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體裁作文/觀後感/列表

監守自盜電影觀後感

《監守自盜》這部影片闡述了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影片通過冰島債務問題展開,討論了這場危機的前前後後。下面是相關的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監守自盜電影觀後感

監守自盜電影觀後感一:

200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英文名稱.2010)向人們揭示了這場金融危機究竟成就了誰,我看完之後明白了很多,感覺非常值得一看。影片的導演是查理斯·福格森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

影片蒐集了相當豐富的素材,從冰島經濟危機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眾金融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粉墨登場,輔以細緻的資料與條理邏輯分析,深入探討那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發生的背後原因,試圖揭露金融危機的本質。影片彙集了來自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專家的調查和見證,從金融界內部尋找原因,展示華爾街真實的面貌。在片中,我們看到了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是如何利用大眾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模的投機活動,最後給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看到了去監管化的自由經濟、金融衍生品的泛濫、依賴於金融政治的政客們等等都使得這場次貸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滅,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那些拿著高薪搞亂全球經濟的金融工程師,最後卻都賺得盆滿缽溢全身而退。

美國的這場金融海嘯已過去兩年多了,美國的經濟也漸漸地在復甦之中,但這場金融海嘯中的幾個明顯特徵:通貨膨脹、房價飛漲、貧富分化、金錢政治、權錢交易、金融高薪等等,為什麼卻讓大洋彼岸的我們看著如此的似曾相識呢?我們應該從《監守自盜》中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如何引以為戒?如何避免重蹈別人的覆轍?這才是看完此片之後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影片帶給人們怎樣的啟示?

網友叔之騎士日記這樣總結:監守自盜——高階流氓的世界。

1、老百姓(人民)是最慘的最被玩弄的一方,一直且永遠都是。

2、聰明人喜歡乾的是既能享受又有風險但最終不必為之買單的事。

3、銀行家都是無節操的混蛋。

4、沒有權威,只有“造勢”。

5、有時候,路的終點是迷宮。

6、成熟的態度是——沒有立場,只有利益。

7、沒有一個政府是真正“為民”的,只是說,他們的利益與前政府衝突,天下烏鴉一般黑。

8、大德不德,是以為德。我朝雖然千般不是,但是他們不會欺負自己的人民以獲取利益。

9、當利益大到無法想象的時候,沒人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了。

10、明知故犯和揣著明白裝糊塗是聰明人的一大特點,曰之為:腹黑。

監守自盜電影觀後感二:

201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向人們展示了這場金融危機,是誰在受益,受害的有事誰。我看完之後明白了很多,感覺值得一看。

影片導演查理斯?福格森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影片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從冰島危機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眾多的政治經濟學家,教授粉墨登場,以細緻的資料與條件邏輯分析,深入的討論了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原因,那一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發成的背後原因。影片彙集了許多國家的經濟學家的分析和見解,展示了華爾街真實的面貌。在片中,我們看到而來華爾街的那些高管被描述為藥物濫用者、心理障礙者、道德敗壞者、賭徒、嫖客,心理學實驗證明數錢使人興奮的大腦部位和吸毒使人興奮的大腦部位是一樣的。

片中經濟學家描述CDO,“以前購買房子需要抵押貸款,而現在放款人不必擔心借款人不能還款。”

在片中,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華爾街,美國從里根政府開始放開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政治遊說者有遊說國會放寬金融監管,監管兩個字不時的出現在影片中。華爾街的高管、國會遊說者、政府官員、信用評級機構和各類別的經濟學家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大龐大的利益集團。我們看到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是入耳利用大眾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模的投機活動,最後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們看到了少了監管的自由經濟、金融衍生品的泛濫、依賴於金融政治的政客們等等都使得這場磁帶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滅。影片中的一個疑問,為什麼所謂的金融工程師的薪酬是其他工程師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真正的工程師建設橋樑,金融工程師構築他們的夢想,當這個夢想變成噩夢時,卻由別人來買單。

可悲的是真正製造CDO的鬼魁禍首卻擔當了奧巴馬政府官員,金融業背叛了社會,而真正的罪魁禍首去逍遙法外。

監守自盜電影觀後感三:

“真正的工程師造橋,金融工程師造夢,一旦變成惡夢,其他人為他買單。”影片結尾中國人說的這句話,成為我所有感想的源頭。

影片是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評價紀錄片有個很重要的因素——拍攝者的立場。我一直覺得中立是紀錄片應持有的態度,而影片中對商界人士如劍出鞘咄咄逼人的提問,卻使得影片處在了中、低階層人民的立場。但或許在這部影片中帶有這樣的立場也是可以接受的,犀利一點的提問,才能用核心問題直抵問題的核心。於是影片中多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眼看問題就要揭開一個謎團時,鏡頭前的人也將太極打到了極致。

看完全片,感覺監守自盜並非真正描述2008年的金融危機或闡述經濟問題,它真正著眼點,是披在金錢外衣下的人性與道德,以及面對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時的抉擇。對人性和道德的探討讓全片昇華。本次的道德拷問,槍口指向了美國上流階級——銀行家、華爾街寵兒和政府高官們。

然而拿道德的眼光審視經濟能有多大意義呢,我不知道。作為學生,我的道德建立在中、低產階級的立場上,雖然代表著大多數人的東西興許就是正義,但帶著偏頗的道德去質疑他人,總讓我不能理直氣壯。換成上層階級的立場,眼前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呢?上、中、下階層的人們,各自持有自己的立場,他們站在立場之上看待著問題,獲得自己的利益,守護自己的利益,這是相當正常的行為。我相信能量和物質守恆,一個人獲取利益時必將一定程度損害另一個人的利益,無所謂階級。銀行家、資本家們,他們其實和我們一樣做著同樣的事,只是他們獲取利益時傷害了更多的人,於是需要被批判。

我承認他們需要被批判,但使用道德這個武器進行判斷和批評,並不顯得那麼正義。換成那幾個主張監管的人或者道德水平更高的人來管理,世界就會平安無事嗎?“保護最底層者的利益,並不是他們的.偏好”,但其實保護其他階層的人們,也不是我們的偏好。我們打著“大多數人”的旗號,似乎考慮到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但我們真正擔心的只是“大多數人裡自己”的利益,依舊自私,並不比上流的經濟流氓們更高尚。問題根源在於社會讓我們有著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階級,我們也只是憑此行事。挖掘之後發現根於社會,令人頓感無奈與無力。也許共產主義,才是解決人吃人社會的終極方法了。

明白了需要吃中藥慢慢調理治本時,也應該吃點西藥治標,表面的症狀仍需要解決。首先是監管。縱觀美國對於金融的監管法律,監管還是放鬆監管一直都相爭不下,如果前一個法案是放鬆監管,那麼通常會出現危機,導致政府不得不重新監管。而等一切都平復下來,政府又被利益集團遊說著放鬆監管,說市場經濟由市場自由解決,政府不能多加干預。每一次金融市場的放鬆監管,幾乎都是自由派經濟學家遊說政府(或者自己成為政府決策者,如保爾森成為財政部長)。而每一次對於金融市場的鬆綁,幾乎都會帶來嚴重後果。如果不是08年全球化金融危機爆發了巨大問題,美國政府也不會重新走上監管的道路——通過加緊對華爾街監管的法案。

其次想談的是大資本家們的算盤。又提到了這個階級,我需要指出他們的自私,儘管我並沒資格,但誰讓你傷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呢。保爾森先前是高盛的老總,格林斯潘以前做過多家投資銀行的董事,這些人或成為了總統顧問,或成為了財長部長,甚至是金融監管者。政府和華爾街的淵源,可以說比一條街還深。在國外,政府總是和大財團利益集團們聯絡在一起,互相牽制或幫助。正是這樣的人進入政府,他們帶著大資本家的立場,你不可能指望他們做出的決策真正考慮到中下資產階級,不帶偏向性。這裡有個我比較關注的地方,為何他們要放棄在公司的高薪,轉投政府呢?影片給出的答案是,就任財長後,保爾森之流可以冠冕堂皇地拋售股票,又可推遲納稅,因而商而優則仕何樂不為呢?影片提到了08年美國救市的法案,拿納稅人的錢,居然是去救濟保爾森所在的高盛和其他銀行,並且在退休之後,他們還可以回到華爾街和銀行裡去。貪婪是人的本性,但是貪婪過度,就必須受到責罰了。

通貨膨脹,房價飛漲,兩極分化,教育昂貴,政經一體,權錢交融......其實提到這些四字經,讓我最先想到的不是美國,是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我們真的有必要以美國為鏡,好好目視自身現狀了。監守自盜,監者自然有不可推卸之責任。監管者相當明白問題和漏洞,格林斯潘說“金融市場已經複雜到金融制度很難監管”的論調太蒼白,監管者缺乏的不是金融知識,也不是觀察力,而是去改變現狀的動力。當經濟危機發生了,民不聊生時,他們才會因為輿論壓力而做出監管的樣子。而等市場一旦復甦,監管鬆綁,又將再度惡性迴圈。這是否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