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知識/說課稿/列表

【必備】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教材簡析:

教材在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小步子的編排方法,所以本單元學習的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分數加減法,分數的分母都不超過10,加減所得的結果都不要求約分,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後仍然關注的是理解分數的意義,以生活的事例和幫助理解的直觀圖來學習分數加法.學好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作些準備.教材中的例1,通過直觀的圖形,使學生理解為2個1/8加上3個1/8,結果是5個1/8,也就是是5/8.由於沒有講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可能有學生沒有觀察或者觀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觀的圖形,出現2/8+3/8=5/16的現象,這就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從分數的意義上讓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和方法這是關鍵.教材這樣的編排有助於加深理解分數的含義,並使學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的意義)才能直接相加.

基礎知識和技能:

通過學生對生活事例的再現和直觀圖觀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數相加方法.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法.

能力培養目標:

在學生體會到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並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法.

難點:受整數加,減計演算法則的影響和對分數的含義不理解,分數加法學習有困難.

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有效地達成目標,遵循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引導學生聯絡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初步建立數感"的教學指導思想.

在教學方法上:

(1) 用直觀演示……

(2)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

在學法上:

(1)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學具操作建立分數加法的起始知識.

(2) 用練習法……

教學過程: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學習.

主要教學活動設計:

一是結合學生喜歡的四個學生過生日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在觀察交流中引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小紅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紅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裡面有幾個十分之一 等問題,在生活情境中練習,加強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和理解,初步認識到同分母分數的加法關係.

二是在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與小紅一共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思考.由於生活常識,學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紅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時,教師追問:你是怎麼想的 促使學生對這一生活常識進行理性的思考.也為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探索交流拉開序幕.此時,教師組織學生拿出實物圖,在觀察與拼擺中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十分之一加二個十分之一是三個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這一初步認識,出示書上的例1,讓學生通過直觀圖的觀察,理解二個八分之一加三個八分之一是五個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兩個例項的觀察理解中,讓學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學生中可能出現2/8+3/8=5/16這種現象.有了這一感性的認識,讓學生完成圖文並茂的練習,讓學生進行同分母分數的加法計算,在比較交流中,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分母相同的分數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一是圖文結合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練習,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在學習中體會到的正確方法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二是隻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練習,讓學生能正確的表述幾個幾分之一加幾個幾分之一一共是幾個幾分之一,就是幾分之幾,使學生能把方法抽象運用於習題的計算,三是結合生活場景的同分母分數加法應用題練習,讓學生在知識運用中體會的數學知識的用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是,結合課始的生日情境圖,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知識回答問題:如誰和誰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接著讓學生思考,三個小朋友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怎樣想 四個小朋友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怎麼想 使學生能夠靈活的進行知識的擴充套件,更好的理解分數的意義,進一步體會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原理與方法.最後讓學生思考,四個小朋友把整個蛋糕吃完了嗎 還有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 在知識的衝突中結束本課的學習,為同分母分數減法的學習作好埋伏.激發學生進行課後思考與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教學理念:

在這一節課學習活動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條:

一是聯絡生活情境和直觀的圖形,讓學生體會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的計算原理與方法.

二是在知識運用中,讓學生主動的把知識進行延伸擴充套件,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是緊扣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與生活緊密相聯的環境中運用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上教學設計在中,肯定會出現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們批評指正,歡迎多提寶貴意見.非常感謝!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青島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

2. 教材簡析:

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減法,意圖是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絡,十幾減九是在學生學習了十幾和九加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是二十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學習兩位數減去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知識,能為後繼教材的學習做好遷移準備。

3. 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讓學生經歷從實際情況中提取、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計算十幾減九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十幾減九。

數學思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重視演算法多樣化,培養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情感態度: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教材重難點:根據教材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分別是: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十幾減九的演算法。

教學難點: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探究並理解十幾減九的演算法。

本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讓他們學會遷移,用類推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二、說學生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仍處於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在濃厚興趣的狀態下,學生產生較強的自信心和表現慾望,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操作探究與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一年級學生主要依賴於直觀性的教學進行思維。動手操作讓學生手腦協作,更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英國教育家皮斯博說:“如果你想兒童能夠獨立的批判地思考,並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應該採取加強這種智慧品質的方法。”要把學生培養成富有創造力的開拓型人才,在教育方法上應採取啟發式。正如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想通過五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

創設情景,活躍氣氛;引導參與,探究演算法;自選演算法,嘗試練習;

分層練習,在玩中學;總結體驗,擴充套件延伸

(一)創設情景,活躍氣氛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就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一開始我便用猴老闆賣桃子這故事引入,激發學生求知慾。

課件出示:猴老闆喊:“賣桃啦!賣桃啦!又香又甜的桃,快來買呀!”小兔走過來,說:“猴先生,我買9個”。

提問學生: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還剩多少個?)

要求還剩多少個該怎麼列式?又是怎麼計算呢?

這樣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引導參與、探究演算法

首先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為新知的學習找到相關的理論基礎,讓學生學會遷移,學生在學習了十幾和九的加法之後,已基本瞭解了學習的思路與方法,可大膽放手,讓學生以6人小組,充分利用自己的學具,自主學習,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同時還應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有些學生可以不利用學具,直接想出結果,也應該給他們展示的機會。

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尋找適當地機會用課件演示拿桃的過程,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 一個一個拿,拿了9個,還剩3個;

(2) 先拿盒子外的2個,再拿盒內的7個,這樣一共拿去9個,還剩3個。

(3) 從盆裡拿出9個,剩下1個和外面的2個合起來是3個;

(4) 先從12箇中去掉10個,再用多拿的1與2合起來是3個。

數學說課稿 篇3

《垂直與平行》是人教版四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垂直與平行是學生以後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位置關係,瞭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概念;認識垂線、垂足;認識平行線。

2、思維與發展目標: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根據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平行關係,認識兩線垂直、平行。

教學難點是: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質屬性。

下面我來具體談一談對這一堂課的教學預設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新課標賦予的教學任務,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我先來說說第一個教學環節:

一、畫圖感知,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電腦顯示一條直線,問:這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然後課件演示直線相對無限延長的特點。

好,今天咱們繼續研究直線的有關知識。

讓學生拿出一張白紙,用手摸一摸這個平面,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這個平面變大,再變大,變的無限大,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畫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可能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學生先想象,然後睜開眼睛把想象的兩條直線畫在紙上。

(這一環節,由舊引新,為下面的教學作好鋪墊,同時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下面我來說說教學過程的第二個環節:

二、觀察分類,瞭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徵

先展示學生作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板書)

讓學生進行分類,並說明分類的標準。

接著展示不同的分類結果,老師根據學生的意見適時調整圖形的位置,並說明兩條直線交叉了,在數學上稱為“相交”。

然後引導學生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標準進行分類。重點引導“快要相交”那一類的情況,通過交流讓學生達成共識: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可以分成“相交”和“不相交”兩類。(板書:相交、不相交)

那麼兩條直線相交,會形成交點(板書)象這樣的交點有幾個?(板書:1個)

(這裡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中,逐步達成分類共識,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徵,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創造了條件。)

下面我來說說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節:

三、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先認識互相垂直:根據兩條直線相交所形成的角,誰比較特殊?根據學生的回答選出相交成直角的圖形,問:你怎麼知道它是一個直角?引導學生用直角來驗證,做上直角的標記。(板書:直角標記)然後指著圖說,象這樣兩條直線它們的位置關係在數學上又叫互相垂直。(板書:互相垂直)誰能看著圖說說什麼樣的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這裡出示課件)

你能動手寫一寫嗎?寫完讓學生說一說。

(這裡可以讓學生加深理解。)

然後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課件出示定義,讓學生齊讀一下。接著再介紹垂足。用紅點表示出來。

緊接著課件出示:(畫直線a和直線b,再擦掉直線b)請學生仔細看。現在能說a是垂線嗎?(學生會說:不能)(再變回兩條直線)現在我們就可以說a和b互相垂直,a是b的垂線,b是a的垂線。誰也能象老師這樣說一說兩條直線之間的關係?

(通過這樣的對比練習,深化學生對互相垂直這一概念的理解。)

接著認識互相平行。

課件出示三組不同方向的平行線,數學書上把這樣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叫做互相平行(板書:互相平行),看圖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互相平行嗎?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課件出示定義,學生齊讀。

問:對這句話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可能會問出同一平面是什麼意思?老師就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盒子,盒子的兩個異面上畫直線,讓學生觀察,理解只有在同一個平面上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才是平行線。

(這樣化難為簡,突破難點。)

緊接著揭示課題:剛才我們研究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垂直與平行(板書)。

然後出示判斷題:這裡重點讓學生說說判斷理由。

(這樣能及時鞏固新知,便於教師瞭解學情,及時地引導糾正。)

教學過程的第四個環節是:

四、練習鞏固,強化對垂直於平行的理解

第一題:下面的各組直線,哪組互相平行?哪組互相垂直?檢驗一下。

(這裡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加強學生對平行、垂直的理解,滲透幾何知識中平行線判定方法。)

第二題: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在運動場上找一找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第三題:在我們認識的圖形中也隱藏著平行和垂直。

出示這個長方形和三角形,請找出平行與垂直。

(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加強對本課概念的認識,同時能運用今天所學習的知識表述以前的問題,能夠用所學的知識描述具體的圖形中線的位置關係。)

最後電腦演示欣賞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

(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是:總結全課 完善認知

同學們,只要你有一雙慧眼,就會發現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誰來說說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板書: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設計簡單明瞭,能突出重難點,幫助學生梳理知識。)

總之,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的理念,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力求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是(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的第一節的內容。它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為研究物件,具有現實性。並在編排方面巧妙地從學生所熟悉的物體出發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立體圖形,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道理。本節課從觀察我們身邊的立體圖形入手,勾勒出圖形的形狀,利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圖形間的區別與聯絡。它既是本章知識的基礎,又是幾何學習的開端,更是對學生國小已有的立體圖形知識的提高和完善,同時也為今後幾何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教材的內容,以及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直觀認識規則的立體圖形,正確識別各類立體圖形。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索發現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體驗立體圖形的抽象和形成過程,體驗數學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由於本節內容是對學生國小已有的立體圖形知識的提高和完善,同時結合新課程改革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的要求,確定本課重點為:

①.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②.認識現實背景中的圓柱、圓錐、稜柱、稜錐、球。

難點:柱體和錐體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像電冰箱、蛋筒冰淇淋等,學生很容易識別,但要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所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認知規律,確定本課難點為:

認識圓柱、圓錐、稜柱、稜錐間的區別與聯絡,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某些特徵。培養學生空間感的形成。

 二、學法分析(說學法)

1 學生情況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國小升入國中,面對新學校、新環境,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充滿著幻想,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他們在國小已經學過簡單的立體圖形,對立體圖形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空間想象能力不強。 對正確識別各類立體圖形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2 學法指導

通過幾年來的新課改教學體驗,我深深感受到合作探索不但可以增強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本節課教學中我準備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遵循“觀察——猜想——驗證——歸納——反饋——實踐”的主線進行學習。

三、教法分析 (說教法)

新課程改革體現了 “重結論,更重過程”的思想。因此在講授本節課時,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 直觀教學法:以觀看生活中立體圖形為開端,讓學生們在欣賞這些形態各異立體圖形同時,感受其中蘊涵的數學圖形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2 情景教學法:創設豐富的圖片情境,引發學生自主探究,親自感受,讓學生 在視聽結合的環境中激發學習熱情,加深體驗,將數學與圖片中涉及到的地理、歷史、美術等學科進行整合。

3 比較教學法:利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各種幾何體的共性和各自的特點。

四、教學程式

教學環節

教學流程

教 學 內 容

設計意圖

教學方式

時間

分配

數學說課稿 篇5

高青縣實驗中學 邢春林

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八年級下19.2.2《菱形》。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介紹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緊接《平行四邊形》一節之後。縱觀整個國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矩形的性質與判定,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 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二)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徵、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並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菱形的性質與判定;教學難點是性質與判定方法的靈活運用。

二、 教法與學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後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採用了 “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 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與判定,解決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圖片激趣、匯入新課

創設教學情景: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由此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動畫演示,得出定義

教師運用多媒體演示由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展示,得出菱形的定義。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動畫,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利於學生理解掌握菱形的定義,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動手操作,探究性質

用一張長方形紙進行兩次對摺,再用剪刀剪下有摺痕一個角,把剪下的角再展開,觀察展開後圖形的形狀,和兩次摺疊形成的摺痕.

問題1:通過剛才的摺紙,觀察剪下的一個角展開後,它有怎樣的對稱性?它是什麼圖形?

問題2:通過摺疊過程你能從哪些方面探究出菱形的哪些性質?

學生動手摺疊,教師在多媒體上演示摺疊過程.學生觀察思考後,在班上交流:1.剪下的角展開後是一個菱形,它是軸對稱圖形,它有兩條對稱軸。

2.探究菱形的性質與前面所學平行四邊形、矩形的性質相同,應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分別探究。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摺紙的順序畫出圖形.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再利用幾何畫板軟體驗證結論,並用文字語言闡述得到的不同於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

教師同時強調結論僅有操作實驗是不夠的,必須給出嚴格的證明才能作為性質進行應用,要求學生結合圖形寫出已知,求證,分析後引導學生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給出證明過程.證明後,教師強調經過證明正確的命題可作為定理.

[設計意圖]經歷實踐→猜想→證明→歸納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這樣設計確保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

(四)典型問題,應用性質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其中1—4題是直接應用性質的簡單問題,包括邊、角、對角線的性質,讓學生初步體驗菱形性質的應用方法。第5--6題是為匯出菱形的另一個面積公式而設計的,教師出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引導學生:要求菱形面積,在不好求高的情況下,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不好求解,可以考慮把菱形轉化成四個小直角三角形分別求解的方法,繼而引出菱形的另一個面積公式:菱形的面積=底×高=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讓學生首先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講清判斷的理由,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然後層層深入,逐漸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範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後,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五)歸納小結,充實結構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困惑?

2、通過本節課你瞭解了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師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與體會.學生歸納、梳理交流本節課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與情感體驗.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歸納,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鍛鍊學生歸納概括與表達能力.

佈置作業:

必做題P102第5題

選做題P103第11題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過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倒水的實驗,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教課書43頁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體積,例2是已知圓錐形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小麥的重量,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這個例子教學,使學生初步學會解決一與計算圓錐形物體的體積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學生基本情況六年級四班,共有學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七學期對圓錐、圓柱立體圖形的特徵進行了研究,通過學習,學生對圓柱,圓錐的特徵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對圓柱的體積,表面積,側面積能熟練地計算,但也有少數學生立體觀念不強,抽象思維能力差,因此學習效率差。

三、教學方法由於本節課是立體圖形(圓錐的體積)的學習,要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通過具體教具進行教學,從而給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課我採用具體的實驗,讓學生髮現圓柱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後讓學生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嘗試計算圓錐的體積,以達到解決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本節課一開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課題,一是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二是為新授課作為輔墊,為學習圓錐的體積打下基礎。

緊接著提示課題,以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其規律,總結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一環節是本節的難點,必須讓學生理解清楚,特別是對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後出示例題,讓學生嘗試解答例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計算,教師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學生會做就行。例2是已知圓錐形的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要求小麥重量,實際舊就要先求體積。

學生嘗試解答後,教師特別引導,要求體積,這個題不知道底面積,則要先求底面積,二是要讓學生討論,如果這堆小麥知道直徑和高,你能想辦法測出來嗎?這樣培養了學生空間想象力。

最後,設計了三個鞏固練習,都是在基本求出圓錐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提高訓練,這樣即滿足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又使優生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