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當前位置 /首頁/名著精讀/琵琶行/列表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句子了吧,不同型別的句子具有不同的作用。什麼樣的句子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1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關於音樂的描寫可以說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三段關於琵琶女的演奏描寫各有千秋。其中第二段是琵琶女彈奏琵琶曲的詳細章節,也是傳頌千古的精彩描寫。然後,在第三段,作者筆鋒一轉,來了一句“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此句常常被人忽視,只當是簡單的承上啟下,引出人事。其實它大可玩味,本身便是樂天牽出“淪落”細膩之情的得意之句啊。看此句,最需要側目的便是“沉吟”二字。為什麼琵琶女要“沉吟”?那要看她“沉吟”之後做了什麼。她“整頓衣裳起斂容”啊,很正經的,要幹什麼呢,要說她的身世了;而且我們往底下看就知道,她不但把身世和盤托出,還講了自己的“心事”。這個心事是因為“顏色故”而從“歡笑”到“夢啼”的難言的失落和複雜的痛苦,可以說是對人交心了!也正因為下面的交心,我們才要說這個“沉吟”寫得好,太細膩了,真是寫出了琵琶女內心的一段矛盾鬥爭。看過白居易的文句,誰都能看出來,琵琶女的琵琶技藝是非常高超的。“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早先還沒見面,只是遠遠的聽見幾句斷斷續續的琵琶聲,就讓像白居易這樣京城來的大行家驚豔了。古往今來,有才華的人,往往都是有些高傲的,自尊心很強。琵琶女也不例外。你看,當詩人開始“尋聲暗問彈者誰”的時候,她是“琵琶聲停欲語遲”的,她要張口,卻沒說。

為什麼?結合下面她的身世一看,大家就明白了。她不是一下子就不想說的,她已經習慣性的張口“欲語”了。實際上她以前那麼有名,可能當年在京城的時候她都不用張口,人家都忙著給介紹:“哎呀,大人,這就是最有名的某某”了;但是現在張口說呢?沒人給她介紹了,那個“最有名的某某”怎麼淪落到這窮鄉僻壤裡來了啊?她心裡這麼一轉念,那就說不出來了。昔日的琵琶女風光無限,現在卻“飄淪憔悴”,從高峰跌到谷底的滋味不好受啊,這種落魄又怎麼說得出口?所以她沒說。不但沒說,因為覺得慚愧,她即使“千呼萬喚始出來”,還“猶抱琵琶半遮面”。可我們剛才也說了,她“沉吟”之後可就說了,而且還說得非常徹底。“沉吟”就是一個可以理解的心態轉折。“沉吟”是她在想說還是不說,也是她在想要說多少,能說多少。是報個姓名點點頭就算了,還是講一場“春花秋月”的如煙過往。為什麼她“沉吟”後肯說了呢?那要看她“沉吟”前後自己遇見了什麼情境。在這樣一個“繞船月明江水寒”的夜裡,她剛剛“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守著“空船”,她只能用琵琶追憶過往,述說心事,何其淒涼。此時,她多麼需要有人來傾聽和慰藉她那塵封的過往啊。而這群“忽聞水上琵琶聲”而“主人忘歸客不發”的過客中,確實也有真正懂音樂的人。那些人知道她“弦弦掩抑”下的“聲聲思”“不得志”“幽思”“暗恨”,在聽曲的過程中不斷“嘆息”。高山流水,難遇知音。如今真的遇見了,那麼剛才在琵琶裡又被重新觸動的心事又怎麼能不說呢。所以“沉吟”之前是因情而不說,“沉吟”之後卻又是因情而張口。天涯淪落之感,在這個“沉吟”之中可以說是表現得再沒有的細膩了。真是好一個“沉吟”,好一個樂天!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為得罪朝中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這對欲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白居易來說,是一種嘲弄與羞辱。第二年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別友人,在江邊的船上邂逅了曾經紅極一時的藝妓,當時鬱鬱寡歡的白居易結合自身的處境,於是創作了流傳千古的經典佳作《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這一段精妙絕倫的連環比喻,栩栩如生地刻畫出琵琶女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彈奏技藝。

白居易潯陽江頭邂逅琵琶女的時候,當時的琵琶女已經年老色衰,兩個人都沉浸在婉轉哀怨的樂曲聲中,各自感慨不同的人生遭遇,白居易感慨自己空有一腔政治抱負,卻遭朝廷貶謫,謫病臥居潯陽,琵琶女感慨自己年老色衰,委身於一個重利輕情的商人……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叫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從琵琶女這段自述中,可以看出當年的琵琶女無論是才藝還是美貌,是冠絕群芳!她自己因此而心生凌駕她人之上優越感。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計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可以看出當年多少公子王孫一擲千金,追捧著色藝雙絕的琵琶女,這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讓琵琶女很是享受!

“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年老色衰的時候,身邊不再有人追捧,不得而已,委身於一個商人,往昔觥籌交錯的時光一去不復返,眼前這位重利輕情的丈夫讓她唏噓不止……

在我看來,琵琶女的命運有時代的侷限性,她是如此心有不甘,最後嫁給一個商人,商人的生存之道:在商言商、唯利是圖。在琵琶女眼裡解讀成:重利輕情!或許她儼然習慣於受眾人追捧,日復一日過著聲色金迷的生活。

如果來個時空穿越,琵琶女生在這樣的年代,身懷絕技的她,在年老色衰的時候,斷然不需要委身他人,過著“別有憂愁暗恨生”的生活,哪怕自己創辦“琵琶培訓機構”,養活自己是綽綽有餘。

淺談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義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創作的具有濃郁抒情性特色的長篇敘事詩《琵琶行》是千古傳頌的名篇。這首詩在音樂描寫、景物襯托、情感表達、結構安排等方面,均有獨特之處,充分顯示了詩人詩歌創作的高超藝術技巧。作者塑造的藝術形象——琵琶女,青春年少時的美麗、多才多藝及“猶抱琵琶半遮面”時的羞愧、哀怨都是與眾不同的。對於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參考書認為:她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抒發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我認為,作者同情的不是琵琶女藝伎的身份,而是琵琶女由藝伎而淪落為商人婦的遭遇,藉此抒發了作者的“天涯淪落之恨”(《容齋隨筆》卷七)。一、藝伎在當時社會地位是比較高的唐代的音樂文化是非常繁榮的,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上自帝王貴戚、文臣武將,下至平民百姓,無論男女老幼,莫不會舞。據記載,當時長安的樂舞盛極一時,教坊、梨園比比皆是。文學史上堪稱一絕的唐詩在當時是可以入樂歌唱的。當時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詩為榮;詩人也以自己的詩能夠入樂廣為流傳而為幸。唐代的女藝人依色、藝兩條標準以及服務物件的不同,分為樂伎、藝妓、歌妓、舞伎四個等級,其中,樂伎是最高等的,在宮中宜春院服務。這些樂伎代表著當時最高的專業水準,在宮廷舞隊中多是領舞者。她們享受著相當高的待遇,“四季給米”、“賜第宅”。要成為女藝人僅有容貌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天資聰慧、才藝傑出、知書達禮、善解人意,還要經過很長時間嚴格的專業訓練。“教坊”就是唐代管理宮廷樂隊的官署,教習音樂舞蹈的專門機構。

二、歌女自己也並不覺得自己地位低琵琶女自敘年輕時的歡樂生活,“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一曲紅綃不知數”。從她的訴說看,她本是個色藝俱佳的藝人,年輕、貌美、藝高、曾名聲顯赫、紅極一時。“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她日日與少年宴飲笑謔,生活豪華奢靡。這火一般的、如花似玉的青春,曾是她人生最燦爛、最美好的'時光,也是她最得意的時刻,自然也成了她永恆的記憶。從琵琶女自述的口氣中感到:她對自己的歌伎生涯並不感到羞愧,也並不認為自己做樂伎不光彩;對自己青春時代的恣意歡謔,紅極一時,歡歌笑語並不後悔,反而有一種得意洋洋之感。琵琶女感到痛苦的是今天的寂寞與孤獨、飄零與憔悴。因為春花秋月已逝,容顏已衰,年長色衰的她,遭到社會的冷遇,“老大”只能“嫁作商人婦”了,“商人重利輕別離”,男人離家經商,婦人只能獨守空閨,只能在地處偏遠的潯陽江上,坐在空空的畫船裡,向慘淡迷離的月光訴說著自己的悽苦、惆悵、孤寂。所以,“夜深忽夢少年事”,只能是“夢啼妝淚紅闌干。”回想自己昔日的錦繡年華,她怎能不傷痛欲絕呢!她感嘆歲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復返;感嘆往日的歡樂、輝煌早已逝去。留下的,只有孤獨寂寞、痛苦感傷。

三、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白居易也並不覺得琵琶女社會地位低下,他同情感慨的是她的“淪落”,是她從紅極一時的音樂家、藝術家淪落為孤獨寂寞獨守空船的商人婦的境遇,是她的地位由高到低、昔盛今衰的遭遇。宋人洪邁說:“白樂天《琵琶行》一篇,讀者但羨其風姿,敬其詞章。至形於樂府,詠歌之不足,遂以為真為長安故倡所作。……樂天之意,直欲抒寫天涯淪落之恨耳。”琵琶女由“教坊第一部”到“老大嫁做商人婦”而獨守空船,詩人則“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他們雖然社會地位不同,職業不同,但現實的人生結局卻是相似的——淪落天涯,感受也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同情琵琶女悲慘的遭遇,同時也是在感傷自己,藉此抒發自己的遷謫之意和政治淪落之情。但作者對琵琶女的同情,是同情她的昔盛今衰,門前冷落,而不是同情她是一個歌伎。在對待琵琶女的態度上,作者是相敬又相憐。而且,作者在詩歌中稱琵琶女為“君”,這敬辭亦足見作者對其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