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

當前位置 /首頁/現代作家/餘秋雨/列表

對餘秋雨和文化散文的一些看法

八九十年代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的現象是,出現一種被人稱為“學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態。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從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他們在專業研究之外,創作一些融會了學者的理性思考和個人的感性表達的文章。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對餘秋雨和文化散文的一些看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餘秋雨和文化散文的一些看法

我要寫一篇文章,來表達我的思想。我要寫的人是現在炙手可熱的學者,文化名人:餘秋雨,我要說的散文也是頗有爭議的“文化散文”。

說餘秋雨這個人很紅,實在是因為他寫了一些文章比較“走紅”,確切的說是散文有些與眾不同。

近年來的各種輿論紛紛指向餘秋雨,無論其人和其文!據說一些寫抨擊文章的人有些還是頗有“臉面”的人,而他們大都藉著對文章的攻擊來達到攻擊作者的不良目的。在我看來,對個人的攻擊我是無能為力的,一些人,人品有問題。但文章是可以公平客觀的評價的。我於是更仔細的“研讀”了餘秋雨的文章,發現的確寫的很有特色,很有可讀性,發現了很多優點。其實要說“漏洞”那要細究起來沒有文章是十全十美的。而那些雞蛋裡挑骨頭,用抓小錯誤來全盤否定作者甚至人身攻擊的所謂“文化人”,只能說丟了文化人的臉,寫不出比餘秋雨更好的文章便肆意詆譭。有本事也寫一本,寫一本比《文化苦旅》更好的書出來,大家也來評一評,那才是真本事!而恐怕連最起碼包容和涵養都沒有的人,就是寫出來東西,估計也是浪費紙張,無人觀看吧。

說起文化散文,這裡還是要站在文學專業的角度說兩句。“散文誰沒讀過呀?他的又有什麼不同?”,的確,我們讀過的散文太多了,國小課本里就有不少,國中語文課裡也有不少,比較熟悉的朱自清的《背影》,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等等。但說餘秋雨的散文與眾不同,社會上一直有爭議。有學者稱這類散文是“文化散文”,網上立即有人反駁,據說有代表性的還是個大學教授,他說:“人家寫的散文就都沒文化,只有到了您這裡才是有文化兒的‘文化散文’!”,我看後情不自禁的笑了。認為這人太“矯情”!

我讀過的餘秋雨的作品有幾本主要的,比如《文化苦旅》、《行者無疆》、《山居筆記》,還有近期的半自傳體《借我一生》等等。在我看來,他至今就寫了一本有影響的書。而這一本書就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充分的展示了他的“文化散文大家”水平。這書就是大家可能都看過的.:“《文化苦旅》”。

寫熟悉的地方!這絕對是一大特色!上海,杭州,甘肅,四川,莫高窟,都江堰,青雲譜,西湖,洞庭湖,蘇州……這些地方相信許多人都去過!而且有些景點還很熟悉!那麼,看來人家文章寫的好並不是寫的神仙都難接觸到的地方,就是普通的地方,而景物就是普通的景物,只要高興,有那麼些時間和盤纏,人人都可以去的嘛!既然景物人人都有機會,買個門票都能進去看到,那就人人都可以寫寫感受了。我相信普通人都可以堂而皇之的進去領略的地方,那麼那些所謂的大“教授”大“文學家”當然也沒有不去的理由了,而寫不出這樣的文章?那我看只能說是自己天賦不夠、天資愚笨了!寫不出可以學嗎?幹嘛攻擊別人嘛,尤其是寫不不錯的人的,這不是妒忌和心胸狹隘的表現嗎?事實明擺著嘛,大家也看到了,平常景物啊?寫的好就是好,怎麼個好法,別人怎麼就寫不出,那還要往下說。

真摯的情感!這也不是妄言!餘秋雨以一種發至肺腑的感情入他的文章,他在景物中挖掘可以感動的掉淚的細節來描寫揮發。心中有大悲憤,大喜悅都回歸於痛心疾首的歷史的冷漠。他散文裡有年歲徒增的感慨,有步履維艱的蹣跚,有默默無聲的佇立,有奔湧情感的噴射,滄桑的人生感……且看《道士塔》裡的一段:“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這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的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面對王道士不生不息的為了金錢就賤賣了珍貴的古文物壁畫,作者多麼的心痛,竟然要“下跪”來乞求,但是乞求什麼呢,國人那麼不爭氣,結局不過是另一次倒手和轉賣……但餘秋雨的感情流露還是讓我感到那種滲到血液裡的愛國情懷和無可奈何。其實不只《道士塔》,縱觀《文化苦旅》,面對歷史文物的洗劫、民族瑰寶的毀滅,這種“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的深刻情感是貫穿一至的!恐怕世界上最珍貴的就是感情了。感情裡最珍貴的恐怕是真情了吧?而《文化苦旅》裡,處處皆真情,作者就是用這彌足珍貴的“真”字在鋪墊續寫的!難怪這文章好看又耐看了!現在許多學者當然也寫散文,而不能說文章沒有感情,但也的確挺“淡”的,好像就是在調侃而已。真情不知道是在哪裡耗盡了。而抨擊起別人來也不知道哪來的勁頭,特別的“有熱情”,這可不好,把勁使在詆譭人上算不得君子。要是想要文章也好看,耐讀,那就先不妨“存”些感情嘛!

故事性的敘述,平近又簡練的語言也很有特色。秋雨散文的語言是那種平易近人有很有味道的語言。他用的雖然是淺近的語言,卻不是隨便就寫的,而是經過提煉的精華,表達簡練,準確,生動,尤其形象。隨手翻開一頁:“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衣服和圖案都變得華麗,有了香氣,有了暖意,有了笑聲,這是自然的,隋煬帝正樂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運河碧波盪漾,通向揚州名貴的奇花。隋煬帝太凶狠,工匠們不會去追隨他的笑聲,但他們已經變得大氣,精細,處處預示著,他們手下將會奔瀉出一些更驚人的東西。”這語言華豔不刻意,隨意不膚淺,讓人讀了可以在頭腦裡勾出畫來,讓人忘記時間和空間。相信作者寫的時候一定投入,才使得讀者看的時候也實在是享受。《文化苦旅》中散文大都富有故事性,故事本來就好看,用作者這舒暢的語言寫來文章就富有了可讀性和神采。

書的好,讀了才知道,好書是可以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過了許多年,當我在拿出很多年前買的《文化苦旅》,伴著青燈品讀的時候,也還感到了快樂。沒有比讀書更大的快樂了。沒有比讀好書更長久的快樂。《廢墟》,《老屋視窗》,《風雨天一閣》,這些文章都滲透了作者對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都令人回味良久。

遺憾的是,餘先生的文風近年來似有改變。我看了《借我一生》,還些零零散散的文章,都是近作,便覺少了些什麼。文章裡憂愁感沒那麼濃了,好像少了以前文章中的恢巨集豪邁和澎湃的激情。總之,沒有看到《文化苦旅》更超越的文字。其實那本書是我在一箇舊書攤上買到了,忘了價錢,好像挺便宜的。而且還是盜版。但因為是我喜歡的書,還是不忍看著在地攤上被來回挑揀展覽。我把它帶回了家,撕去了粗糙的不相配的封皮,保留到現在。

時間總在走,沒有一刻要停息。終究,一切要成為歷史。歷史也要被遺忘。我常常不由得傷感。看到現今中國文學狀態也一直在思考,中國,中國難道就沒有文學批評嗎?有人說中國曆來缺少文學批評,有的只是“文人相輕”。但恐怕現在的實際更加糟糕,有了網路便有了肆意攻擊,詆譭,甚至辱罵。讓人匪夷所思這些爭論的人物和辱罵的物件竟都是所謂的“文化人”,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文明人。“文明人”意義在哪裡?“文學批評”?何時才能建立呢?

TAG標籤:散文 餘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