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當前位置 /首頁/實用範文/論文/列表

談國小二年級數學乘除法教學的優化策略論文

【摘要】乘除法計算能力,是在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中,需要重點培養學生掌握的基礎能力之一。熟練掌握乘除法計算,不僅是學生進行高年級數學學習的必備條件,更是他們在今後一生中的工作、生活中所必須具有的生存技能。所以,我們要本著對學生髮展負責的態度,對乘除法教學加以重視,努力進行教學的優化。【關鍵詞】國小數學乘法除法優化對乘除法教學的優化,要考慮國小二年級學生的接受特點,根據趣味性與生活化的教學原則,全面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能夠樂於學習、易於理解。此外,我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維、組織探究學習等方式,讓學生經歷知識探索的過程,有效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下面結合具體教學策略,分別進行介紹。

談國小二年級數學乘除法教學的優化策略論文

一、趣味性的表內乘法教學

傳統表內乘法教學以背誦為主,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喪失學習興趣。我們的表內乘法優化教學,以背誦為基礎,結合多媒體教學、遊戲教學等多種趣味性方法進行,使學生的學習更為主動,對錶內乘法知識的`掌握自然也更加牢固。例如多媒體教學,教師課前製作動畫課件,在課堂進行播放。動畫中有三隻小鴨子和兩頭小牛在一起,教師先讓學生利用加法,算一算畫面中的小動物一共有幾條腿,學生根據2+2+2+4+4=14的算式計算出答案。隨著教師滑鼠一點,畫面中的小鴨子和小牛分別站成了兩隊,教師啟發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乘法口訣對題目進行簡化計算。學生們通過分析題目,根據“二三得六”和“二四得八”的口訣,再計算6+8得出答案,使他們體會到了乘法是加法簡算概念的意義。

二、生活化的表內除法教學

表內除法是表內乘法的逆向思維,所以教學應該更注重數學思維的培養。具體教學的優化策略中,我們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重點發展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例如在表內除法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小龍一家三口,媽媽買了12個橘子,如果平均分配,每個家庭成員能夠分到幾個橘子?學生面對這個簡單的問題,很快就根據“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訣,判斷出每人可以分到四個橘子。接著教師修改問題:要是壯壯到家裡做客,將橘子平均分配,每人可以分到幾個?學生們通過總結,雖然人數變成了4個,但是橘子總數還是12個,仍然可以用“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只不過每人分到的數目成了3個。這樣的教學通過簡單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確了乘除法間的關係,對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混合運算的解題訓練

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能力,需要通過解題訓練來進行培養。單純的計算題只是對學生養成運算能力具有訓練作用,而通過解答應用題的訓練,可以同時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運算能力。所以我們在解題訓練的優化教學策略中,以應用題為主,力求使學生能夠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如例題:媽媽在超市買了一條2斤的魚,每斤8元。還買了4斤芹菜,每斤2元。她給了收銀員100元錢,問收銀員應該找回多少錢。教師先引導學生,這道題可以用付款的總數減去消費總價得出答案;也可以用付款的總數減去魚的價格,再減去芹菜的價格得出答案。讓學生自主選擇方法進行解題。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通過100-(2×8+4×2);100-2×8-4×2兩種計算方法完成解題。之後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題中芹菜的總價為8元,相當1斤魚的價格,可以進行簡算。學生受到啟發,通過100-3×8的方法完成解題。這道題本身很普通,但是教師根據題目,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有效發展瞭解題能力。

四、有餘數的除法應用探究

有餘數的除法在生活中應用範圍很廣,因此我們在此項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要求學生探究有餘數的除法的具體應用途徑,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學習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如“有34名學生,分成6排站隊。要保證前面五排的學生數目一致,前五排每排應有多少人,最後一排應有多少人”。之後引導學生觀察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們開始利用34÷6=5…4的方法進行計算,但是發現站成了7排。這時教師指導學生,可以將前面五排和最後一排分開考慮。學生受到啟發,用5當除數,通過34÷5=6…4的計算過程,計算出前五排每排應有6人,最後一排應有4人的答案。探究學習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發展了自主學習能力。總之,通過注重趣味性與生活化的教學優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熟練掌握知識,養成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以引導為主的解題訓練,帶領學生廣泛參與,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探究學習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到收穫知識的快樂。這些教學優化,不僅可以提升教學質量,還可使學生養成良好學習方法,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1]史寧中.基本概念與運演算法則——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核心問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