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文化作文/習俗作文/列表

潭西盂蘭盆節的傳統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潭西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六日)為“盂蘭盆節”。在潭西,“盂蘭盆節”又稱“中元節”,俗稱“祭孤”、“打蘸”或“七月半”。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潭西盂蘭盆節的傳統習俗,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

潭西盂蘭盆節的傳統習俗

“盂蘭盆節”來源於印度。據有關資料記載,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巨集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盂蘭盆節這天舉行萬燈會,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在潭西,盂蘭盆節開始前的一兩個月左右,族家的“老大”(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族人)就會請一班“排紫”(鑼鼓隊)到各鄉各里,去給那些在盂蘭盆節中喜題蘸金的人家送“會首”(一般是一面錦旗和一對金花,一對發餅),並順帶到各鄉里收集“孤米”(盂蘭盆節當晚,用幾根乾柴支起兩隻大鼎,煮給那些孤魂野鬼吃。)。村裡的人們只要聽到銅鑼一響,各家各戶就會準備好一些孤米投進“老大”們事先準備好的籮筐中。據說,盂蘭盆節期間,地獄大門是洞開的,閻王允許那些孤魂野鬼們前來享用人間供給他們的這些吃食。但由於一些孤魂野鬼被餓了太久,所以會出現搶吃的現象,於是有了“搶孤”一說。

在潭西,盂蘭盆節前幾天,在祭孤的曠野上,各村事先就已經搭起了祭壇和施孤臺。黃昏的時候,西公(法師)、“老大”們還要帶著拜官(一般由“老大”家裡五六歲至十一二歲不等的小孩充當)到一些溪口去放水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在潭西的潭湧,盂蘭盆節當晚,各村還要在事先搭好的施孤臺上擺放全豬、全羊、雞、鴨、鵝、五牲、果品等,還有各種各樣的必棗山、扇糕山、腐竹山、豬肉山等等,不一而足。一些村子,還沿襲幾百年來的傳統,絞盡腦汁去裝飾自己鄉里的祭孤臺,如東關村的多尼(山稔子)山、油柑山,大樓村的糖獅,以及前遼村大名鼎鼎的大包山等。紙紮廠裡,也擺放著那些用來供亡靈使用的日常用品,如長袍、長筒靴、桌子、椅子、雨傘、熱水壺、眠床等,可謂應有盡有。所糊的紙紮中還有金山、銀山,三山國王、黑白無常等。當晚,西公(法師)還要在祭壇上為亡靈誦經超度。

盂蘭盆節的高潮在晚上七八點鐘到十點鐘間,這時,各村的男男女女,攜老扶幼,前來參與這場一年一度的.佳節盛會,他們時而駐足觀望,時而點頭稱讚,場面人山人海,一時蔚為壯觀。

潭西鎮的潭湧、上埔、長埔、崎頭、新埔、棋子埔等鄉都有盂蘭盆節。

其實,盂蘭盆節並非印度和我國特有,亞洲其他國家也有這個佳節,例如,我們的近鄰日本也有盂蘭盆節。日本散文大師德富蘆花先生就曾經在他的文章裡詳細記載過日本的盂蘭盆節,其習俗和咱們潭西十分相似。

知識:

潭西鎮潭湧七月半祭孤的時候,人們可以看到紙紮糊的大士王公頭上,坐著一位白衣觀音。很多人都不明白箇中原因。其實,有一段民間傳說可以為大家解開這個謎。

據說,唐朝的時候,大士王公是天庭上天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因為長得青面獠牙,相貌醜陋。有一天,他無意中嚇到了天帝。天帝勃然大怒,將他一腳踢到鬼門關。這時候,眾天將聽聞後,前來苦苦哀求天帝,求天帝免這位相貌醜陋但心地善良的大將一死。最後,在眾天將的苦苦哀求下,天帝才赦免了大士王公,並將他從鬼門關上拉回來。但是,繼續留他在天庭,又擔心再次嚇到自己。無奈,只好將他貶謫到人間,讓他到野外去看管那些孤魂野鬼。因為擔心他對那些野鬼不公,所以派遣了觀音娘娘坐在他頭上,可以時時刻刻監督著他。

TAG標籤:蘭盆 西盂 傳統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