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當前位置 /首頁/文學體裁/唐詩/列表

唐詩《登金陵鳳凰臺》審美賞析

【導讀】:李白唐詩《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集中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此詩一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也有人稱是李白遊覽黃鶴樓,並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寫的,是想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

唐詩《登金陵鳳凰臺》審美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詞語註解】: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3、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現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一說指當時豪門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紳。

4、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詩人來看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丘壑了。現今這裡被稱為郭璞墩,位於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後,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

8、白鷺洲: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於今南京市江東門外。另在南京城東南建有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該園在明朝初年是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後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入清以後,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南京市政府修葺東園故址內的鷲峰寺時,發現牆內有塊鐫有李白名詩《登金陵鳳凰臺》的石刻:“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雖然李白的詩句中所指的白鷺洲是南京江東門外長江邊的白鷺洲,但此時東園故址湖中有洲,洲邊也多植蘆葦,秋日時白鷺翔集,景觀與長江邊的白鷺洲極為相似,故命名“白鷺洲公園”。公園在日偽期間又遭摧殘,至解放前公園已淪為一片廢墟。解放後,公園歷經數次重修,現已成為秦淮風光帶中重要景點之一。

9、浮雲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比喻讒臣當道。浮雲: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10、長安:這裡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鳳凰臺翻譯】: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息。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裡了,早已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登金陵鳳凰臺》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複,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李白用“鳳凰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裡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盛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髮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裡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彷彿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讚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