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體裁作文/觀後感/列表

關於宜昌保衛戰觀後感

《宜昌保衛戰》講述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真實、全面地反映了1938年“宜昌大撤退”及1943年“石牌保衛戰”兩大震驚世界的抗戰歷史事件,前者為中國抗戰保住了本錢與血脈,後者則直接保住了最後一道國門,拱衛了重慶大後方的安全。整部劇不僅重現了歷史,更讓歷史推動著劇情發展。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範文,快來看看吧,歡迎欣賞。

關於宜昌保衛戰觀後感

  宜昌保衛戰觀後感【篇一】

35集史詩抗戰劇《宜昌保衛戰》於近日收官,該劇以1938年“宜昌大撤退”及1943年“石牌大戰”兩大震驚世界的抗戰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38-1943五年間發生在宜昌的抗戰故事。走心的場景製作,細膩的情感刻畫,高度的情感共鳴,《宜昌保衛戰》自登陸央視八套以來,贏得觀眾的一直好評,收視率持續走高,甚至創下索福瑞csm實時收視率破3的收視神話。

該劇由齊星、孟凡耀精英搭檔聯合打造,演員徐佳、侯勇、童蕾、呂良偉、陳小春、嶽暘實力加盟,不論是製作班底,亦或是演員陣容,《宜昌保衛戰》都不得不稱之為一部良心之作!

作為一部有歷史背景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戰爭場景的展現必不可少,為了還原歷史的實事,製作組首先以歷史資料查詢及當地採訪為起始,隨後到宜昌實地考察,為了表現出宜昌大撤退的歷史畫卷,製作組不僅在宜昌鬧市區重金置景,仿建了當年的宜昌大碼頭;為了表現石牌大戰的劇情,主景地就搭建在三峽石牌要塞的原址上。戰爭場景的還原,攝製組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宜昌周圍環境,一點一滴的根據歷史資料嚴謹再現二戰戰場。

為了更清晰直觀的表達劇集走向以及劇中的人物情感,《宜昌保衛戰》虛構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代表性人物胡宜生,通過他串起了背後的一個個真實的人物,如盧作孚先生,張自忠將軍等,還有許許多多在這段歷史當中的一些真實的人物,他就像一根線,串起了所有的靈魂和所有的事件,除此之外,從日本特務暗殺盧作孚到國民黨軍隊的所有人物都是當時真實存在的,根據名字都可查詢到人物。《宜昌保衛戰》在尊重歷史史實的基礎上,通過適宜的藝術表現手法,講述那段戰亂歲月。

《宜昌保衛戰》不僅有侯勇、徐佳這些耳熟能詳的軍人硬漢專業戶,還有童蕾、呂良偉、陳小春、嶽暘等實力演員的加入。說到“人氣”的表現,劇中並沒有把過多的筆墨著重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中去,而是從普通戰士、普通百姓的視角去描述在戰爭年代下每個人物的成長與改變,例如男主角胡宜生,可以說他是一個接地氣的人物,他曲直分明,但不可否認他性格中也有著猶豫不果斷的缺點;如陳小春飾演的朱若愚,工於心計精於算計,而最終卻有感於他人的愛國大義;再如嶽暘飾演的錢富貴,他怕死懼怕戰爭,一路上囉嗦抱怨,卻在一場一場的戰爭中成長為心懷天下的小英雄···他們有優點有缺點,也正因為如此展現出了一個個豐滿的人物,讓每個人物更立體,有精神氣兒,有“人氣兒”。

導演齊星在談及多次合作的徐佳和陳小春時,曾表示“除了看重形象外,更多的是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出來的本色”,而陳小春也說過“本色於他而言就是本色出演,獨一無二的,如陳小春演陳若愚,就是這樣”。其實,演任何角色對於演員來說都是有難度的,因為角色不是自己,要對角色有理解,同時還要把自己個人的東西融入角色中,把角色跟自己合二為一,賦予每個角色獨一無二的性格特徵,也正因為如此,讓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銘記一段刻苦銘心的歷史。

在二戰的大歷史背景下,《宜昌保衛戰》不僅僅侷限於對戰爭的描述,而是加入了宜昌當地百姓及少數民族的生活,以他們在安居的狀態下一步步加入戰爭,來展現出在戰亂的大時代背景下,百姓的無奈、各種正面與反面的選擇結果。除了展現中國軍人的浴血奮戰史,另一條貫穿該劇的線則是一支日本軍隊,通過一個被迫加入侵華戰爭的日本士兵,他在筆記本上記錄了在華每一天的生活,而通過他的口吻,也表現出了很多日本士兵的心聲,他們矛盾卻無從逃避,只能麻木的服從上一級的命令,前進廝殺,前進廝殺···通過小人物的心理及生活狀態,戰爭的殘酷表現的更為深重,在野心的戰爭面前,人的力量看起來那麼強大卻又那麼的無力,《宜昌保衛戰》的表現手法可見一斑,感慨製作班底的良苦用心。

而在面對近年來不斷湧出的抗戰劇,製片人孟凡耀談道“在這麼大的製作群體當中,我們如何看待抗戰劇和如何製作抗戰劇,這對每個製片人來講應該是認真反思、認真體驗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懷的製作過程。認真解讀歷史、尊重歷史,抗戰片不能隨著性子拍,一個嚴肅的歷史片用一個笑話式的手段來解讀,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作為我來講是不可能的,如果歷史的真實不去再現,不去傳承,那麼就沒有今天的宜昌保衛戰。對於抗戰題材的製作,我覺得更多的一點就是我們的'創作者,首先是應該是站在立場上,應該尊重歷史,要還原歷史,要給歷史中的英雄人物有一個說法,他們是英雄,那就應該英雄的事蹟、英雄的手法和英雄的手段來創作這部劇,我覺得這才是我們的責任。”

  宜昌保衛戰觀後感【篇二】

《宜昌保衛戰》講述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真實、全面地反映了1938年“宜昌大撤退”及1943年“石牌保衛戰”兩大震驚世界的抗戰歷史事件,前者為中國抗戰保住了本錢與血脈,後者則直接保住了最後一道國門,拱衛了重慶大後方的安全。整部劇不僅重現了歷史,更讓歷史推動著劇情發展。

除了真實存在的戰爭,《宜昌保衛戰》中還有一條線索:日本士兵小林覺的回憶。劇中,保留人類最後良知的日本士兵代表小林覺,用日記的形式記錄著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無度、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和自己對侵略戰爭的疑惑和反思。這本日記為電視劇提供了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事件,而這是其他抗戰劇所不具備的。

為了更真實地還原歷史,劇中鑲嵌了很多真實的歷史人物,如抗日名將張自忠,國民政府交通部常務次長、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國民黨江防軍參謀長、中共地下黨員楊帆……“在這部劇中,幾乎連連長這樣的人物,都是歷史真實存在。

為了真實展現宜昌大撤退的壯觀場面,我們斥巨資在濱江公園邊搭建了一個老碼頭作為主場景。劇中還有很多與長江有關的場景,很多時候他們都在高處取景,以俯拍的方式展現了長江的險峻、壯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長江抗戰,可以說是風光最棒的戰爭劇。

  宜昌保衛戰觀後感【篇三】

本來是抱著看一部神劇的心情,往下看了幾集,忽然感覺出了一些不一樣的味道,與其說這是一部戰爭劇,倒不如說是一部借題發揮的隱喻劇。

比如『宜昌江防工事腐敗案』,雖然篇幅不算多,但是可以說是本劇的重頭戲。警備司令蔡繼倫和建築承包商趙全的勾結,重慶特派員和蔡繼倫餐桌上的密談,特派員對胡宜生的威逼利誘……一幕一幕,似曾相識。楊帆一錘子把防禦工事砸了一個大窟窿,不由得讓人想起了2016年大汛,全國各地多處的河堤決口,經過專家們的一番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水太大,把河堤沖毀』,聽上去蠻合情合理的,可不是水太大了嘛!可是總覺得不對味,真的僅僅是水大的原因嗎?

再比如土家寨的餐桌上,四妹最精彩的一席話:『在他們的眼裡,是他們讓我們有飯吃,而不是我們供養了他們。他們才是我們的恩人』,當真是振聾發聵,相比之下,女一號江美雲的辯白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流於官腔,讓人心生反感。四妹的話是說給國民黨老爺們聽的,但更是說給現在的老爺們聽的,這是老百姓真正的心聲。中國幾千年下來,不管這個國家姓劉姓李,姓趙姓朱,還是姓國姓共,官僚們的本質都沒有變化,用大明東林黨流芳千古的一句名言:『老百姓嘛,在家裡等死就好了,幹嘛要跑出來給老爺們添麻煩』,這就是官僚們最真實的面目。

兩個長命好運的小鬼子兵也是本劇的一大嘗試,不要疑問他們倆咋不死呢?不用懷疑,他們是肯定要活到小鬼子投降的,還得在回家的輪船上發表一番感慨。這就是一種隱喻的表現形式,兩個小鬼子兵是眾多厭惡戰爭的小鬼子們的縮影,包括過去的和現在的。儘管這種嘗試顯得過於一廂情願了,但還是要給本劇的編劇點一個贊。

相較於這諸多的隱喻,戰爭方面的描繪就顯得無足輕重了,但還是要說幾句。男一號胡宜生是個十足的『萬金油』,哪兒有問題,哪兒就有他,哪兒有了他,哪兒就一定渡過難關。唯一奇怪的是,這樣一個歷經數場激戰,功勳無數,甚至重傷了老鬼子橫山武彥的戰鬥英雄,得到了那麼多國軍高階將領的賞識,從41年到43年,三年時間居然還是個少校,我想再傻X的軍隊,也該給他立功晉升了吧?餘則成坐了一年辦公室,也混到中校了,你胡某人混得還不如一個文書?太丟軍人的臉了。

而且不但是胡少校,他身邊的三個活寶兵也是出生入死,槍林彈雨了,怎麼還是個小兵?好歹領章上要加星了吧?不升官,起碼兵等要升一下了吧?這夥人簡直成了超脫俗世了,成仙了。

對戰場的描繪,張自忠將軍的故事就是極致了,光輝秒殺了其他一切,就是這種感覺。

TAG標籤:宜昌 觀後感 保衛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