著科學的原則進行延伸和拓展,拓展從想象力開始,這方面科幻小說的作用尤其之大,甚至可以當做一種文明成長的先鋒動力。就像諾蘭導演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這樣的大片背後都有科學精神,使得整部電影遠不止電影故事的精彩和表現形式的美好。而在科幻之外,可能更是人性層面的思考,這才是決定科學去向的關鍵。科技分為天啟科技和修羅科技,前者讓我們愈發美好,而後者則是給我們帶來威脅,其本質在乎人性人心,當我們不再有隱私的時候該如何應對?改進人類基因的技術我們能否接受?一個個的問題就很扣入人心。科學有很多時候都是冰冷殘酷的,就看我們怎麼應對。在這個方面,作者劉慈欣就顯得很務實,豐富的想象力有著著陸的痕跡。

《時間移民》是作者劉慈欣二十餘年創造的精華。在這本書中劉慈欣構造了未來世界人類最神奇的可能性。故事講述了由於環境惡劣化和人口壓力,地球政府決定派出遠征隊伍,選取25歲以下的人類成員向未來移民,移民隊伍進行了多次停留,但每一次的停留,那裡的'環境也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最後一次的航程“移民大使”把時間鎖在了未來1100年,在這個時間裡,地球恢復了原始生態,人類開始了原始生活,開始了新文明的起點。

讀完這本書就好像親身經歷了一次時間的移民,從過去到未來,想象力帶著科學的翅膀,就有了飛翔的理由。

時間移民讀後感5

科幻講的是什麼?首先是我們現實中所沒有的,那是“幻”,然後得符合科學原則,如此才是科幻。所以,寫科幻作品很難,既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又得帶著科學的“鐐銬”,這便是門技術活了。這方面,工程師出身的劉慈欣便是國內翹楚,一部《三體》似乎無人能及,而他那些零散的短篇的小說也閃爍著別樣的魅力,比如這部新出的《時間移民》。

這本新書其實是有點新瓶裝舊酒的感覺,14篇短篇小說中有不少其實是很早就問世了,做為書名的《時間移民》應該是新作,風格一如既往。所有的故事中都有著關於科學的詮釋和對現實影響的表現,諸如《坍縮》中對概念的解釋、《山》中對於哈勃紅移的描述,通過故事的形式讓人非常容易理解。而在科幻之外,還有更多從技術層面引申出的想象力——《西洋》中對鄭和下西洋後平定歐洲的想象,營造了另一個世界發展的脈絡,合情合理;《鏡子》中,當計算機可以完全在系統中模擬現實的動態,那麼再造一個虛擬的同步世界是不是可能呢?人類未來是不是真的都生活在伺服器裡,或者是以一種更微小的姿態來存活?這樣的想法貫穿了好幾個故事,諸如《微紀元》、《時間移民》量基於科學趨勢的想象力,在文字和故事裡流淌,觸發的不止是感慨和激動。

科學只是工具,探索沒有盡頭,我們擁有的只是我們所觸及的極其渺小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遵循著科學的原則進行延伸和拓展,拓展從想象力開始。這方面,科幻小說的作用尤其之大,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種文明成長的先鋒動力。就像諾蘭導演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這樣的大片背後都擁有的科學精神使得整部電影遠不止故事的精彩和表現形式的美好。而在科幻之外,可能更是人性層面的思考——這才是決定科學去向的關鍵。科技分天啟科技和修羅科技,前者讓我們愈發美好,後者給我們更多威脅,其本質在乎人性人心。當不再有隱私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應對?改造人類的基因來解決人生存的能力是否可以被接受?為了知道一個答案而獻祭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當所有的知識都不再需要學習,可以通過技術植入的時候我們還能幹些什麼?一個個問題其實都在叩問人性。科學很多時候是冰冷甚至殘酷的,就看我們怎麼應對。在這個方面,大劉顯得非常務實,豐富的想象力都有著陸的痕跡——印象最深的是《朝聞道》中那些走上真理祭壇的科學家,最後一位是史蒂芬霍金,他用一個問題“宇宙的目的是什麼?”難住了擁有更高文明的排險者,而這句話後來又演化成了一個現實問題: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那些無解的.問題恐怕更有意義,所以才需要去探索和努力。答案往往是終點和侷限,很多時候我們擁有的會困住我們,這便是科幻的意義所在了——跳出那些困境、跳出那些答案,繼續向前推演。

我們將走向那裡?誰都不知道,但如果迴歸人性和內心,縱然沒有答案,至少也多些力量。大劉的小說了,這樣的表現形式很多,諸如在《吞食者》中,叫做大牙的外星侵略者一開始和人類說的是:“有很多的事要談,但不要再從道德的角度談了,在宇宙中,那東西沒意義。”而到了結尾,大牙卻說:“我們終於又開始談道德了。”經歷了戰爭與對抗,經歷了碰撞和摩擦,最後可能還得回到一些形而上的東西,諸如哲學層面,這是科幻可以引發的思考。對於結局,我們不能預見,卻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預判,這種方式中需要科學的理性,更需要人性中那似乎是不可控的感性。

翻完大劉的這本小說,就像經歷了一次時間移民,從過去到現在,從當下到未來,想象力帶著科學的翅膀,就有了飛翔的理由。這是啟發,是人類進步的金鑰,我們這些讀者不過是跟著這樣的規律前行者而已,在文字中學會思考,既關乎理性,又關乎人性。結合了這兩者,才能覺察出未來時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