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體裁作文/觀後感/列表

監守自盜觀後感彙編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樣寫道: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階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階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階的。

監守自盜觀後感彙編

用此來形容人類從工業時代至今的歷史發展狀態和軌跡是再好不過的總結了。特別當新一輪的金融危機爆發,更引發了人們對自己所處社會和未來命運的思考。除去巨集觀的和長遠的考慮,近觀近憂,誰都在困惑和疑問——金融危機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意味著什麼?

 監守自盜觀後感:高階流氓的世界

我並不常看紀錄片,偶爾中的偶爾大約會看一部自己感興趣且對我來說有意義的,比如這部《INSIDEJOB》。其實把此片翻譯為‘監守自盜’並不符合原片名的直譯,但是卻在意義上與本片的實質無限接近。是的,監守自盜——‘監守之人自己卻盜取了那些財務。’本片講述了有關於經濟危機的前後因果關係。

一部紀錄片的質量,就我而言取決於——影像資料是否詳實,觀點是否犀利以及態度是否客觀。影像資料是紀錄片的前提,若無詳實可信的影像資料做為基底,那麼一部紀錄片的成色會降低不少。而觀點的高度與犀利程度直接決定了這部紀錄片的客觀性,畢竟,紀錄片於我而言如同看書,書不夠味兒,再好再深也如同嚼蠟,會產生很大的不適感。態度的客觀是紀錄片質量的一大保證。這裡的客觀並不是說馬列上的‘客觀’。而是說,它是否‘強加’‘觀點’於觀眾。他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是紀錄片更多的是記錄,至於結果,得由觀眾自己去判斷。它只需要按照它的基礎邏輯擺出論點和事實,最終推論,得讓觀眾自己來,這算是客觀,也算是尊重觀眾。

‘監守自盜’大部分採用了採訪的方法呈現,這些頗具現場感的採訪十分給力。因為幾乎都是各大經濟要員以及官僚以及知識分子,這些人或許在這場次貸危機當中扮演了各種相對重要的角色,要麼就是在經濟學領域有過突出地過人的實力與地位的學者。

而對這些人採訪中,此片犀利的觀點一個接著一個抖出來。我喜歡他們在整個採訪過程當中的路數——先禮後兵,先立後破。馬特達蒙以很巧妙的‘捧’的方式先讓各位專家把自己的‘分析’娓娓道來,和他們建立一種‘和諧’的交流環境,讓他們都有‘虛榮’感,拉緊距離。然後再把最尖銳犀利的問題留在他們談笑正HIGH的瞬間發出,受訪者退而不答則將自己立於一個尷尬的境地,進而答之則犯了大忌。所以你會看見片子最後學者各種耍流氓。

監守自盜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又做到了相對客觀公平,它儘可能多地把事實呈現,然後讓觀眾自己去判斷,而不是用大堆地帶有‘下定義’性質的定性言辭來‘強制’灌輸觀眾一種‘理念’。這一點對我而言非常重要。不‘說教’是一切‘教育’和‘科普’的大前提。馬特達蒙淡漠的評述讓這部紀錄片的客觀性增色不少。

其實,在看完‘監守自盜’之後,我並沒有一種對資本主義和銀行家的厭惡之情。我也並不覺得萬惡的金錢與貪婪深深的危害著這個世界與世界人民。我反而覺得,這才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小撮人主導,大部分人陪玩,更多人受罪的世界。隨著對這個世界頂端認知的越來越多,越覺得‘讀書無用論’的可笑——一群什麼都不知道的老百姓居然做出了一個他們永遠無法加以運用的東西沒有用的論調。知識與文化這種東西,越是水平高,得到之後就越有用。高到一個境界之後,結果是——你分明知道他玩弄你騙你欺負你,你卻一點奈何都沒有,他成了正義的一方你卻是無理取鬧。無知多麼可悲。我在看了一系列我朝人民從張神醫到買鹽這些事情之後,深深的感慨,有這麼愚蠢無知的人民,為什麼不從他們身上撈取價值?為什麼不欺負他們還要捧著他們?我不是傻瓜,只是實力還欠火候,但我看到了這條路,有那麼一天,我必然會走上去。

什麼是流氓?就是那種無論如何都要把事兒幹成,把目的達到的人。什麼是高階流氓?政客,資本家,銀行家,學者都是。這些人首先建立一套體系,然後把你帶入體系,然後打你,你要還手的時候他們的體系發揮作用,告訴你違法了,然後還要你賠錢。這樣,你損了錢又被打了一頓心中還一肚子委屈沒地方發。而這些高階流氓就這樣欺負著無數個‘你’。他們有了私人飛機團,有了遊艇,車,美女,毒品。而你卻還在無家可歸沒有工作為生計犯愁。高階流氓之間沒有道德沒有立場,只要有錢賺,就能在一起合作。可能會有一些派系鬥爭,但是那是他們的事情,最終大家都還是要來欺負你贏取利益。

片中又說學者道德淪喪到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誠然,這是一個事實,但並不是一個事兒。其實學者古往今來都是政治的最強喉舌。是資本家博取利益的砝碼。把學術標誌為權威,然後學術最終服務體是利益,只是以何等的形式體現。在資本界,體現方式就是——牛逼的學者做一個公式與標杆,然後被稍次的學者完成體系。然後這個體系被盛讚,老百姓不懂,但是會拜服,因為是所謂的權威,這麼多年來政府造的‘勢’就是你要相信權威。而權威是為上層服務的。所謂教授和牛逼的學者,其實是一個服務行業。你得讓知識分子也賺錢啊。知識分子若不賺錢,又被說成臭老九又臭又酸又沒本事,老百姓讀書無用論頓生。雖然作為高階學者應該一笑置之,但是就算讀到教授還要保持自己的節操不為資本家政客之喉舌那生活其實慘淡到一個只能靠開出租養活自己的境地,實在不堪吧?而且,現在受教育成本很高,成個教授付出那麼多財力與精力,不撈錢,說不過去吧?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家人吧?

自己無知,活該被騙。這個世界上陰陽是和諧的。有光必有暗,有黑夜必有白天,若老百姓自詡為光明,道德自詡為白晝的話,那麼迴圈便是——老百姓被騙,處理,新的騙子出現,老百姓繼續被騙,處理。如是迴圈永不停息。那麼,為什麼我老是被騙呢?我成個窮B,可憐兮兮的求什麼幫我解決。我不願意,我也學了這麼多,看見了暗之道。原來,從來都沒有敵人,只有方法,只有懂的和不懂的,懂的欺負不懂的,天經地義的事情。

看著美國資本家無節操的掠奪索取,我不禁覺得我朝人民是幸福的。雖然各種不自由,但是至少不會被各種人無節操地弄死。退一萬步說,我朝我黨再如何不是,起碼還可以解決大部分吃飯的問題,而大家也不必擔心國家經濟會如何。所謂純粹自由,真的是會死人,會混亂的。你說我黨千般萬般不是,至少不混亂也不死人。若真追求‘那種’自由,情況一是文革二十學潮,都是他媽的瘋狂的時代。所以,不應該覺得缺乏人性,人性是什麼?無盡的貪婪,而道德又太難。所以,我朝選擇的方法,很好,雖然很流氓。

《監守自盜》觀後感:關於金融海嘯的審問和反省

《監守自盜》似乎以“末日審判”的審訊眼觀,“刨根問底”的堅決態度和“路在何方”的反思精神,探索金融危機爆發的本質所在,為我們解疑答惑。

作為一部紀錄片,我想《監守自盜》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三點——

第一是在選擇題材上。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意義上度過,其影響仍在,以社會大眾和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和議論的金融危機作為題材,既照顧了大眾口味又極具探索空間,可以說新聞價值、學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兼具,頗顯獨到新穎。另外,這類報導紀錄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的紀錄影片,雖然它的性質與新聞片相同,但報導範圍侷限性更小,敘事結構完整性更強,也就決定了其視角和深度都是不同的。

第二是在“寫作”方式上。《監守自盜》放到文章寫作中去應該歸納到議論文一類。影片共分為五章,分別是“HOW DO WE GOT HERE?(何以至此?)”;“THE BUBBLE(泡沫顯現)”;“THE CRISIS(危機降臨) ”;“ACCOUNTBILITY(責任追究)”;“WHERE ARE WE NOW?(現況如何?)”在邏輯上,大致是遵循“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怎麼做”的思路,但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調整和側重,比如影片並沒有明確指出我們該怎麼樣去應對金融危機,解決哪些人和事的問題,在這一點更多的像是感嘆句,為的是提醒注意、引發思考。

這是其一,也即在謀篇佈局上週全而精巧。其二,在“議論文”中必備的三要素上,論點是潛在的,沒有直接地提出,既避免了影片的生硬,又在影片的講述中可以輕易地明白。論據翔實具體,既有歷史的圖表文字和視訊資料,又有現實中在政治、經濟領域著名的學者專家和政府官員的給力出鏡(儘管一部分人是在自扇耳光),極大的增強了影片的可信度、感染性和說服力。在論證上深入淺出,科學嚴謹,比如因果論證貫穿始終,在第二、第三和第五部分可以明顯感受到;事實論證上,例舉了在美國曆史上有關法案的誕生始末、各方勢力在利益上博弈爭鬥前後;對比論證,如Brooksley被對待的方式和其他贊同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合法性的人的仕途的對比,最終讓我們看到一群“精英”們的自殘行為。

第三是在拍攝手法上。作為紀錄片最大的原則就是客觀,但是影片反映的內容再怎麼具體真實,如果導演佔據的立場和選擇的角度不一,也會在“編碼(從製作上看)—解碼(從觀眾上看)”過程中發生資訊的失真,這恰可以為導演所用,引導觀眾的情感和思緒。於是我們看到,部分受訪者在正式回答問題前的狀態被紀錄下來;在受訪過程中的憤怒、緊張和窘態紀錄下來了,包括要求關掉攝影機、直接警告記者只有3分鐘的剩餘時間;拒絕接受訪問的重量級人物名字也歷歷在目,藉此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之神效,此種真意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從冰島的美麗風景和國家破產開始,案例選擇典型並有意味。而在第四部分中,在馬特·達蒙沉穩慢速的旁白解說下,用一組鏡頭展現評估機構各方自我辯解的說辭,是那麼的滑稽可笑,頗有點娛樂和嘲弄的色彩。片尾曲同樣精彩非凡。點滴之間讓《監守自盜》這部嚴肅的紀錄片平添了幾分趣味,更具可觀性。

通觀全片,可以總結出來導致金融危機產生大致是“政策偏差”、“法律漏洞”、“政商勾結”、“企業責任”、“商業陰謀”“學術腐敗”,因為那些可控不可控的因素,政界、商界和學界三足的全面潰敗形成的。這是比較抽象的概括,如果看了全片,用獲益匪淺一詞形容是不為過的。對於電影,我選擇的標準之一就是希望讓我的大腦合著地球旋轉的節拍舞動。《監守自盜》讓我感受到了這點,給了我們很多激發思考的機會和空間。

我想關於金融危機的原因,用韓非子的“人性好利論”完全可以解釋一切。韓非子以人性本惡作為理論基礎,認為任何人的行為“無免於欲利之心”人們皆“計利而行”。這正是政府愚弄民眾、企業欺詐顧客、學者忽悠草根的原動力、出發點和落腳點。

看到美國的特殊情況,讓人想到這背後還有社會思維的影響。實用主義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經濟、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市場份額不可估量。實用主義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它把“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也就是說有用的就是真理。

反映在倫理觀上,實用主義以行為的實際效用為善惡標準,把道德看作是應付環境的工具。道德理論只能從每個具體的道德境遇中產生出來,而且任何道德理論也只是行為的計劃和假設,是個人應付具體情境的臨時措施。他們把道德原則和規範看作是個人自由選擇的障礙。

那些下定了決心要推行“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合法化”法律規定、熱心推動放寬政策、頒佈“利富”的稅收政策、刻意逼迫放棄對某些公司追責的官僚;那些把顧客的儲蓄存款當作風險投資,狠心推銷反投保的有價證券的投資銀行、信貸機構和保險公司;那些為了獲得高額報酬而書寫虛假文章的專家學者。都在印證著實用主義的影響,“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因為考慮所謂的公眾利益就會阻礙自身利益的獲得,而又因為自己站在強勢方,對資訊的掌控決定了“我為刀俎,人為魚肉”,結果可想而知。

而我們為什麼會被欺騙、愚弄和控制???《君主論》給出了答案,“革新的記憶與原因,由於統治已經年代久遠並且連綿不斷而消失了。” 人們一旦習慣了某種統治秩序,他們的反抗意識就會處於惰性狀態。這對統治者來說,是最安全的。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一是封閉資訊,二是“洗腦”。有時咱不得不中招,不得不佩服,也許在高階人士看來普通民眾是一群可以傷得起的人。

這班企業家、政府高官完美演繹了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的“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違犯其規範被認為是忘記責任”這樣一種觀念、一種奇特的倫理、一種精神氣質。把賺錢本身當作一種目的,當作一種職業責任,被看作是一種美德和能力的表現。

所以,他們不缺乏知識和技術,但是缺了應有的信仰和理念,起碼是那種作為普通公民期望和要求的。

但是對於這一點——我們、他們要怎麼做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監守自盜》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在不缺乏技術性的手段前提下,或者說在“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的假設下,我想社群主義和儒家思想能夠給我們點啟示。

社群主義者認為,個人主義關於理性的個人可以自由地選擇的前提,是錯誤的或虛假的,理解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方式是把個人放到其社會的、文化的和歷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所以社群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強調社群對於自我和個人的優先性,於是在“正當與好”(或理解為“正義與善”)的價值判斷中,社群主義將整個人類的幸福(好或善)融入了自己信仰的體系。這與儒家思想中重視倫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義,認為“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的觀點不謀而合。進而反觀《監守自盜》中涉及的“罪人”,無不以看似為正當的自身利益(正義)為最大準則,充斥著陰謀論,左右著與整體利益(善)相違背的遊戲規則(禮)。

這麼想,問題的關鍵是人們的自覺意識和反思精神以及改變的決心和行動有多麼堅決。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取法上上,得乎其上”;取法其上,得乎其中、“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有時我們的想法看似天真,我們要達成的目標看似過高,其實不然。

聯絡到《監守自盜》在最後記錄的一個事實——在最後,沒有對任何一名高管進行刑事訴訟,反而某些人甚至得到了重用。聯想到“不論做多,做空都有可能賺錢,唯有貪心者例外”——華爾街的名言之一。雖然華爾街一次次的在違背。影片在最後說到的“他們保證這一切不會再重演,當然這一切不會很容易,但至少還有些東西,值得我們去奮鬥”

那麼,審問和反省過後,繼續前行!!!

《監守自盜》觀後感

近幾年奧斯卡的紀錄片都是相當有水準的,不管是去年的《海豚灣》還是今年的《監守自盜》 。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都需要這樣一批智者、勇者。能夠為世界說話,為絕大部分人們說話。

國家這個話題我不太愛提,因為這個話題是如此的陳舊,以至完全跟不上時代。國家即是財富集團的結合體,不是為了人民,也不是為了民族,為的僅僅是個人集團利益。作為普通百姓,當領導層打出愛國愛民的標語時,首先要明白,那些傢伙正摟著你的夢中情人呼呼大睡呢。我個人所追求的不是愛國愛民這種虛無的玩意,作為底層大眾,與上層人民一樣,關心的是自己階層的利益,矛盾的是還關心這個世界的變化,而不是國家。在如今這年代,國家這個名詞是如此落後,如此令人可笑。

《監守自盜》向我們充分展示了那些我們曾敬仰的、崇拜的領導者、經濟學家、教授的陰暗一面。為了執政,競選者可以向上帝發出虛偽的誓言;為了財富,經理人可以吸乾底層民眾的微薄薪水;為了名望,教授可以作出虛假的論斷。哈佛、麻省況且如此,其它為自己一個名銜苦苦掙扎的傢伙又會差到哪裡去呢。這是一個嚴密的合作團體,缺一不可,經濟學家忽悠人、政治家放寬准入條件、最後由商人從中賺得高額利益(而非利潤),經濟危機不過是這些傢伙玩的遊戲的一個盡然後果而已,至於卡爾·馬克思說的什麼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和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所導致的結果,那純粹是個笑話。這次的經濟危機既沒有生產過剩,也沒有需求不足,而恰恰相反非金融領域的生產相當正常而人們的需求若沒有華爾街的傢伙們推波助瀾,也是呈平和之態。這一切只不過是利益集團為了自己財富最大化而吸取底層民眾血汗的遊戲、賭注而已。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難道能夠逃出這個圈子,統治者之所以成為統治者,是因為他能夠享受到普通大眾所無法觸及的權利。

在這個遊戲中,經濟學家們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或許稱他們為變色龍一點也不為過。經濟學家因為這個能夠忽悠人的名字而在世界胡說亂扯,當其它行業的人提出質問時,便以一句“你們不懂,經濟是個複雜的東西”而帶過。的確,經濟是個複雜的東西、的確,很多人無法說清楚經濟這一回事。但是那些所謂的權威又何曾瞭解經濟,瞭解這個社會執行,你當自己是上帝嗎。這些人不過是戴著經濟學家這頂帽子招搖撞騙,忽悠大眾,讓這個市場按他們想要的方式進行而已,儘管他們也有風險,因為如果大家都不按他設想進行的話,他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但是,在他們搖身一變成為投行經理或者政府顧問時,一切都變得如此順利,他們大權在握,芸芸眾生完全在他們的控制之下,他們搞砸了一切,然後金蟬脫殼,留下一堆的爛攤子。而這還沒完,他們得到財富帶著罵名溜走了,但是決不會把這個賺錢機器、系統給搞壞,他們走了,但是另一批來了,充當和事佬的角色,繼續招搖撞騙,維持這個集團的統治與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