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當前位置 /首頁/名著精讀/琵琶行/列表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敗筆:琵琶女形象不夠真實

白居易《琵琶行》是家喻戶曉的一篇佳作。但是這篇佳作也存在著敗筆之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敗筆:琵琶女形象不夠真實

琵琶女原是一個樂妓,屬於歌妓的一種。古代的歌妓都隸屬於“娼籍”,無論是教坊的歌妓,還是民間的歌妓,在本質上都是奴隸,不是自由人。她們在政治上、社會上受到種種歧視。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名篇,這首詩對於音樂描寫是很成功的,這個不用我來講。我要講的一個問題,是琵琶女這個形象的真實性問題。 琵琶女這個形象,是一個不夠真實的形象。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她對自己“老大嫁作商人婦”之後的生活,有著嚴重的失落感,這一點不夠真實。琵琶女原是一個樂妓,屬於歌妓的一種。古代的歌妓都隸屬於“娼籍”,無論是教坊的歌妓,還是民間的歌妓,在本質上都是奴隸,不是自由人。她們在政治上、社會上受到種種歧視。如果她們沒有“脫籍”,即便結了婚,生了兒子,她們的兒子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不能做官,只能是世代為奴。所以她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從良。例如唐代娼妓徐月英就寫過這樣一首詩:

 《敘懷》 徐月英

為失三從泣淚頻,此身何用處人倫? 雖然日逐笙歌樂,長羨荊釵與布裙。

“三從”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是古代婦女的人生歸宿。但是娼妓是沒有這種歸宿的,她們失去了父親的庇護,多數人無夫無子,無依無靠,她們被丟擲正常的人倫關係之外,所以“泣淚頻”。雖然她們成天輕歌曼舞,穿金戴銀,但是這些都不是她們真正想要的,她們真正想要的,是像普通婦女那樣生活,哪怕是“荊釵”、“布裙”,生活苦一點,她們也很羨慕,很嚮往。

如何才能過上普通婦女那樣的生活呢?只有一條路:從良。所謂從良,並不是說嫁人就行了,而是要“脫籍”,也就是從官府那裡登出她們的“娼籍”,還她們以自由身。但是“脫籍”是有條件的,首先要有人把她從教坊或者妓院裡贖出來,這需要花一筆錢;然後再去官府辦手續,又要花一筆錢。誰願意為她們花這兩筆錢呢?只有那種真正關心她們、愛她們的男人。

從這個意義上講,琵琶女應該是很幸運的了。她在“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的時候,在人老珠黃的時候,居然還能“嫁作商人婦”,居然還有商人願意把她贖出來,幫她“脫籍”,然後娶她,這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從作品的描寫來看,琵琶女所嫁的那個男人,並不是一個很富有的商人。因為他所經營的茶葉是“浮樑茶”,這種茶並不是什麼高檔茶,而是一種很普通、很便宜的茶。而且他需要自己親自去進貨,也許手下連個馬仔都沒有。

他雖然不富有,但是對琵琶女還是很心疼的。他親自去“浮樑”進貨,風餐露宿,冒種種風險,卻讓琵琶女留在繁華的潯陽(今天的九江市),也就是守守船而已,並沒有別的什麼家務。

琵琶女有個好老公

可是琵琶女並不領情。她認為自己“老大嫁作商人婦”是一種不幸。請問,你不嫁作商人婦,還能嫁作什麼婦?嫁作官人婦嗎?嫁作詩人婦嗎?嫁作“五陵年少”婦嗎?不錯,“五陵年少”當年是很捧你,所謂“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可是他們願意為你“脫籍”嗎?願意娶你嗎?你那麼大一把年紀,人老珠黃,除了一個厚道的商人願意娶你,還有誰?

琵琶女還說,“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請問,商人不重利,不去買茶,你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

總之,琵琶女的那一番言論,無論在過去,還是在今天,都是很錯誤的,很不得體的,很不識好歹的。

琵琶女不是天涯淪落人

琵琶女的錯誤,其實就是白居易的錯誤。因為琵琶女只是他筆下的琵琶女,未必就是生活中的真實的琵琶女。白居易的.錯誤主要有四點:

嫁商人未必不幸

第一,她對娼妓的命運缺乏認識。他認為歌妓在風月場所彈琴賣唱,“五陵年少”爭給紅包、爭給小費,那才叫幸福;和“五陵年少”喝酒打鬧,弄得“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那才叫幸福;每天和“五陵年少”廝混,“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那才叫幸福。而娼妓從良,脫籍,嫁人,過上一種安定的、平靜的、有保障的、有人心疼的生活,反倒不幸福了。也就是說,歌妓做奴隸就幸福,做自由人反倒不幸福了。

第二,他對商人缺乏認識。他的腦子裡有著根深蒂固的輕商觀念。他認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是一種不幸,請問,不嫁作商人婦,難道嫁作詩人婦嗎?你白居易願意娶她嗎?你那麼同情她的不幸,你把她娶回去呀!他又說“商人重利輕別離”,請問,商人不做生意,不向國家交稅,你這個詩人兼國家公務員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玩什麼?白居易對商人的認識,不如他的同時代人。我們只要看看張籍的《估客樂》,就知道當時的詩人對商人的認識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水準。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不要用時代的侷限性來為他開脫。

第三,他作為一個國家公務員(江州司馬,相當於今天九江市政府的一個祕書長),深更半夜,把人家一個有夫之婦叫到自己的船上飲酒彈琴,這還不說;還用很多不恰當的言論,不恰當的同情,不恰當的眼淚,煽動人家對丈夫的不滿,對生活的不滿。琵琶女最初並不想上他的船,人家一直很猶豫,因為畢竟深更半夜了。可是他呢,“千呼萬喚”,非要人家出來不可。這就有點像現在的某些腐朽官員,非得要那些文藝工作者出來陪酒、陪唱不可。

第四,白居易貶低江州文化。我們知道,唐代的江州就是現在的江西九江。江州治潯陽(今九江市府所在地)。江州下面有一個縣,叫彭澤,陶淵明在這裡當過縣長。他辭職之後,回到家鄉慄裡,慄裡屬於今天的星子縣。無論彭澤縣還是星子縣,在今天都屬於九江市。也就是說,唐代的江州,就是陶淵明的故鄉,是中國第一流大詩人的故鄉。那個地方能出陶淵明,可見那裡的文化並不落後。不僅不落後,甚至還很先進。白居易在自己的其他作品裡,也曾不止一次地表達對陶淵明的仰慕和追尋。可是在這首《琵琶行》裡,他居然把陶淵明故鄉的文化貶得一塌糊塗。“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又什麼“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你白居易是鄭州人,北方人,你聽不懂南方的江州民歌,就能判斷江州民歌不是好民歌嗎?

敗筆與心情有關

白居易之所以會對琵琶女的婚姻,對商人,對江州民歌,有著這麼多的認知錯誤,除了他的階級立場、認識水平方面的原因之外,也與他當時的心情有關。他被貶到江州,心裡很委屈。問題是,他要宣洩他心裡的委屈,他就心造一個幻影,塑造一個並不真實的琵琶女的形象,然後對著這個並不真實的形象一吐心中之不快。白居易還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其實,你才是天涯淪落人呢!人家琵琶女已經找到人生的歸宿,嫁給了一個厚道的商人,人家淪落什麼?你把你的淪落感強加在一個已經翻身得解放的琵琶女身上,完全不顧歷史的真實和現實的真實,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敗筆。更有甚者,為了一吐心中的不快,他連商人、連江州文化也一塊貶了。

當然,我指出白居易的這些敗筆,並不是要全盤否定他的這首詩,更不是要否定他這個人。實事求是地講,《琵琶行》對琵琶音樂的描寫是很成功的,不成功的是對琵琶女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