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當前位置 /首頁/文學體裁/古籍/列表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3篇)

《漁家傲》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此詞寫夢中海天溟濛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嚮往。下面小編整理了《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原文:

漁家傲·題玄真子圖

[宋代]張元幹

釣笠披雲青嶂繞,綠蓑細雨春江渺。白鳥飛來風滿棹。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

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曉。醉眼冷看城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閒煩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釣魚的玄真子頭戴斗笠,頂着天上正在下雨的雲,周圍青山環繞,細雨灑落在青綠色的蓑衣上,春江江面上遼闊蒼茫。白鷺飛來的時候風吹得滿船都是。收釣線了,站在旁邊的漁童和樵青都高興地拍着手笑。

天光和月色一同映照着小船,在船上居住的時候是不去分辨早晨還是傍晚的。喝醉了酒,面對着城市的繁華和喧鬧冷眼相看。我若在煙波浩瀚的江湖中終老一生,怎麼還能招惹世俗社會上的無聊煩惱呢。

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之一,北宋流行。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

玄真子:唐代詩人張志和。

笠(lì):用竹或草編成的帽子,亦稱斗笠。

嶂(zhàng):高險如屏障的山峯。

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製成,遮雨所用。

渺(miǎo):形容水面遼闊浩瀚。

棹(zhào):指船。

綸(lún):釣魚線。

漁童、樵(qiáo)青:張志和的奴婢。

太虛:天空,天光。

浮家泛宅:指以船為家。

昏曉:黃昏與拂曉。

賞析:

開頭一句,勾勒出一幅遠山環繞着春江,煙霧四處迷茫而漁翁獨釣的優美畫面。“白鳥飛來”二句,生動地描述了具有無窮樂趣的漁家生活。如果説張志和《漁父》詞是一幅斜風細雨垂釣圖,表現了詞人浸沉在江南春色的自然美景之中的欣快心情,那麼,詞人的詞所寫則是靜中有動,如聞喧鬧之聲而不見其來自何處,是一幅細雨迷濛的春江垂釣的有聲畫,表現了詞人對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景色的喜愛以及對自由自在的漁家生活的熱情向望。

“明月”二句,境界由動入靜,清靜幽遠,反映了詞人不願與世俗同流的舉世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醉眼”三句,直接抒發了詞人不羨慕功名利祿,擺脱世俗煩惱的超然物外的曠達情懷。“閒煩惱”指一種不必認真的煩惱。南宋沈瀛《水調歌頭》:“枉了閒煩閒惱,莫管閒非閒是,説甚古和今。”表露詞人終身浪跡江湖的飄逸情致,而用“煙波老”三字,不僅表現詞人蔑視“城市鬧”的繁華景象深層意念,又是詞人忘卻一切世俗煩惱的落腳點。詞以情作結,真切自然,與句首的垂釣景象相唿應,構成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

詞的上片主要寫景,由景入情,下片着重抒情,融情入景。全詞藝術構思新穎,自闢蹊徑,不落陳套描繪一位不求功名利祿,流連山水的漁翁形象,既道出玄真子的心事,又藉以表達出詞人自己的真情。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原文:

漁家傲·雪裏已知春信至

[宋代]李清照

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粧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羣花比。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大地一片銀裝素裹,一樹報春的紅梅點綴其間,梅枝猶如天工雕出的瓊枝,別在枝頭的梅花,豐潤姣潔。梅花含苞初綻,嬌美可憐,芳氣襲人,就像庭院裏剛剛出浴,換了新粧的美人。

上天可能也對梅花有所偏愛,所以讓月色皎潔清澈,玲瓏剔透。讓我們舉起金盞暢飲,一道來欣賞這月色裏的梅花吧,請不要推辭酒量不勝。要知道,羣花競豔,誰也遜色於梅花呀。

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詞譜》卷十四雲:“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雙調六十二字。

春信:春天的消息。瓊枝:此指覆雪懸冰的梅枝。梅枝着雪,白如玉枝,故稱。

點綴:稍加裝飾襯托,使事物更加美好。瓊枝:像美玉製成的枝條。膩:這裏形容清瘦的梅枝着雪後變得粗肥光潔。

香臉:指女人敷着胭脂散發香味的面頰。此處用以比擬半開着的散發芳香的梅花。旖旎(yǐ nǐ):柔美貌。

玉人:美人。此處用以比梅花。

造化:天地,大自然。

玲瓏:明亮貌。

金尊:珍貴的酒杯。尊:同“樽”。沈:同“沉”。綠蟻:本來指古代釀酒時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蟻,後來衍為酒的代稱。

賞析:

這是一首詠梅詞。上闋寫寒梅初放,表現梅花的光潤明豔,玉潔冰清;下闋寫月下賞梅,側面烘托梅花的美麗高潔。寫梅即寫人,賞梅亦自賞。全詞抓住寒梅主要特徵,由月光、酒樽、梅花織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空靈優美的圖畫,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刻畫梅花形象,讚頌梅花超塵絕俗的潔美素質和不畏霜雪、秀拔獨立的堅強品格。

上片寫寒梅初放。何遜《揚州早梅》:“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露發,映雪凝寒開。”梅花,她開於冬春之交,最能驚醒人們的時間意識,使人們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認為是報春之花。因為梅花鬥雪迎寒而開,詩人詠梅,又總以冰雪作為空間背景。庾信《詠梅花》詩:“常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裏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這裏,“瓊枝”就指覆雪懸冰的梅枝。半放的寒梅點綴着它,愈顯得光明潤澤。詞人接着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將開未開之梅的輕盈嬌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潔冰清,明豔出羣: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詞的下片寫月下賞梅。“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兩句寫出了賞梅的時間,表達了對梅花和月色的喜愛之情。作者認為大自然也是偏愛梅花的,讓澄澈皎潔的月光來陪襯梅花。在溶溶月色映照下,梅花更有一番神韻。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更是美不勝收。

“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 。值此花好月圓的良宵,精心準備“金樽”和“綠蟻”,來個一醉方休。詞人李清照的詞作中,凡寫記遊賞花之作的,每每都要寫酒醉、花美,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愉快的心情,倒也別致有趣。詩中“綠蟻”指的是酒面的浮沫。《歷代詩話》引《古雋考略》:“綠蟻,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綠。”讀到此句時,常常會讓人想起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知己相伴,圍爐飲酒,是人生一大樂事。

結尾一句“此花不與羣花比”,詞人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自己的心靈美、感情美融為一體,讚美了梅花高潔的品格。百花凋零的冬天,梅花迎着風雪傲然怒放,“一樹獨先天下春”。它傳遞着春的消息,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人們喜愛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喜愛它不畏嚴寒,立志奮發的精神。

這首詞,銀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綠的酒,晶瑩的梅織成了一幅畫,寫得如夢如幻,空靈優美。與前人的詠梅詩詞相比,此詞藝術上有所創新。詞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徵,用比喻、擬人、想象等多種手法,從正面刻畫梅花形象。在對寒梅作了總體勾勒之後,又以生花妙筆點染其形象美和神態美。同時,此時做到了移情於物,以景傳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體現了李詞的特色。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着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峯裏,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賞析: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曆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當時邊塞上流傳這樣的歌謠:“軍中有一韓(韓琦),西夏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夏聞之驚破膽。”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着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裏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開頭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首先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是秋天。詞人特地用了一個“異”字,以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別描寫塞下秋景之“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而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四面邊聲連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這裏當然和內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瞭戰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詞人是在與中原地帶自己家鄉風景的對比中觀察身邊景物的特點的,所以很自然地發現了塞下風景的“異”處,並能有重點地把它們描繪出來。

詞人在下片集中抒發了身處邊塞的徵人之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核心部分。詞人在這裏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徵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衞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來寄託他對成就功業的嚮往。“羌管悠悠霜滿地”,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徵人的愁思。結句“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將軍和征夫都難以入睡,因守邊辛苦,思念家鄉,將軍白了頭髮,征夫流下了眼淚。“將軍白髮征夫淚”是互文,白髮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只是徵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功業難成而哀傷流淚。這裏的悲愴情調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范仲淹在這首詞中反映的是自己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們的感情,所以全詞讀來真切感人。詞的意境悲涼、壯闊,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樸、凝練。從題材、情調和藝術方面來説它都為宋詞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原文: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翻譯: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裏,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註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説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峯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峯;崇山峻嶺。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賞析: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盪着。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説好,也沒説壞,只説了一個“異”。“異”在哪裏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峯,樣子很像迴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裏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願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後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羣”,可作註釋。然而,范仲淹在這裏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裏吹的樂器。“四面邊聲連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裏,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着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説,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麼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於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着濁酒,一邊思念着家裏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並不滿足於堅守,他們還盼望着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因此,接下來的“燕[yān煙]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着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的情緒,並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髮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裏有悲的成分,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説,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着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於此時。

上片着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着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惻悲涼。在羣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徵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麼能睡得着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於豔詞之外,本篇即為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鬱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於物,生動地表現了徵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裏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曆三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着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裏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説,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敍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衞重任。

點評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裏,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説,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峯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説:“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裏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説而來。“無留意”是説這裏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着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説,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説,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的是悽切之聲,深夜裏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敍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漁家傲·和程公闢贈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燕子佔巢花脱樹。杯且舉,瞿塘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路。君家正在吳門住。贈我柳枝情幾許。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翻譯

渝州城頭長滿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倆相逢。你先回到故鄉好比燕歸定巢,而我還留在異鄉如花兒脱離樹木。酒杯暫且頻繁舉起別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寬廣很難渡過。

在天外蘇州連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蘇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滿眼綠色的柳樹隨風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註釋

漁家傲 :詞牌名。

程公闢:名師孟。曾提點夔州路刑獄(主管一路司法刑獄和監察的長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為巴子國,即今之巴縣。

巴山:這裏的巴山指巴子一帶。

佔巢:相傳燕子在立春後清明前從南海飛回我國。燕子有飛回原棲息地住舊巢的習性。

花脱樹:指花開後花瓣從樹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峽。

吳門:今蘇州市。

清霅:指霅溪,在今浙江吳興。

春滿縷:指剛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將: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鄉。

創作背景

張先六十三歲那年(1052),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今四川重慶),不久離任。此詞為離任時答贈時任夔州(今四川奉節)路提點刑獄的友人程師孟之作。

賞析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公闢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味的詞。

上片點染相別的時地境象。起句點時地,“巴子城頭”,點出送別的地點。青草萋萋,天色向晚,點明送別的季節、時間。下兩句宕開渲染。巴山重巒疊嶂,渲染詞人與友相逢相別地方的境象。燕子覓巢,春花辭樹,既渲染了分別時節的景象,亦隱喻彼此的一去一留。雜花生樹,落英繽紛的景色,也只以“花脱樹”一語盡之。“脱”字避熟就生,亦有妙趣。相逢在異鄉,相別又當春暮。“杯且舉”兩句,述臨歧殷勤勸酒並話及旅途險惡。瞿唐峽,山高水急,自古行舟艱難。暗示雙方入川出川之不易,倍增此時的感慨。

下片抒寫惜別的情懷,首言自己所去之地。古代交通不便,從四川到江、浙,道路遙遠,放覺如在天外。下句點出友人家園所在。宋平江軍吳郡和湖州吳興郡同屬兩浙路,隔太湖南北相望。從道阻且長寫到家鄉密邇,不僅上下片意脈聯貫,更便於巧妙地為全篇作結。他首先感謝友人的贈柳情深。接着表明珍重這一友誼,要將春意盎然的柳枝帶回到彼此的故鄉——江南,讓它發榮滋長,象徵着友誼長青。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雲‘折柳贈君君且住’。”折柳贈別,意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裏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吳門住”句,意指“吳門”。

詞語言真摯,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情意深厚有餘。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漁家傲·寄仲高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

古詩簡介

《漁家傲·寄仲高》是宋代愛國詩人、詞人陸游的作品。上片着重表現蜀地與家鄉山陰的兩地阻隔,下片抒寫衰老的心理和磋蛇的悲慨,以及對往日兄弟之情的追懷。全詞情致細密,語言清麗,用委婉的筆調,深沉的感慨,借鄉愁來表達作者遭受朝廷內外投降勢力排擠打擊的滿腔悲憤情緒。

翻譯/譯文

向東望故鄉山陰在哪裏呢?來回相隔有一萬三千里。一封家書寫滿紙,流着兩行思鄉懷親的眼淚。時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

遙問家鄉紅橋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駕扁舟到橋下尋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憊。愁思滿懷,長夜難寐。兩鬢已白絲間黑髮,在茶煙繚繞中虛度光陰令人悲。

註釋

①仲高:陸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陸游的堂兄。

②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陸游的家鄉。

③紅橋:又名虹橋,在山陰近郊。

④扁(piān)舟:小船。

⑤愁無寐(mèi):愁中失眠

⑥鬢絲:形容鬢髮斑白而稀疏。

⑦茶煙:煮茶時冒出的水氣。

創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秋,陸游在川中閬州仙魚鋪收到仲高從家鄉山陰寄來的書信,作《仙魚鋪得仲高兄書》詩,其中有“病酒今朝載卧輿,秋雲漠漠雨疏疏。閬州城北仙魚鋪,忽得山陰萬里書”之句。仲高死於淳熙元年(1174)。此詞當作於乾道八年至淳熙元年之間。

賞析/鑑賞

上片起二句:“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蜀中與故鄉山陰距離之遠,為後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發端。“寫得家書空滿紙”和“流清淚”二句,是為着寫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滿紙”,情難盡:“流清淚”,情難抑,作者的傷感,深深地感染着讀者。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書回已是明年事”句,緊接寫信的事,自歎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覆,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極為難堪,而表達卻極新穎。

前人詩詞,少見這樣寫。這一句是全詞意境最佳的創新之句。這種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強求,須從實境實感中自然得來。陸游心境如此,感觸自心中油然而發,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紅橋,在山陰縣西七裏迎恩門外,當是兩人共出入之地,詞由橋寫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實上是倒過來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紅橋。詞題是寄仲高,不是懷仲高,故不專寫懷念仲高專寫懷念高,只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義滿溢了。

況寄言只憑設想,相尋了無定期,用筆不多,而酸楚之情卻更深一層了。陸游離開南鄭宣撫使司幕府後,經三泉、益昌、劍門、武連、綿州、羅江、廣漢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為中心,輾轉往來於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在奔波中年華漸逝,已年屆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這一句從歸鄉未得,轉到萬里飄泊、年華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典故用自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陸游早年即以經濟自負,又以縱飲自豪,同於杜牧;而後老大無成,幾絲白髮,坐對茶煙,也同於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鳴,信手拈用其詩,如同已出,不見用典的痕跡。這三句,是向仲高告訴自己的生活現狀,看似消沉,實際則不然。因為對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於消沉、不甘於消沉的一種表現。

這首詞從寄語親人表達思鄉、懷人及自身作客飄零的情狀,語有新意,情亦纏綿,在陸游的詞中是筆調較為悽婉之作。它的結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實際並不消沉,化憤激不平與熱烈為閒適與悽婉,又是陸詩與陸詞的常見意境。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些小白鬚何用染。幾人得見星星點。作郡浮光雖似箭。君莫厭。也應勝我三年貶。

我欲自嗟還不敢。向來三郡寧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漸。千鈞重擔從頭減。

翻譯

細小白鬚用不着染黑,多少人都見是鬢髮花白。作知州事時光如箭地過去了,你莫埋怨,應當説比我三年貶居生活強。

我自歎還沒有時機回朝,想起來官於三州無非是不稱職。男婚女嫁風俗事看得少了,意識到自己年歲慢慢衰老了。我知有此時刻,極重的負擔從思想上卸掉。

註釋

些小:細小。

幾人:很多人。

星星點:言鬢髮花白。

作郡:任知州事。

厭:厭煩。

勝我:比我強。

不敢:不敢行動,沒有時機。

三郡:蘇軾知密州、徐州、湖州後貶黃州。

寧:安寧。

非忝:不慚愧,意即還順心。

冉冉:慢慢的樣子。

有漸:有慢慢衰老時刻。

千鈞:古代30斤為一鈞。這裏言其極重負擔。

從頭減:從根本上消失。

卸掉:實指死亡。

創作背景

《漁家傲·贈曹光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六月。王適和曹煥來訪蘇軾。蘇軾作此詞,讓曹煥轉交其父光州知州曹九章,相互慰藉。同時作《歸來引·送王子立歸綺州》詞安慰被罷官的王適。

賞析

上片,作者從時光的易逝來看官場遊戲生活,與曹九章相互安慰。這是一種感覺性的審美心理。感覺是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列寧説:“不通過感覺,我們就不能知道實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運動的任何形式。”從須鬢慢慢斑白感覺時光的流逝,暗歎自己老了;從“白鬚”上聯想到曹光州官涯生活如“箭”飛過。這是自然規律。曹九章須埋怨,蘇軾已過了三年貶居生活,比你差多了。“君莫厭”三字隱含着曹光州的滿腹牢騷,“勝我三年貶”五字,表白了作者的坦然胸襟。彼此彼此,如此而已。

下片,從蘇軾自身的官場沉浮、世事變遷的體驗來談看穿人生。“我欲自磋還不敢,向來三郡寧非忝,蘇軾自歎回朝無望,回首三州知官事又不順心如意,難免內心鬱鬱不平。最後三句,再看婚嫁世事與年歲漸衰,得知人生“千鈞重擔”也無意義地“從頭減”了。從“自磋”、“非忝”、“冉冉”、“從頭減”,這一認識過程的矛盾、變化,去領略人生的真諦,蘇軾還以全身心去體驗痛苦,感悟生命,抗爭苦難,昂揚悲劇精神。

全詞名為贈詞實是慰語。從中可以看出兩人遭際相似,個性相近,相互慰藉,忘卻前非。詞從“白鬚”、“浮光”、“婚嫁”等的具體人事側面,反映了官場生活原本是一場遊戲,從而隱示蘇軾淡然恬靜的人生觀。不過,現實中存在的悲劇,經常迫使蘇軾採取嚴肅的倫理態度和實踐行動。這就是蘇軾被貶黃州後不去為僧、不去投江的原因。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 宋朝 晏殊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日好。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譯文

在一片動聽響亮的畫鼓聲中,人們不知已經過去了整日。不像發易逝的時間,只會讓人漸漸地老去。能享受短暫的歡樂時光,及時發現風光的無限美好。一齊放聲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動人的《漁歌子》。

碧綠清澈的湖水悠遠無盡,澄澈的曉空縹緲綿長。人生又怎會一直停留在少年時代。不要惋惜發醉後的開懷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間的萬事是永遠不會結束的。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註釋

畫鼓:有彩繪的鼓。白居易《柘枝妓》:“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

昏又曉:朝夕,整日。昏即曉黑,曉即曉明。

揭調:高調,放聲歌唱。

漁家傲:此調緣起張志和《漁歌子》,歷經漁歌子--漁父--漁歌子,再到本調。本寫漁家生活。漁家傲之名始於本詞。

杳杳:悠遠渺茫。

浮生:人生。老莊學派認為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為浮生。

長年少:青春常駐。長,音cháng,少,音shào。

在風光和煦的日子裏,大家齊聲唱着《漁家傲》的小曲,自由自在,盡情享樂,好似神仙。寓有光陰易逝,及時行樂之意。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賞析

前闋首句“畫鼓聲中昏又曉”,人們在一片畫鼓聲中,由黃昏而達旦,真有點兒快樂不知時間過。“昏又曉”,黑夜與白天的更迭,形象表達時間的消逝。然而,“時光只解催人老”,時光不管你快樂與憂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所以要“求得淺歡風日好”,及時地行樂,莫負光陰。後闋的“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再一次反覆強調,抒發時光易逝、行樂須及時的感慨。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創作背景

晏殊遊湖時,看到蓮葉接天,滿江荷花映日的景象,便寫下了《漁家傲》,來唱誦荷花。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 宋朝 歐陽修

近日門前溪水漲。郎船幾度偷相訪。船小難開紅斗帳。無計向。合歡影裏空惆悵。

願妾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願郎為花底浪。無隔障。隨風逐雨長來往。

《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譯文

這些天門前溪水漲,情郎幾度偷偷來相訪,船小無法掛上紅斗帳,不能親熱無計想,並蒂蓮下空惆悵。

祈願妾身成為紅芙蓉,年年長在秋江上,再希望郎是花下浪,沒有障礙與阻擋,隨風逐雨時時來尋訪。

《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雙調六十二字,前後闋相同,仄韻。

鬥(dǒu)帳:一種形如覆斗的小帳子。《釋名·釋牀帳》:“小帳曰斗帳,形如覆鬥也。”

無計向:猶言無可奈何。向,語助詞。

合歡:合歡蓮,即雙頭蓮,又名同心蓮,指並蒂而開的蓮花。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

菡(hàn)萏(dàn):即荷花,蓮花。

更(gèng):一作“重(chóng)”。

隔障:隔閡和障礙。

《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鑑賞

此詞上片敍事。起二句寫這些天溪水漲滿,情郎趁水漲駕船相訪。男得主度公隔溪而居,平常大約很少有見面的機會,所以要趁水漲相訪。説“幾度”,正見雙方相愛之深;説“偷相訪”,則其為祕密相愛可知。這漲滿的溪水,既是雙方會面的便利條疊,也似乎象徵着雙方漲滿的情愫。

“船小難開紅斗帳,無計向,合歡影裏空惆悵。”紅斗帳,在古詩詞中經常聯繫着男得的好合。採蓮船很小,一般僅容一度,説“難開紅斗帳”自是實情。這三句寫不得好合的惆悵,説“難”,説“無計”,説“空”,重疊反覆,見惆悵之深重。特別是最後一句,物我對照,將男得主度公對影傷神的情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下片抒情,緊扣秋江紅蓮的現境設喻寫情。“願妾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二句承上,面對秋江中因浪隨風搖曳生姿的紅蓮花(菡萏),得主度公不禁產生這樣的痴想:希望自己化身為眼前那豔麗的芙蓉,年年歲歲託身於秋江之上;更希望情郎化身為花底的輕浪,與紅蓮緊密相依,沒有障隔,在雨絲風浪中長相廝伴。用“紅菡萏”和“花底浪”來比喻情度間親密相依的關係,比得奇巧妙合,堪稱作者一大創造。其妙處在於即景取譬,託物寓情,融寫景、抒情、比興、想象為一體,顯得新穎活潑,深帶民歌風味。

《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創作背景

歐陽修現存的詞作中,《漁家傲》達數十闋,可見他對北宋民間流行的這一新腔有着特殊愛好。其中用這一詞牌填的採蓮詞共六首。這首詞即為其中之一。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三十年來無孔竅,幾回得眼還迷照。一見桃花參學了。呈法要,無絃琴上單于調。

摘葉尋枝虛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後水雲人慾曉。非玄妙,靈雲合被桃花笑。

翻譯

靈雲三十年來茫昧混沌,幾番出入於迷悟之間,最後一見桃花終於參悟,得到了佛法真諦,在未上弦的琴上彈奏《單于調》。

靈云為求“悟”的境界,歷經曲折,虛度了半輩子,人們應以此為鑑,趁着年少及早悟道。豈但見花能悟道,天地萬物,流水行雲無不藴藏着道機禪理,因此,參禪學佛實非高不可攀之事,靈雲三十年方悟道,真該見笑於桃花了。

註釋

孔竅:心。

得眼:盲而重見光明。比喻由迷昧而醒悟。

了:完成。

呈法要:得佛法之要諦。

無絃琴:未上弦的琴。

單于調:曲調名。

水雲:原指行腳僧,因其蹤跡如行雲流水而得名。此指禪僧。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靈雲三十年來茫昧混沌,幾番出入於迷悟之間,最後一見桃花終於參悟,得到了佛法真諦,在未上弦的琴上彈奏《單于調》。

靈云為求“悟”的境界,歷經曲折,虛度了半輩子,人們應以此為鑑,趁着年少及早悟道。豈但見花能悟道,天地萬物,流水行雲無不藴藏着道機禪理,因此,參禪學佛實非高不可攀之事,靈雲三十年方悟道,真該見笑於桃花了。

註釋漁家傲:詞牌名,源自唐張志和《漁歌子》,是歌唱漁家生活的曲子,宋初較為流行。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韻。

孔竅:心。典出《莊子》“僬忽鑿竅”之寓言。據《淮南子》:“夫孔竅者,精神之户牖也。”

得眼:盲而重見光明。比喻由迷昧而醒悟。

了:完成。

呈法要:得佛法之要諦。

無絃琴:未上弦的琴。陶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單于調:曲調名。

水雲:原指行腳僧,因其蹤跡如行雲流水而得名。此指禪僧。

創作背景

此首作於元豐三年庚申(1080年),是年黃庭堅改官知吉州太和縣。秋,黃庭堅自汴京歸江南,經江寧(今南京市)時遇到江口阻風,黃庭堅突然頓悟禪宗佛法,故效仿寶寧勇禪師作《漁家傲》來闡述頓悟的法門。

賞析

這首《漁家傲》援禪家語入詞,以增加其理趣。所演繹的是南嶽臨濟宗福州靈雲志勤和尚的故事。

首三句,講靈雲三十年茫昧混沌,幾番出入於迷悟之間。最後一見桃花,終於參悟。此用來比喻靈雲三十年來的不徹不悟。“得眼迷照”,是説靈雲幾次將悟還迷。佛家有“五眼”之説,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見世間虛妄的幻象,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實相。因此,此處的“眼”,當指慧眼或法眼。“參學了”的“了”,作“完成”講。

下面兩句講靈雲參悟的境界。“呈法要”即是得佛法的意思。“無絃琴”,用陶淵明故事。“(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蕭統《陶靖節傳》)。黃庭堅以此作比,意闡釋至法無法的禪理。

詞的下片,由靈雲之事生出感想,這裏所着重闡揚的,仍是“頓悟”之説。黃庭堅看來。靈雲三十年的蹉跎,是大可不必的。因為他身上,頓悟之中尚有“漸”的痕跡。詩的末句所揭示的就是縱橫自如,純任本然的意境。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宋 :朱服——《漁家傲》 :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裏。 戀樹濕花飛不起,秋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 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朱服(1048-?) 字行中,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熙寧六年(1073)進士。累官國子司業、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徽宗時,任集賢殿修撰,後知廣州,黜知泉州,再貶蘄州安置,改興國軍卒。《全宋詞》存其詞一首,格調悽蒼。

金黽: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黽。 東陽:今浙江金華縣。

這首小詞,借惜春傷春以抒懷。上片寫春景。細雨如絲,煙籠楊柳,水流花落,春光將盡。眼前景色,惹人愁思。下片抒情。流光似水,浮生如夢。唯有酒中尋樂,醉裏忘憂。表現了詩人的感傷情緒。 《烏程舊志》雲:朱行中坐與蘇軾遊,貶海州,至東郡,作《漁家傲》詞。讀其詞,想見其人不愧為蘇軾黨也。 《蕙風詞話》:白石詞:“少年事情老來悲。”宋朱服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二語合參,可悟一意化兩之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亦上景下情作法。起兩句,寫雨中楊柳。“戀樹”三句,寫花落水流,皆令人生愁之景象。下片,寫浮生若夢,惟有極時行樂。“而今樂事他年淚”句,一意化兩,感傷無限。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原文】

漁家傲——[宋]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於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

塞下:邊界險要地方,這裏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兒向衡陽飛去。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峯,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留意:留連之意。

四面邊聲:四面八方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一聲。

連角:緊隨着軍中的號角。連,緊隨。

千嶂裏:在重重高山環抱中。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峯。

長煙:荒漠上的煙。

燕然未勒:指未徹底擊潰敵軍,取得全面勝利。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在石頭刻字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無計:沒有辦法。

羌管悠悠霜滿地:笛聲悠揚,寒霜滿地。羌管,笛子出自於羌(古代少數民族)地,故稱羌管。

不寐:睡不着。

【翻譯】

邊境上的秋天風景與內地完全不一樣,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緊隨着號角響起。在重重高山的環抱中,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年老酒,思念遠隔千山萬水的家鄉,可是燕然山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想回家也毫無辦法。夜裏,羌人的笛聲憂怨綿長,寒霜像月光一樣的撒滿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將軍的頭髮白了,戰士淚流乾了。

【賞析】

范仲淹(980——1053),字希文,諡號“文正”,祖籍陝西,後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詩、詞、文皆好,詞作現存雖僅5首,但情感深沉,風格豪邁,從內容以至藝術手法上都有一種創新精神。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時期,遼國從北邊入侵中原,西夏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山西省延安市),達四年之久,這首詞就是他在軍中所作。

詞的上闕寫塞外秋天風光。作品運用詞的傳統結構方式,上闕以寫景為主,抓住特定環境中的特定事物,粗略幾筆勾勒出邊地秋天的風光,用以反襯人物的內心世界沉重、蒼勁、含蓄、藴藉。

作品開篇首先點名了地點和時間:“塞下秋來風景異”,清秋的邊地,奇異的風光。一個“異”字,揭示出了作品中人物不平靜的心態。句中的“異”字“異”在哪裏呢?“異”在邊地的秋日與內地不同,“異”在邊地的秋日與當地的往常也不同。

“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衡陽那裏有座回雁峯,傳説大雁飛到那裏便停住了。隨着氣候的變化,大雁北來南歸,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説不上“留意”的有無,因此這裏主要是寫人的感受。目睹北雁南飛,而人卻長期困守邊疆不能迴歸故里,故而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情。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三句:“邊聲”,邊地特有的聲音,再加上軍中不絕的號角聲,給人的感受是既淒涼又悲壯,特別是它打破了清秋的寂靜,更增添了某種悲涼的氣氛。最後兩句是寫在重巒疊嶂之間,長煙落日,孤城緊閉,渲染出戰局之緊張。

詞的下闕,作者宕開自認景物的描寫,筆鋒一轉,集中筆墨重點寫情。“濁酒一杯家萬里”,離家萬里,身居異地,孑然一身,只好借酒消愁。然而李白詩中所云 “一抽一刀斷水水更流,以酒消愁愁更愁。”一杯濁酒,萬端思緒更難平。深層次分析,思鄉之愁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作者要抒寫主要還是內心的痛苦。自己已經年過半百,面對強敵,卻不能殺敵建功,了卻心願,這就是“燕然未勒歸無計”,到這裏,作品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最後幾句重在寫霜滿地,軍營中飄蕩着淒涼悲苦的笛聲,將軍和戰士們徹夜難眠,憂國思鄉,悲從中來。結尾激動人心,令人難以忘懷!至此,作者的那種抗擊外敵,極想報國殺敵的愛過雄心真真切切地溢於言表。

在作品中,作者善於使用準確、生動、貼切的詞語,精心選擇歸雁、邊聲、號角、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冰霜等景物,構成蒼涼悲壯的氣氛,切合人物心境,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漁家傲·小雨纖纖風細細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裏。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比,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寄語東陽沽酒市,拼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古詩簡介

《漁家傲·小雨纖纖風細細》是宋代詞人朱服的作品。此詞即景抒懷,描繪了風雨悽迷、楊柳籠霧的暮春景色,抒寫了人生短暫,留春不住,不如及時行樂的愁鬱情懷。上片寫景,景中含情;下片寫傷春惜時,滿懷愁怨。全詞用語清麗,虛實結合,寓情於景,意境悲涼,言有盡而意無窮,盡顯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力。

翻譯/譯文

綿綿的細雨微微的風,千家萬户掩映在楊柳密蔭青煙綠霧中。淋濕的花瓣貼在樹枝上不再飛。心中愁無窮,連同春色都付與江水流向東。

九十天的光陰能夠留多久?解盡金龜換酒也無法將春光挽留。告訴那東陽城裏賣酒人,而今只求拼個一醉方休,不管今日樂事成為他年熱淚流。

註釋

⑴漁家傲:詞牌名,北宋流行,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詞”者,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較常見,屬中呂宮,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與詞牌同,有隻用半闋者,用作引子;另一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⑵纖纖:細小,細微,多用以形容微雨。

⑶和春:連帶着春天。

⑷九十:指春光三個月共九十天。

⑸金龜: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龜。此處“金龜解盡”意即徹底解職。

⑹東陽:今浙江省金華市,宋屬婺(wù)州東陽郡。沽酒:賣酒。

⑺拼(pīn):豁出去,甘冒。

賞析/鑑賞

此詞是作者早年出知婺州(亦稱東陽郡,治所在今浙江金華)期間的作品。《烏程舊志》雲:“朱行中坐與蘇軾遊,貶海州,至東郡,作《漁家傲》詞。”

這首詞原題為“春詞”,風格俊麗,是作者的得意之作。

開頭兩句“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裏”,寫暮春時節,好風吹,細雨潤,滿城楊柳,鬱鬱葱葱,萬家屋舍,掩映楊柳的青煙綠霧之中。正是“綠暗紅稀”,春天快要悄然歸去了。次三句:“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比,和春付與東流水”,借濕花戀樹寄寓人的戀春之情。“戀樹濕花飛不起”是個俊美的佳句。“濕花”應上“小雨”,啟下“飛不起”。“戀”字用擬人法,賦落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辭樹而留戀芳時,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春天將去的時候,落花有離樹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這“愁無比”三字,盡言二愁。如此深愁,既難排遣,故而詞人將它連同春天一道付與了東流的逝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感歎春來春去,雖然是自然界的常態,然而美人有遲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這九十日的春光,也極短暫,説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盡金龜換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詞句中的金龜指所佩的玩飾,唐代詩人賀知章,曾經解過金龜換酒以酬李白,成為往昔文壇上的佳話。作者借用這個典故,表明極意把酒留春。“寄語東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雖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澆愁,拚上一醉,以換取暫時的歡樂。“寄語”一句,謂向酒肆索酒。結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一語兩意,樂中興感。

這首詞襲用傳統作詞法:上片寫景,下片寫情。結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一意化兩,示遣愁不盡,無限感傷。作者亦自以“而今”句為得意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